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康陵
- 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區
- 建造年代:1521年至1522年
- 面積:2.7萬平方米
- 形狀:前方後圓形
- 陵寢建築組成: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建築構造,康陵選址,康陵景色,康陵修建,康陵墓主,
建築構造
康陵建於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六月,陵園建成。陵寢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五空橋、三空橋各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一座,亭內豎碑,無字。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占地2.7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燭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從排水溝里側開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狀。冢前及稍前兩側分別砌有高不及胸的冢牆,牆前正對寶城瓮道處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宮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康陵選址
康陵後五峰陡峭,稱為“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
康陵景色
康陵的明樓型制一如明泰陵,方城比較矮小。明樓由於毀於明末而在清朝重修時又縮小了建制,再加上歷年的破壞,已破爛不堪。明樓內聖號碑上書“武宗毅皇帝之陵”,這座聖號碑一有裂痕,還有處已破損碎落。明樓雖然殘破,但牆皮脫落後,人們可以欣賞到款式多樣、字跡清晰、構圖精美的城磚銘文,千姿百態,意趣多變,可以找到多種字型、稱謂、地名,最多的達六十一個字,古樸天成。康陵的地上建築雖多有破壞,但令人欣慰的是,它的地下寶藏--玄宮卻沒有一座被盜,不是匪徒們沒有打算動手,而是康陵陵墓群構造嚴密、設計合理,雖歷經五百年風風雨雨卻很少露出地下玄宮的破綻。在解放前,曾有土匪在康陵的寶頂上掘開盜洞,企圖盜竊陵內珍寶,恰逢連降幾天大雨,盜洞坍塌,將洞內土匪砸死,陵園才免於厄運。康陵的寶城比較低矮,不像長陵那樣高大堅固,城磚多有塌落,垛口傾圮。由於寶頂上長滿草木,什麼遠古的痕跡都被掩蓋了。康陵雖地處僻遠,但由於景色絕佳,在加上古磚銘文,使其更富有歷史的沉澱。
康陵修建
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侵蝕和曾有的人為破壞,康陵及其明樓損毀嚴重。明樓兩層樓體都出現坍塌,大木糟朽,瓦件殘破,斗拱、柱、椽、檁都已破損。2003年4月15日,明十三陵康陵搶修工程啟動。修繕由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負責設計,明十三陵建築工程中心負責施工,概算總投資3800萬元。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專門聘請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國家級規劃建築專家鄭孝燮,國家級建築大師張開濟,著名古建專家杜仙洲作為康陵搶修工程顧問。
康陵修繕還完成了登城馬道及方城牆體的剔補;方城垛口牆、宇牆的砌築,地面鋪墁補配,方城壓面石的歸安、補配,馬道磚礓礤製作鋪墁,石礓礤補配歸安。康陵整體修繕工程於2004年底完工。
康陵墓主
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年號正德,父親明孝宗朱祐樘,母親張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
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皇帝。
皇后夏氏
明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皇后,但正德登基次年即從皇宮搬出,居住豹房,夏氏並不得寵。夏氏死後與正德皇帝同葬於明十三陵之康陵。
明武宗孝靜毅皇后夏氏(?-1535年),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封慶陽伯。正德元年(1506年)冊立為皇 孝靜毅皇后後。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卒,世宗入承大統,次年上尊號曰“皇嫂莊肅皇后”。
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卒。先從大學士張孚敬言,上謚為孝靜莊惠安肅毅皇后。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韜早有異議,認為皇帝、皇后孝靜毅皇后,夏氏,明武宗朱厚照皇后,上元人。正德元年,冊立為皇后。嘉靖元年,明世宗入繼大統,因為與夏皇后為叔嫂關係,故夏皇后不能被冊封為太后。於是上謚曰孝靜莊惠安肅毅皇后。嘉靖十五年,世宗覺得張孚敬的話不對,傳旨道:“孝靜皇后謚不備,不稱配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