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昌臻法師
- 外文名:Master ChangZhen
- 別名:俗姓張,號妙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成都市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2009
- 職業:四川省佛學院教務長
- 畢業院校:大學畢業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資助400多名苦難孩子上學
- 代表作品:《四川省佛教志》
概述,相關閱讀,出家奇緣,圓寂,講解五戒,昌臻法師講解,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經典講解十善,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紀錄片,
概述
昌臻法師繼承離欲上人的遺志,以持戒修行、弘法利生為宗旨,專修專弘淨土宗,主辦淨宗弘法人員培訓班,培養淨宗弘法人才。定期舉辦念佛七,主編刊物《蜀中淨土》,常應邀赴各地弘法。
相關閱讀
出家奇緣
1992年春節前夕,四川樂至報國寺方丈——離欲上人——叫寺內長住居士李仁傑用紅紙寫了三個大字:“方丈寮”,並貼在客堂左邊一間屋的大門上。
李居士以為上人要遷新居,笑呵呵地問:“師父,你哪天搬過來住?”
“我不過來,是新方丈住的。”
“是哪一個?”
上人神秘地一笑:“你以後就曉得了。”
1992年4月16日上午,離欲上人口述,居士李仁傑記錄,要向成都文殊院傳送加急電報:
“成都文殊院省佛協志編室張妙首:我已病危,有寺廟經濟重大事情商計,希你與馮學成速來。樂至報國寺離欲電。1992年4月16日。”
上午10點鐘,電報發出。
下午,上人到修建殿宇的工地上進行現場指揮,他目光炯迥,神清氣爽,無絲毫病兆。
可是電報發出後,樂至縣城的居士則緊張萬分,一大群人找了汽車,直奔報國寺。
晚上9時,車到報國寺,大家進入上人寮房,見上人安詳如常,於是紛紛頂禮。然後上人說:“你們都到了,張妙首也該來了。”
接著,又莊嚴地講了幾件事,其中一條就是報國寺未來接班人的事。
他講道:“寺廟的接班人張妙首,他現在文殊院,是解放前的大學生,當過考起的縣長,他就是這個廟的接班人,法名叫昌臻,立刻披剃……”
晚上睡覺前,上人叫居士潘近仁再擬一個電報給張妙首、馮學成。
“明天擬吧!”
上人急急地說:“不行,不行,現在就快寫!”
潘執筆擬電報:“成都文殊院轉張妙首居士與馮學成速來寺。離欲。”
這一切都表明上人一直是神志清醒,心不顛倒。
上人與昌戒各蓋一床棉被睡了。昌戒睡在裡邊,聞著滿屋的異香。
夜裡12點,上人要喝水,昌戒兌的是葡萄糖水,上人喝了一口。
睡了一陣,上人問:“幾點鐘了?”昌戒答:“三點半了。”
又睡了一陣,上人問:“幾點鐘了?”昌戒答:“快到四點半了。”上人說:“差不多了。不忙,我還要去解個手。”起床解了小便,要喝水,昌戒端了一小瓷盅的水來,說:“冷的,喝不得。”他說:“喝得!”喝了一半,留下一半,把瓷盅交給昌戒。不妙!上人的喉嚨里發出痰鳴聲。
昌戒慌了,一邊扶著上人,一邊高喊:“潘老師,快來!”
潘老師進屋一看,說:“快去請鄧醫生來!”
鄧豈雲立刻跑來,按太陽穴,摸了脈,搖頭表示:“已經走了!”
這時,上人臉色與平時一樣,紅潤而有光澤,栩栩如生,身子穩穩噹噹地坐在床邊,雙手放在膝蓋上,也與平時一樣,無人扶助,一直坐了兩天兩夜。
一生一世心裡只有眾生,慈悲濟世,普度有緣的高僧,就這樣,隨著異香,平靜自在地走了。
潘近仁把發給張妙首的電報改為:“離師凌晨圓寂,速來!”叫昌順火速送去縣上發出。
張妙首快來呀!在這最最關鍵的時刻,你在哪裡?
此時,張妙首在飛馳的汽車上!
原來,1992年4月16日下午,張妙首才得到加急電報,看後大驚失色。
心想:自己怎么能夠當上人的接班人呢?但是,如不願意,又怕對不起他老人家。
(離欲上人曾於1991年致信張妙首:“我觀察你頗具慧根,應該來接替臨濟宗四十二代的傳承。”)
17日下午3點鐘,張妙首走進師父的寮房,心情非常沉痛,立即跪在恩師面前,頂禮參拜。
樂至縣的許多居士,這才第一次見到師父昨夜多次提到的張妙首——細細一看:
呀!這臉型,這頭頂,這風格,多像自己的師父啊!只是身上穿的是藍色卡其中山服,整整齊齊,頸項下面的扣子也是扣上的,確實是一位品德高尚,修養有素,學識淵博,注重儀表的有德之士。如果一披剃,穿上僧衣,搭上袈裟,更像我們師父了!
大家對師父盼望已久的接班人,都投去尊敬的目光,報以莫大的希望。
下午4點過,立刻為離欲上人任命的接班人披剃落髮,立刻為新任的報國寺住持昌臻法師穿上法衣,搭上袈裟。
一出家為僧,當即就擔任一座頗具盛名的寺院的住持,這在我國佛教史上可算是罕見的一頁!
這時的昌臻法師決心以有生之年,以恩師為榜樣,把自己全部身心奉獻給佛教事業.
昌臻老法師於2009年12月26日早8點舍報圓寂。
圓寂
中國當代最受人尊敬和愛戴的淨土導師,千億聖號大念誦的發起導師,偉大的佛陀之子,四川樂至報國寺主持,上昌下臻老法師,於2009年12月26日早8點圓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四川樂至報國寺現任住持昌臻法師,號妙首,四川省成都市人,俗姓張。於1917年出生於樂善好施的書香家庭。早年追隨聖欽老和尚參禪,後皈依普欽法師學習。1992年依離欲法師剃度出家,任樂至報國寺住持,兼四川省佛學院教務長、四川尼眾佛學院教師。
法師提倡人間佛教,以佛教慈悲精神廣度世人,法師平常省吃儉用,自1995年至今已資助400餘名苦難孩子上學。報恩基金會正在老法師積極籌備中。
阿彌陀佛!
講解五戒
昌臻法師講解
在五戒裡面,有四條是根本戒。再進一步談談五戒的重要意義,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不殺生
不殺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我們的悲心,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應該從小孩培養起。大家都有小孩,作為父母家長,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給他們灌輸護生、愛護小動物的思想。但是很多家庭都忽視了這種初期教育。前兩年,有一位居士帶著她讀國中的兒子到寺里來。她告訴我,她兒子有一天放學回家,不解地給她講了一件事。老師在班上評比作文。有個女同學的作文題目是《媽媽教我殺雞》,內容講述了她媽媽如何教她殺雞。文中詳細描述了她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從她起初戰戰兢兢地把雞殺得半死,渴望不死的雞如何掙脫人的手,帶著滿身的鮮血,在地上試圖逃命地狂跑,一邊流血,一邊不停地慘叫時的害怕和膽怯到後來在媽媽的指導下,逐步學會能一刀將雞殺死的“本領”,以至於她如何練得殺雞的膽子愈來愈大的。在此基礎上,逐步鍛鍊得不僅敢殺雞,連黃鱔也敢剮了,並還得到許多人的讚揚,都紛紛請她代為殺雞……這位居士的兒子很不能理解為何同學的媽媽,會去教自己女兒幹這種殘忍可怕的血淋淋的事呢?這不難看出小孩子的純潔和可愛,他們是一張白紙,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關鍵在於做父母的如何做孩子榜樣,如何去引導和教育你的孩子。你為什麼不培養她的愛心和同情心而去培養孩子的殘忍心?從小就學殺雞、殺鴨、剮黃鱔,孩子幼小的心靈,那種初始的可貴的慈悲心在家長的引導下一點一點地泯滅了,惻隱之心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殘暴和好鬥。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隨著年齡的長大,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發生衝突時,為了個人利益殺起人來,會跟殺雞殺鴨一樣輕而易舉的,甚至可以把父母也當成雞鴨殺了。這個可不是說笑話,前兩年報上曾刊登過一則訊息:南京某大學有兩夫婦都是教授,卻被他們溺愛的親生兒子給殺死了。他們自己培養了一個將自己送進墳墓的劊子手!還有一位記者在一篇文章里談到,有一種新型的兒童玩具,電紐一按便會展現出各種各樣現代化的武器來打擊敵人。當記者看見一個小孩正在玩那種玩具,便上前問到:“這些武器中,你喜歡哪一種?”小孩答到:“我喜歡刀。“記者又問:“為什麼呢?刀可是最原始的武器啊?”這個小孩竟然回答:“我喜歡刀,把腦袋砍了看著它冒血,這個才過癮!”多可怕的想法,我們做父母的值得深思,我們培養的是什麼人?這是在培養希特勒,培養劊子手啊!這樣的小孩,難道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責任嗎?!殺生的惡報是最重的,受花報,(只是開花,還沒結果)是疾病纏身和短命;受果報,是死後到地獄道去償還。
二不偷盜
這條戒本來叫做“不與取“,就是別人沒有給你,不管你用什麼手段,把它弄到手裡,都叫偷盜,這是佛教對待財富的根本觀點。種偷盜的因,必定得貧窮的果報;種布施的因,必定得財富的果報。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學貫中西,解放前曾任上海商會會長,他著有一本叫《保富法》的書。中年以後信佛,他用佛學的觀點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怎樣才能夠發財,又怎樣才能保得住財富。社會上大家都想發財,卻不懂得如何發財的道理和發財的方法,你應該如何如理如法去謀求財富。我們並不是講不能發財,而關鍵在於你發了財後該怎么使用你的財富?如果你發了財僅僅只是為了個人享用,去花天酒地揮霍浪費,而不懂得回報社會,不為社會做一點點好事,那是在造罪惡。你將財富用一部分來為社會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好事,那是在培福報。所以,有無財富,那是福報;會不會用財富,那是智慧。
三不邪淫
對於當前社會風氣來說,這條戒律相當值得重視。作為佛教徒,我們必須明白淫慾是生死的根本。我們要想出輪迴,關鍵的問題就是關閉生死的門戶,對於我們今後了生死、出輪迴、生淨土,這是一條重要保證。
四不妄語
妄語戒里特彆強調的是大妄語。有很多人不信因果,任憑自己瞎吹,說自己開悟了,曉得過去未來等,這是在種地獄因!我們千萬要注意,以免上當受騙。我們如何識別真妄的標準,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曾經這樣講過:無論一個人說得好熱鬧,我們只要看他在財色面前是什麼態度,就不難看出他說他開悟是真的還是假的了。
五不飲酒
不飲酒這個戒不屬於根本戒,但還是應該很重視,這樣對我們身心清淨有極大好處。我們能夠遵守五條戒律,就可以做到防非止惡,在這個基礎上再奉行十善就不困難了。戒是制止我們作的,作了就犯戒。十善是要求我們做的,不作那是絕對錯誤的,這是很積極的。只要我們能夠認真地守好五戒,積極地奉行十善,這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綱領,給我們打好了做人的基礎,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了生死,出輪迴。所以不要認為守五戒簡單了,這是修出世法的起點,修菩薩行的基礎。
經典講解十善
- 昌臻法師講解
下面介紹一下十善的內容,著重談一談與當前我們修行的有關問題。
第一條
護生: 從放生護生推而廣之,應多多地去為社會做救死扶傷、敬老愛幼、濟貧助殘、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其它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維護和平的事業。作為佛教徒我們都應當勇於承擔這類有益於社會的事。這就是在修菩薩行。舉個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發生了三個青年捨身救人的事跡,但引起了種種的議論。有很多人讚揚他們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么年輕就犧牲了,太不划算!還有一些人竟認為這種見義勇為的事情搞不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薩行。過去諸佛在修菩薩行時,舍頭目腦髓救眾生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我們凡夫能夠發這個願,當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長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經上有一個記載:一個婦女抱著她的小孩過河,一不小心,失手將小孩子掉進了河水裡,這個婦女當時非常悲痛,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這一念頭是為了救小孩,小孩也是眾生之一,所以她死後,生到天道。我們從這一事例來推斷,那三個青年雖然死了,但他們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從因可以推果,這不會錯。
第二條
偷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偷盜者不知道種下這個惡因,得的果報是貧窮困苦。反過來說,種布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這跟社會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為他的布施而減少。比如,一個應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了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於存放在“布施銀行”里,“布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地藏經》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布施後,福報就勾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布施並不一定是好事。《台州佛教》曾刊載一個訊息:“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模建設,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裡來敬香,並大量布施錢財。回印尼後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這件事傳開後,布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算了一筆總賬,這批印尼華人布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一千多萬元。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發財了。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於是他到這個廟裡來拜佛,並捐款一萬元。返回香港後,他經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後來又多次專門到廟裡來捐款,感到每一此捐款後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於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一百多萬元。後來他成為香港三家公司的總經理。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決不會蝕本。
第三條
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淨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關係外,絕不能亂搞男女關係。這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破壞別人家庭關係的罪惡行為,必然會受到應受的惡報。我們學佛人首先應該清心寡欲,應該認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把家庭變成清淨道場,把親屬看成法眷,大家同念彌陀,將來大家同生淨土,這樣,這種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家庭。
第四條
不妄語而說誠實話
社會上有一些人說假活成了風氣,據說是怕說真話會吃虧。其實說假話的人,別人最多受你一時的騙,不可能長期騙下去,一旦假話被敗露,這個人的聲譽信義都完全沒有了。學佛千萬不能這樣做,做人,不論你是做什麼行業的,都應該本著一個誠實的態度來工作和生活,用誠實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在種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個以誠信而發達起來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闆姓樂,從清代開始做藥的生意。他始終不渝地認為: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尤其是做藥生意這類行業,就更是直接地為病家救死扶傷,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藥保證質量第一,絕不摻一點假,藥的療效可以達到藥到病除,深為人們所信賴。比如說,有些中成藥里要用黃金製作,他就一定會認真地把黃金的用量用夠,決不打絲毫折扣。甚至有時急需用時,還將家人的黃金首飾拿出來用。他的很多親戚朋友對此很不理解,都說做生意怎么能這樣做呢?你就打個廣告說藥里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不在場,你這么認真,要虧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認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實實在在地在種因,種的善因,怎么會虧本?怎么會得惡報?果然,他這個做法完全正確。雖然他的藥成本高,價格比別家的貴一些,但貨真價實,療效顯著,深獲用戶信任,沒有任何一家藥房能與他競爭得過的。北京同仁堂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並至今享有盛名。顯而易見,說誠實語,不妄語,是不會受惡報的。
第五條
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以慈悲為懷。菩薩行里的四攝,有一條叫愛語攝,愛語就是說話和顏悅色,使用讓人樂意接受的語言,這樣能廣結善緣,也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六條
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在人際關係當中,當遇到別人之間有矛盾時,決不能在雙方之間製造糾紛,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們只能用善言去調解、去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這才是很好的結善緣。多結善緣是於人於己都非常有好處,尤其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更需要特別注意,勿說四眾過失,因為《優婆塞戒經》的戒條里把說四眾過失列為了重戒。我們常常在不經意地閒談之中就犯了這條戒,這樣做對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
第七條
不綺語,而說樸實正直語言
綺語,就是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語言。學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場。我們應當存直心,說直話,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或者說黃色下流的語言來污染別人的心靈,這個很不應該。而且種這種惡因,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惡報。
第八條
不貪而修不淨觀
從這一條到第十條是對治貪、嗔、痴三毒的。貪慾主要是指的對財、色、名、食、睡,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道路上的大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學佛要想成就很難。
第一是貪財
。一般人對於財富的追求和欲望都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貪得無厭是最為貼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擇任何手段地儘量去謀求財富,待到財富到手後,又大肆揮霍,盡情享受。又不非但如此,還不肯將財富回報社會,更不願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善事。這樣一來,既種下惡因,必定會受惡報。“貪夫殉財”,事實如此。
第二是貪色
這是我們能不能了生死的一個問題。種了惡因,必然得惡報。你種了破壞了別人家庭、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因,你和你的親屬也必然要受到惡報,也必然會破壞自己的家庭,這是很現實的惡報。這種壞影響會讓子孫後代都受到極壞的傷害,招致惡報,是非常可怕的。作為佛教徒,更應在提高道德品質和淨化社會風氣方面做出榜樣。
第三是貪名
名,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沒有實質,但總會讓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實,貪名的根子就在於“我執”。一個人說:“我學佛做到了‘無我’,我捐功德到廟裡從來不寫我的名字,而只寫一個‘無名氏’”。一天,他來到寺廟,仔細看著功德碑上“無名氏”捐的錢最多,心裡很滿意,惟恐無人知道,於是他就去問別人:“你知道這個‘無名氏’是誰嗎?”因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無名氏”,卻故意揄揶地推說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說:“那就是我呀!”大家於是乎大加讚揚一番,他飄飄然起來,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這個東西雖然是虛假的,但確實害人不淺,它讓人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們的“我執”,那么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會時時刻刻擾亂我們想修行的心。儘管我們雖然種了一些善因,而讓“我執”更加重了,這樣出不了六道輪迴。
第四是貪食
關於飲食,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飲食是用來解除飢餓,維持生命的,無需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許多人在飲食上也貪得無厭,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將山珍海味吃厭了,還將螞蟻、蝸牛等列為上品佳肴。不惜殺害大量生命,花費無數的錢財,浪費寶貴的光陰來享用所謂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種種罪惡,給自己製造種種疾病。醫藥雜誌上曾報導,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死亡率最高的三種疾病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這三種正是西方國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裡,我們也迎頭趕上了。一些西方國家的醫學科學界發現這類疾病的根源是在於攝入了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質所致。研究並提倡“素食主義”,就是為了防止疾病,解決哪些食物會致人於死命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科學的化學分析化驗,發現素食中所含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與肉食品沒有高下,只是強調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殼果,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殺、放生,種的這種因,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當然,我們學佛人並不是追求健康長壽,因為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健康長壽則只是學佛的副產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佛,身心清淨,必然能得到健康長壽。
第五是貪睡
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與社會上的看法也不同。學佛人當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調節身體疲乏,使身體得到休息,讓體力得到恢復,精力充沛。但是,睡眠過多,貪睡卻反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疲乏。如果一旦養成貪睡這個習慣,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懶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節制睡眠,用功辦道。節制睡眠對身體絕對沒有害處。美國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實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實際上,只要我們內心清淨,哪怕睡眠時間不多,但睡眠的質量提高,同樣可以恢復疲勞,恢復精力。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長時期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兩小時,但九十幾歲高齡的人卻面色紅潤,神采煥發,精力充沛!僅從健康狀況來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鮮、雞鴨魚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嗎?所以睡眠少,飲食清淡決不會影響健康。
上面幾種貪慾都是為了滿足身體這個軀殼。應該懂得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造罪惡的聚集點。佛經說:“形為罪藪”。藪就是聚集點,通俗一點就是垃圾桶,一個隨時造罪惡的垃圾桶。為了愛護這個軀殼,造下了種種罪惡。我們有幸聞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么就應該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決不能為它去製造罪惡。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隨時隨地對治種種貪慾,才會減少在這方面再造下罪惡。以上都是的是講如何對治貪心,下面一條是如何對治嗔心。
第九條
不嗔而修慈悲觀
嗔心也是最難對治的。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際關係裡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會上、周圍環境裡人與人產生摩擦以及發生衝突;大則可以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等,歸根到底都是與嗔心有關。佛教導我們要修忍辱波羅密,這是一個重要的法門,是專門用來對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與社會上說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當以償報和悲心看待,做我們應該受想,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有一個最好的典型,那就是當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時,佛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應當以佛陀為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被給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麼?你這樣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麼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到來時再伺機報仇。歷史上認為著名的越王勾踐是很能忍辱的,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忍辱是一種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
第十條
不痴而修因緣觀
這個愚痴,不是指沒有文化知識,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貫通三世的因果規律。不懂得這些,沒有正知正見,就分不出是非、善惡、邪正,乾出愚痴的事情。參考訊息上曾登載:一個叫湯姆遜的美國人,個人資產高達兩億美金,但生性吝嗇,生前一毛不拔。當他身患不治之症時,立下遺囑,並請律師給他做了公證:將二億美金的資產從銀行取出現金放進棺材裡,再將墳墓用鋼筋水泥做好,請兩個保全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痴之人!他就是不懂得三世因果的典型。從因果上來講,他種下慳吝這個因,即使下一世為人,絕對要受貧窮困苦報。他投生以後會知道自己前生的墳墓在哪裡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墳墓裡面裝有巨額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皇帝就是最會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來做墳墓,但是還有幾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來的? 上面講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內容,都與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佛陀要求我們做人應該遵守的準則。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法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導,走佛指引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進而念佛求生淨土,成佛度生。 南無阿彌陀佛。
紀錄片
從縣長到高僧 昌臻法師故事
影片講述了昌臻法師從縣長到高僧的故事,昌臻法師提倡人間佛教,以佛教慈悲精神廣度世人,法師平常省吃儉用,自1995年至今已資助400多名苦難孩子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