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周氏宗祠,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鄉昌溪村周邦頭村,主體建築面積747.12平方米。昌溪周氏宗祠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昌溪周氏宗祠建築為明代徽派古建築典型風範,簡潔的布局,古樸莊重。
昌溪周氏宗祠享堂的木構架較完整,前檐的斜撐四個圓雕人物,分別為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等,雕刻水平極高;寢堂有樓、重檐;前廊為軒頂,是傑出的清代徽派祠宇建築。
2004年10月28日,昌溪周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昌溪周氏宗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昌溪周氏宗祠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鄉昌溪村周邦頭村
- 所處時代:清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061-3-359
- 建築面積:747.12 km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格局,特色,主要建築,大門,享堂,寢堂,保護措施,參觀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昌溪周氏自十四世周龍孫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歙縣周家村遷來下昌溪二保居住,後改為周邦頭村。
周氏傳至第十八世有兄弟六人,後人建祠祭祖,以“六順”名其堂,始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
現存昌溪周氏宗祠為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重建。
1997年,維修恢復五鳳樓。
建築格局
格局
昌溪周氏宗祠磚木結構,三進五開間,面闊18.5米,進深43.5米,由門廳、享堂、寢堂、廊、天井等組成。門廳原被拆改;享堂的木構架較完整,前檐的斜撐不同於別處,是四個圓雕人物,雕刻水平教高;寢堂有樓、重檐;前廊為軒頂;明間天井有香火井。
特色
昌溪周氏宗祠木構架較完整,宗祠布局舒展,結構精巧,簡潔的布局,精緻的雕飾,細膩入微,極顯徽派古建築特色。
主要建築
大門
大門五鳳樓式,歇山頂,明間、次間、稍間屋面一層比一層高起,飛檐翹角。分心式梁架結構,前、後檐都為卷棚軒頂,大門立一對大抱鼓石,左右有邊門。前檐石柱外再加四根石柱安裝木柵欄門,兩稍間砌清水磚八字牆。檐下駝峰、雀替、梁撐、博縫板等木雕紋樣比較規整,採用“減地平鈑”手法,滿雕回文和博古圖案。
享堂
中進庭院比較寬敞,平鋪石板甬道,兩側石檐柱迴廊,懸滿牌匾。享堂高敞,正三間為堂,兩側稍間退後一步隔作廂房,東廂內供奉越國公王華神像,西廂內供奉的是觀音神像,為他祠所不常見。梁架徹上明造,前、後檐均為卷棚軒,中為“人”字形主梁架,典型構件有象鼻、涼拖、雀替、平盤斗,皆具清代典型特徵。正壁屏門可打開,上懸“六順堂”匾。前檐的四個梁撐分別雕成合和二仙、劉海戲金蟾,只在山面柱上是獅子形象,均採用圓雕手法,造型優美。
寢堂
寢堂台基高約1米,前面立有兩層石欄,上層的望柱頭雕成束蓮狀。寢堂二層,前加腰檐,梁架結構為卷棚軒。前檐額枋通長,減去明間檐柱,使空間更為寬敞。金柱間做有掛落,次間下面做有圍欄,稍間隔作廂房,內置樓梯。堂後檐步裝有隔扇門,內置擱架,用以供奉牌位神主。在明間的樓板上做有“香火井”,鋪以長方形花格,從樓上還可看到木製花格井欄,其功用是上下通達,使樓上供奉的祖宗可享祭祀香火,別具用心。
保護措施
2004年10月28日,昌溪周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昌溪周氏宗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昌溪周氏宗祠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鄉昌溪村周邦頭村。
交通指引
歙縣人民政府距離昌溪周氏宗祠約30千米,建議自駕或打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