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集(套裝上下卷)》就是借用古賢哲之意倡導“明德”這種全心全意親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大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赤子之心,出綿薄之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明德集
- ISBN:9787807149149
- 頁數:1033頁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明德集(套裝上下卷)》
編輯推薦
《明德集(套裝上下卷)》古今賢哲珍言: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無恆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為貴。和而不同。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政者,正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天之道陰與陽,地之道柔與剛,人之道仁與義。孟子:仁者愛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孫中山:天下為公。自由、平等、博愛。和平、奮鬥、救中國。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生產力,不搞社會主義,不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條。胡錦濤:以人為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建設和諧社會。建立和諧世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
目錄
(上卷:人物篇)
風雨人生
智戲何專員
李清泉
脫逃
可敬的人
總書記關心石油事業
游橋山黃帝陵
越過樊籬到隴原——訪問香港著名武術指導郭振鋒
戈壁一少年
從低谷走向高峰——訪香港著名粵劇演員羅家英
訪紅軍老幹部孫潤華同志
龜石激起千重浪
與三輪車工人聊天
廣播電視使者之願
碑石無語字有聲——記省政協委員、書法家甄栽明
望
德善誠敬無小我
李陽與瘋狂英語學
奶奶
為劉鳴舅父立碑祭辭
鐵魔印象
星光燦爛
一位老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
古稀畫家獻愛心
奇石藏大千
餘生舅父
父親
三表哥
老兵書壇獻餘熱
家庭春節晚會紀實
都有一顆愛國心
陳星的人品與畫風
悼念媽媽
一位“老總”的業餘情趣
學者型書法家何裕
敦煌探寶第一人——李丁隴
我的鄉村老師
小巷深處扶傷人
懷念三位大娘
心靈相融的時刻——《甘肅日報》50年大慶離退老同事聚會紀實
梅花萬點照天心——訪著名書畫家應中逸先生
伏羲故里行
文壇吳氏三姐妹
功夫和智慧的結晶——試評《何聚川書法集》
訪紅軍西路軍老戰士劉漢潤
靳尚志小傳
樂善好施的臨洮楊氏家族——臨洮楊有祿、楊明堂、楊景周家族小記
第二春天的輝煌——記軍旅作家陳琪
紀念楊椒山
第二藝術青春的凸現——記著名書畫家陳伯希先生的晚年生活
農民女畫家王木蘭
小平小道
一把小剪刀
負書有成——記編輯家兼書畫家馬負書
魏之文與中山銘文
死訊引出的懷念
畫馬大家韋江凡
黃河東流又復回——讀李屹陽同志《黃河東流》
無悔人生伴晚年——記王君朗並楚凡同志生平
諍友郝天魁
懷念廣鐸
貴在厚德為民——讀李文輝同志的《回首滄桑》兼議其人
李友三的三友情懷——記民國時期臨洮愛國進步人士
三叔
四叔
難忘何岳
在白銀大冤案中的王菁華同志
千秋痴情系秦隴
才女潘玉君
薛劍英——隴上新聞創業又一元老
麻琨——忠於史實的黨史工作者
追蹤五十六年的友誼
想起了在東華池幹校創業的人們
會戰中樞李虎
劉瑞方精神不老
三十年友誼不衰
義烏人的驕傲_
走近沈風濤
書壇大家胡公石
“義”情化詩潮
想起了被傷害的同事和朋友
慶申大舅及其家族
大眾作家孫守明
“福”在為群
愛隴之情溢於言表——我與原甘肅省文聯主席程士榮的交往
友誼·互勵·晚晴
晚歲詩情似火燃
專家晚年樂詩詞
“瑞”氣壯山川
功在培育雜文新人
隴原雜苑又一丁
富在心善文雅
《劫波逆渡》讀後感
我的伯父
坦蕩人生著輝煌
《恍若隔世——回眸夾邊溝》讀後感
為群、求實——老革命家的本色
《翰墨緣》前言
讀魯踐的《往事如金》
超長報告
青山紅醫——我省衛生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碑
水均益家族及其家風
在風浪中奮勇求索——回憶我的人生之路
人文剪影
(下篇:事物篇)
瞬息回顧
超長報告
附錄
序言
這是我的散文集《明德集》,分上、下兩卷,上卷為人文卷,下卷為事物卷。當然,人文中有事物,事物中也有人文,非截然分割,只是為了便於閱讀,才做了大體分類。
在我國受到人類尊敬的重要文化始祖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發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呼喚,它比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公有制早2400年。
他老人家在《大學》中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我理解他說的意思是,大學所講的道理在於將好的思想品德見之於行動,在於親近和幫助人民民眾;親民親到“至善”也就是無微不至的程度乃至完美的程度,這就是大學所要求的高尚品德乃至大德了。這個理解如無錯誤,那么這和我們黨當今所倡導的愛民親民為民惠民的理念,與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昭示,與我黨幾十年來所遵循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可謂異曲同工,沒有什麼兩樣。本書叫《明德集》,意思也是不言自明的,就是借用古賢哲之意倡導“明德”這種全心全意親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大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赤子之心,出綿薄之力。書中所反映的人物有我的親友,有黨和政府官員,有人民軍隊的指戰員,有文學藝術家,也有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者。他們的共同行動合成我們時代的進行曲。他們的德行值得效法學習,當然,他們都不是“完人”。古聯雲“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實際上天地正氣應養,而“完人”是不存在的,只能相對而言,看主導方面,也就是大節;如大節是好的,是品德高尚之人,至於某些小節上的不足,就不必求全責備。自然,文中有一些人只寫了“小節”,但透過小節的一滴水也可折射出他優秀品質的亮點,所以也收入了這本書。
歷史從來是承傳中發展的。世界上的幾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在思想文化的承傳上未斷流,這是我們可以引以自豪的。
後記
《明德集》起步於2006年初冬,當年即將大部分稿交印刷廠排字,也向出版社交了大部分編審費。由於主客觀上的種種原因拖了下來,一拖竟是三年時間。2007年底交清了編審費,印刷廠也出了一、二校稿,但由於我還承擔了一部分社會民眾工作,加上在編、印、審各個環節上往往難以同步,特別是因為我自己覺得還有一些人和事應入編,續寫了一些文稿,所以一拖再拖,直到近期才真正告一段落。這一方面說明改革開放後的時間節奏太快,也說明我的拖沓作風嚴重。好在補充了一些我認為應入書的文稿,這可以說是因拖得益,又是令人欣慰的。
有的朋友建議我寫小說,我也曾考慮過,想來想去覺得我缺乏寫小說的細胞和靈感,不會編織緊貼現實、又很有意義的故事,倒不如寫真人真事更結合實際、更真實更直接地反映生活,所以將紀實作為本書的主要使命。也就是為社會留下一些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的文字,這也許比寫虛構的文字更有益。
在三年多編寫過程中,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輯車滿寶給予了有益的指導,責任編輯王天芹提出了出16開本的具體意見並對序言等作了認真修改,解了我原意出大32開本太厚的憂思。方林印刷廠在活路充裕情況下多次打校樣,進行具體操作,出了不少力。我的老朋友、老新聞工作者、原甘肅日報校對科長、印報廠長、我省著名“校對專家”杜博智幫助我審了最後清樣,我的侄女吳文霞多次校對了文稿,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文後附錄了諸多文友對我作品的評介文章,從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和我的作品,也是對作者的一種回報和敬重。
由於水平所限,文中難免存在缺失和差錯,不當處,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