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攜琴訪友圖青花瓷罐
- 館藏地點:青島市博物館
外觀,典故,
外觀
明正統年間民窯燒制的瓷器,現藏於青島市博物館。高37厘米,體形碩大,胎體厚重,青花色澤深沉,造型雅致。瓷罐上的圖案共分四層,頸部描繪龜背錦地紋,肩部以球路紋為底,期其間穿插四組海棠形開光,開光內描繪折枝蓮花,近底處裝飾一周海浪紋,罐腹部描繪主題圖案“攜琴訪友”圖。在樹木雲霧掩映下的閣樓內,主人和侍童三人正推窗遠望。不遠處,前來造訪的客人正揚鞭策馬前行,他的前面有侍童二人分別抱琴、攜琴。客人的身後還有兩名騎馬的官員,兩名僕從擔著美酒佳肴緊隨其後。路旁柳枝隨風搖曳,遠處原物繚繞、群山滴翠、碧水長流。整幅畫構思巧妙,形神兼備,層次分明,猶如一幅精美的中國水墨畫。
典故
攜琴訪友的典故來自中國戰國時期的名著《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個歷史故事。春秋時楚國有個樂師——俞伯牙,琴彈的很好,他將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進琴聲之中,但一般人卻聽不懂。有一天,俞伯牙在長江邊忘情演奏,樵夫鐘子期聽到他的琴聲,由衷的發出讚嘆:“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沒有想到一個樵夫竟然能聽懂他的琴聲。知音難遇,俞伯牙和鐘子期都很激動,兩人從此結為好友,經常在一起探討琴藝。然後不久鐘子期就病逝,俞伯牙心痛之餘,認為世上再也沒有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了,他便將手中的琴摔在地上,發誓從此不再彈奏。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後來人們根據這一典故創作出了攜琴尋芳、攜琴訪友等繪畫題材。
這件攜琴訪友圖青花瓷罐的主題圖案就是攜琴訪友圖,但內容上有所創新。比如圖中一個僕人肩上挑的是三次食盒,帶有強烈的生活氣息,這在以往的攜琴訪友圖中沒有出現過。這幅圖還有一點引人注目,那就是畫中有一位僕人挑著一對裝滿美酒的梅瓶。對於梅瓶,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梅瓶是用來插梅花的,有人認為是用來盛酒的,有人認為就是用來觀賞的。但這件攜琴訪友圖青花瓷罐上的圖案卻形象的告訴人們,梅瓶是用來盛酒的,故此罐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