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陽台

明天不封陽台

杜衛東,原名杜棟齊,北京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大專畢業。

基本介紹

  • 書名:明天不封陽台
  • 作者杜衛東
  • 類別:小說
  • 原名杜棟齊
  • 作者國籍:中國
  • 作者民族:漢
作者簡介,原文,文章結構,寫作特色,

作者簡介

1970年參加工作,歷任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工人,瀋陽軍區後勤三分部創作員,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記者、一編室副主任,《追求》雜誌副主編,《炎黃子孫》雜誌副主編,《人民文學》副社長,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社長。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委會委員,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青春的思索與追求》 《山花與刺梅》 《走出人生的夢境》 《人情·人言·人格》《讓生命去等候》 《放逐心靈》 《營造恬靜》,報告文學集蒼茫人間——當代紀實名家精品文庫·杜衛東卷》 《外交部里的小字輩》 《愛神和她的寵兒》 《中國的戀愛角》 《都市裡的保姆世界》 《京都女警》 《農軍百萬鬧京華》 《紅牆裡的少男少女》 《蒼茫人間》 《兩步齋夜話——杜衛東雜文選》,長篇小說《右邊一步是地獄》等雜文、散文、小說和報告文學近30部。作品獲《時代潮》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報告文學獎等獎項10餘次。作品《明天不封陽台》已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原文

明天不封陽台
明天要封陽台。
我和兒子站在陽台上,從12層的高處眺望著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10年前,我們搬進這座高層建築時,還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蕪;如今,鱗次櫛比的高樓和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已經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遠留給了昨天的記憶。都市原來也如人一樣在不斷地發育,等我們倏然領悟到它的變遷時,往昔的一切已如滲入泥土中的老酒……
閒放在陽台上的一隻書架下面,忽然傳出幾聲“咕、咕”的叫聲,十歲的兒子彎下腰,稚嫩的臉頰立即燦若朝霞:“呀,鴿子!”我蹲下身子,果然見一隻鴿子蜷縮在書架底下,正瞪大驚恐的眼睛望著我們。它扑打了幾下翅膀卻未曾飛走,就在它的羽翼開合時,我們見到了它正在孵育的兩隻鴿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塊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飛翔時用氣槍打傷的。
這不是一隻名貴的鴿子:灰色、嘴大且長,名貴的鴿子該是雜色。我不知道,它是因為太普通而被主人遺棄的家鴿呢,還是因為負傷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擱下來的野鴿?
“爸爸,明天還封陽台嗎?”
兒子驚喜地望著鴿子,但語氣中卻充滿了憂慮。仿佛突然走進一個新奇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會因為我的“強權”瞬息即逝,使他來不及領略其中的瑰麗。
是的,明天還封陽台嗎?封了陽台,雖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囂,開闢出一塊活動的空間,但是,這鴿子便沒有了安身立命的場所。我知道,無論孵化能否成功,鴿子遲早要飛走;但不知為什麼,在內心深處卻特別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陽台上多逗留一些時日。
鴿子見我們沒有傷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靜下來,它伏在蛋上,眼睛緊緊盯著我們,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使我不由想起了馮至(詩人、德語文學專家、翻譯家。)深情的詩句:“馴美的白鴿兒/來自神的身旁,它們引示我翹望著/迷離的故鄉。”──這故鄉,該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種情感的歸屬吧?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們仿佛走進了一個怪圈,一個悖論(邏輯學名詞。一命題A,如果承認A,可推得非A;反之,如果承認非A,又可推得A,就稱命題A為一悖論。):一方面,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同時,因為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又日漸與自然界相分離,於是,人們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種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內蒙古草原參加一個筆會,當汽車進入茫茫草原的深處時,但見草原無際與長天相連,天地相接處,依稀傳來牧羊人的歌聲,一群群綿羊在藍天下移動,分不清哪是白雲,哪是羊群。遠離了車流、高樓和霓虹燈的我們,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聲喊著:“我回來了!”仿佛我們不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陌生的所在,而是遊子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那份情感真是說不清,道不明。隨後便把耳朵貼近地面,仿佛在傾聽著大地母親的心音。
誠然,我們不可能重新回到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們能不能用心去貼近自然呢?愛護所有的自然造化,愛護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樓門口,不再有被囚於籠中的珍禽;集市攤頭,不再有被高聲叫賣的青蛙;鴿子飛過秋日的天空,我們不再射出鉛彈;蜻蜓掠過夏天的裙邊,我們不再張開捕網。人,只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為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著自己。
不知什麼時候,兒子拿來了一把布條,要幫鴿子做窩,又找來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鴿子的晚餐。兒子十歲了,在這座樓房中長大,原來樓前有一塊草坪,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學步的兒子在這塊草坪上練習過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小蟲和螞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築群中,這塊草坪仿佛是一個極樂的伊甸園〔伊甸園:猶太教、基督教聖經中指人類祖先居住的樂園。),曾給兒子留下了多少溫馨的記憶。可是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施工隊,機器隆隆響了兩天后,草坪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電子遊藝室。再也捉不到小蟲的兒子,對眼前的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關注與愛憐……
我忽然覺得,這隻鴿子絕非偶爾落腳,它分明是大自然派來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聲,那帶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們傾吐著什麼嗎?多少年了,我們太習慣去探尋大自然的意義,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其實,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①〔龜(jūn)裂〕裂開許多縫子;呈現出許多裂紋。的農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
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台了,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這思緒如同一片白雲,飄浮在我心靈的天空上,使之變得寧靜而高遠……
生字詞
眺望(tiào) 沐浴(mù) 荒蕪(wú) 鱗次櫛比(zhì)
霓虹燈(ní) 倏然(shū) 稚嫩(zhì) 臉頰(jiá)
蜷縮(quán) 孵育(fū) 喧囂(xiāo) 悖論(bèi)
和諧(xié) 蹣跚(pán shān) 螞蚱(mà zha) 溫馨(xīn)
詞語積累
眺望:從高處往遠處看。
沐浴:文中比喻受潤澤。
荒蕪:(田地)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變幻莫測:形容不規則地改變,難以預測。
倏然:忽然。
蜷縮:蜷曲而收縮。
耽擱:文中指停留。
領略:了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
瑰麗:異常美麗。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文中指生存有著落。
歸屬:事物的著落。
怪圈:文中比喻難以擺脫的某種怪現象。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誠然:文中是當然的意思。
心音: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
自給自足: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
和諧相處:形容相處比較融洽。
不速之客:指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文中指耽擱在陽台上的鴿子。
偶爾:偶然發生的。
吶喊:大聲喊叫。
驚擾:驚動擾亂。
恬淡:安靜,寧靜。
悖論:邏輯學名詞。一命題A,如果承認A,可推得非A;反之,如果承認非A。又可推得A,就稱命題A為一悖論。

文章結構

全文共13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明天就要封陽台,我思緒翩翩。
第二部分(第3~12段),在陽台上發現了一隻鴿子,引發了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
第三層(第9~10段),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
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3~4段),在陽台上發現了一隻鴿子。
這一層次中,作者原本的思路即將因為這一小生命的出現而發生改變。文章產生了波瀾。
第二層(第5~8段),因為兒子的發問,我重新考慮封陽台的事,內心產生了矛盾。
這一層是一個過渡段。作者先寫兒子的表現:鴿子的出現,給他帶來了歡樂,讓他有了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他也因此而走進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因此兒子“望著鴿子”時是“驚喜”的,但他又充滿了憂慮,因為大人會不會像孩子一樣對鴿子這個可愛的小生命懷有喜愛憐憫之情,他心中無數,因此他帶著驚喜與憂慮交加的語氣向爸爸詢問。也正是兒子的詢問,使爸爸封陽台的計畫發生了改變,並在爸爸的心底掀起了波瀾,引發了爸爸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
作者先剖析了現實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矛盾現象:“一方面,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同時,因為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又日漸與自然分離”,“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種失落感”,接著作者回憶了當年在內蒙古草原參加筆會時的興奮與激動,表現了生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親近自然時的愉悅。接著作者呼籲人們:親近大自然,愛護所有的大自然的造化,愛護一切有益的生命。告誡人們,不能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四層(第11~12段),兒子對鴿子的照料引發了我對兒子幼時生活的回憶,鴿子的叫聲在我的心頭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這一層先寫兒子對鴿子的照料,接著寫我對兒子幼時生活的回憶,樓前的草坪是兒子幼時的伊甸園,也是兒子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視窗。由兒子對鴿子的關注與愛憐,又聯想到鴿子是大自然的一位使者,我們不能僅向大自然索取,更應該靜下心來,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最後用大自然對人類的懲戒來警醒人們。
第三部分(第13段),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台。
總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重點句子分析
1.如今,鱗次櫛比的高樓和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已經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遠留給了昨天的記憶。
這句話既寫出了我對現實中巨大的變化的欣喜,又寫出了我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回憶中略帶一絲淡淡的憂傷。
2.10歲的兒子彎下腰,稚嫩的臉頰立即燦若朝霞……正瞪大驚恐的眼睛望著我們。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修辭寫出了孩子見到鴿子這一可愛的小生命時的激動與喜悅。
3.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們仿佛走進了一個怪圈,一個悖論:一方面,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同時,因為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又日漸與自然界相分離,於是,人們的精神上便有了一種失落感。
這句話揭示了人類目前所處的思想上的困惑,一方面已經認識到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危害,一方面,又享受著物質文明所帶來的成果,並且這種享受的欲望日漸膨脹,因此人類在目前的困惑中掙扎。人類要想擺脫目前的困惑,就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走和諧發展之路。
4.人,只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總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為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著自己。
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既點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又告誡人們,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無節制地開發自然,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人類會自食苦果。恩格斯曾經說過,人類在征服自然的同時,自然會加倍地報復人類。
5.忽然覺得,這隻鴿子絕非偶爾落腳,它分明是大自然派來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聲,那帶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們傾吐著什麼嗎?
作者因為這一隻受傷的鴿子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了許多過去不曾明白的道理,明白了許多過去明白但又不很透徹的道理,因此說,鴿子是大自然派來的一位使者,那帶血的翅膀正在向我們傾吐著它作為大自然的一分子所受到的暴虐。
6.其實,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毀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
這句話先列舉了人類破壞自然的種種後果,然後以警戒的口吻告訴人們要善待自然,要善待世界上一切生命,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不要把自己的無知當作自己的成績。
7.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使我不由想起了馮至深情的詩句:“馴美的白鴿兒|來自神的身旁,它們引示我翹望著|迷離的故鄉”——這故鄉,該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種情感的歸屬罷?
由馮至的詩提出:人不能丟失“迷離的故鄉”,“情感”應有“歸屬”,回歸自然。
8.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台,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
三個“為了”既總結了上文,也點明了“不封陽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意義。
9.這思緒如同一片白雲,飄浮在我心靈的天空上,使之變的寧靜而高遠。。。。。。
寫“明天不封陽台”,深刻揭示了全文主題,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寫作特色

1.小處著筆,大處著眼,反映了重大的社會主題。
課文從生活起居中碰到的一件小事入手,表達了一個嚴肅的主題: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相存的“環境保護”的主題。文章敘述的事很簡單:在父子兩人準備封陽台之前兒子在陽台上意外地發現了受傷後仍在孵化鴿蛋的一隻灰鴿子,於是十多歲的兒子拿來了布條、水和玉米粒,父親決定明天不封陽台,共同為鴿子繼續孵蛋和養傷提供條件。但文章所表現的主題卻是非常深刻的: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能過度地向自然索取,我們要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記敘與議論的緊密結合。
文章不僅生動描寫了兩代人對小動物的愛護,同時在描寫記敘的過程中加以抒情和議論,產生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內涵。作者並沒有用鴿子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把這個生命當做人一樣,平等看待,體現出作者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更呼應了文章的主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