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研究方法(第二版)

《昆蟲研究方法(第二版)》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蟲研究方法(第二版)
  • 作者:趙惠燕、胡祖慶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1日
  • 頁數:30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700421
  • 字數:520000
  • 語種:漢語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介紹經典昆蟲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了近年發展起來的套用較普遍的昆蟲學實驗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力求內容精練和可操作性強。全書十六章可分為四部分,從不同角度描述昆蟲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由第一章至第七章組成,論述定性、定量的基本昆蟲研究方法,即觀察設備與種類鑑定方法;昆蟲形態學研究方法(包括3D列印技術);昆蟲採集、生態學調查、數據處理方法(包括大尺度生態學調查和數據處理方法);昆蟲生存環境的測量與控制方法;昆蟲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由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組成,講述活體昆蟲的實驗研究方法(包括兩性生命表研究技術、刺探電位技術和昆蟲雷達技術)。第三部分由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組成,介紹昆蟲共生菌和群落及系統研究方法(包括近年發展起來的時空替代技術、FACE技術等)。第四部分由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組成,介紹昆蟲信息學方法及昆蟲學科技論文寫作規範。

圖書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昆蟲觀察設備與使用方法 1
第一節 顯微鏡的類型 1
一、可見光顯微鏡 1
二、不可見光顯微鏡 6
第二節 實體顯微鏡 7
一、結構 7
二、原理與特點 8
三、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8
四、保養 9
第三節 數碼顯微鏡 9
一、結構 9
二、特點 10
第四節 電子顯微鏡 10
一、掃描電子顯微鏡 11
二、透射電子顯微鏡 13
三、電鏡的維護保養 15
四、電鏡圖片示例 16
第二章 昆蟲種類鑑定方法 17
第一節 昆蟲種類鑑定的步驟 17
一、確定大類 17
二、屬和種的檢索 17
三、查考近期目錄 18
四、查考當代文獻目錄 18
五、查詢原始文獻 18
六、與已正確鑑定的標本或模式標本進行比較 19
七、昆蟲分類專家鑑定或確定 19
八、添加鑑定標籤 19
九、昆蟲鑑定專家系統 20
第二節 昆蟲種類的記載 20
一、記述內容和特點 20
二、種的記述 20
第三節 形態特徵的表述 21
一、形態文字描述的理論準備 21
二、記載文體 21
三、性狀的記載次序 21
四、記載的方位 22
五、數量性狀的記載 22
六、質量性狀的記載 23
第四節 昆蟲種類分子鑑定及系統學研究 23
一、昆蟲系統學中的常用基因 23
二、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昆蟲分類學中的套用 27
第三章 昆蟲繪圖 29
第一節 繪圖要求與工具 29
一、繪圖要求 29
二、繪圖工具 29
第二節 草圖描繪 30
一、草圖的常用繪製方法 30
二、注意事項 33
第三節 圖稿覆墨和著色 34
一、覆墨和著色的基本方法 34
二、注意事項 35
第四節 昆蟲數字繪圖技術 36
一、草圖繪製 36
二、電子繪圖軟體 36
第五節 3D列印技術在昆蟲學中的套用 42
一、微小昆蟲蟲體模型製作 42
二、昆蟲器官結構模型製作 44
第四章 昆蟲標本採集、製作、保存與資料庫建立方法 48
第一節 常用的採集工具 48
一、捕蟲網 48
二、捕蟲傘 49
三、放蟲工具 50
四、毒瓶 50
五、其他採集用具 51
第二節 採集昆蟲的方法 51
一、採集方法 51
二、採集昆蟲的注意事項 56
第三節 昆蟲標本的製作 56
一、昆蟲乾制標本的製作 57
二、昆蟲液浸標本的製作 62
三、昆蟲整體封裝玻片的製作 62
四、有機玻璃包埋昆蟲標本的方法 66
五、昆蟲標本薄膜包覆法 68
六、幼蟲標本製作法 68
七、昆蟲生活史標本製作法 70
八、昆蟲卵標本的製備 70
九、鱗翅目翅脈標本製作法 71
十、昆蟲外生殖器標本的製作 72
十一、破損成蟲標本的修補 73
第四節 昆蟲標本的保存方法 74
一、昆蟲標本的乾燥與保存 74
二、玻片標本的保存 76
三、模式標本的保存 76
四、解剖用昆蟲標本的保存 76
五、保存昆蟲標本的注意事項 77
第五節 昆蟲標本信息的獲取與資料庫的建立 78
一、昆蟲標本信息的獲取 78
二、昆蟲標本資料庫的建立 79
第五章 昆蟲抽樣調查的理論與方法 80
第一節 昆蟲空間分布與抽樣方法 80
一、昆蟲空間分布類型 80
二、抽樣方法概述 81
三、抽樣方案制訂 82
第二節 簡單隨機抽樣 83
一、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 84
二、簡單隨機抽樣的具體實施方法 84
第三節 機械抽樣 84
一、抽樣方法 84
二、樣本數量 85
第四節 分層抽樣 85
第五節 階層抽樣 86
第六節 序貫抽樣法 87
一、序貫抽樣法的特點 87
二、以頻次分布函式為基礎的序貫抽樣公式 88
第七節 標記再捕技術 91
一、標記再捕法原理 91
二、昆蟲種群的群體標記法 92
第八節 土壤昆蟲的取樣方法 93
一、土壤昆蟲數量觀測方法 94
二、土壤昆蟲調查內容和方法 97
第九節 水生昆蟲的取樣方法 98
一、採樣類型 99
二、水生昆蟲採樣方法 100
三、樣品的處理與定量 102
第十節 大尺度巨觀調查取樣方法 102
一、概述 103
二、低空無人機大尺度調查取樣方法 104
三、航拍大尺度調查取樣方法 105
四、衛星大尺度調查取樣方法 105
第六章 環境條件測量與控制的方法和技術 108
第一節 溫度測量與控制 108
一、溫標 108
二、測溫方法 109
三、常用恆溫設備 112
第二節 濕度測量與控制 113
一、濕度表示法 113
二、濕度測定法 113
三、濕度控制 114
第三節 光照測量和光周期控制 115
一、光的特徵及對昆蟲的影響 115
二、光照強度及測量 116
三、光周期的時間控制 117
四、紫外光對昆蟲的影響 117
第四節 風速的測量 118
一、風對昆蟲的影響 118
二、風對擴散與遷飛的影響 119
三、風洞實驗 119
第五節 人工環境模擬設備 121
一、智慧型人工氣候箱 121
二、現代溫室 122
第七章 昆蟲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方法與技術 124
第一節 昆蟲DNA的抽提與檢測 124
一、昆蟲基因組DNA抽提方法 124
二、昆蟲線粒體DNA抽提方法 125
三、DNA濃度及純度檢測 125
第二節 昆蟲RNA的抽提與檢測 125
一、昆蟲組織總RNA提取方法 126
二、RNA純度及濃度檢測 126
第三節 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及分子標記技術 126
一、PCR反應的原理和過程 127
二、PCR的反應體系 127
三、分子標記技術 128
四、代表性分子標記技術 129
第四節 DNA片段與基因克隆技術 133
一、目的基因的獲取 133
二、目的基因的體外重組 134
三、重組子的轉化與篩選 135
第五節 轉基因技術 136
一、植物轉抗蟲基因技術 136
二、昆蟲轉基因技術 138
第六節 單克隆抗體技術 139
一、害蟲分類與鑑定 139
二、鑑定捕食性天敵 140
三、鑑定寄生性天敵 140
四、鑑定害蟲病原微生物 140
第七節 昆蟲抗藥性機制及其檢測方法 140
一、昆蟲抗藥性形成的機制 141
二、昆蟲抗藥性檢測技術 141
第八章 昆蟲標準化飼養方法與技術 148
第一節 飼養昆蟲的類型 148
一、按照飼養目的分類 148
二、按照飼養蟲態分類 149
第二節 飼養的一般程式和主要環節 151
一、蟲源 151
二、飼料 152
三、飼養條件 153
四、飼養環境 153
五、飼養規模 154
第三節 昆蟲的人工飼料 155
一、人工飼料的組成 155
二、人工飼料的分類 158
三、飼料的消毒 158
四、飼料配製中應注意的問題 159
第四節 飼養評價 160
一、飼養效果評價常用指標 160
二、常見的異常情況 161
第五節 標準化飼養方法 161
一、昆蟲標準化飼養的基本要求 161
二、已有的昆蟲飼養標準 161
第九章 昆蟲種群生命表研究技術 169
第一節 昆蟲種群生命表概述 169
一、基本特徵 169
二、主要優點 169
三、套用範圍 170
四、分類 170
第二節 特定時間生命表的研究方法 170
一、生命期望表 170
二、生殖生命表 171
三、特定時間生命表研究方法 173
第三節 特定年齡生命表的研究方法 174
第四節 建立生命表應注意的事項 175
一、抽樣 175
二、昆蟲年齡間隔的確定及其調查 175
三、死亡因子確定與補充實驗 175
四、預備實驗 176
五、生命表中年齡鑑定是關鍵 176
六、測定 176
第五節 生命表的套用 177
一、種群的遺傳作用力與環境作用力分析 177
二、關鍵因素分析 177
三、植物抗蟲性分析 178
四、評價各種防治措施對控制害蟲的作用 178
五、以生態作用因子組建的種群生命表 178
六、生命表方法在昆蟲預測預報中的套用 179
七、生存曲線的套用 179
第六節 年齡-齡期兩性生命表研究技術及其套用 180
一、年齡-齡期兩性生命表的原理 180
二、年齡-齡期兩性生命表的套用 181
第十章 昆蟲化學通訊研究方法 183
第一節 信息物質提取、分離和鑑定技術 183
一、信息物質提取技術 183
二、信息物質分離技術 185
三、信息物質鑑定技術 186
第二節 昆蟲電生理測定技術 188
一、觸角電位技術 188
二、味覺電位技術 191
第三節 行為生測技術 192
一、嗅覺儀 192
二、風洞技術 196
三、軌跡球 197
四、飛行磨 199
第四節 田間套用方法 200
一、誘捕器類型 200
二、田間布置 201
三、緩釋材料與試劑 201
第十一章 昆蟲刺探電點陣圖譜技術 204
第一節 EPG工作原理與使用方法 204
一、EPG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204
二、EPG的使用 206
三、使用EPG需要注意的事項 207
第二節 EPG波形的生物學意義 208
一、蚜蟲的8種基本波形 208
二、其他昆蟲的EPG波形 209
第三節 EPG的套用綜述 210
一、寄主植物抗性機制方面的套用 210
二、在刺吸式昆蟲與寄主植物關係特異性研究中的套用 211
三、媒介昆蟲傳毒(菌)機制的研究 212
四、刺吸式口器昆蟲的取食機制、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 212
五、殺蟲劑對刺吸式口器取食行為影響的研究 212
第十二章 昆蟲雷達研究技術 213
第一節 昆蟲雷達的研究歷史與概況 214
一、國外 214
二、國內 214
第二節 昆蟲雷達的工作原理 214
第三節 昆蟲雷達的工作過程 215
一、厘米波掃描昆蟲雷達 215
二、厘米波垂直昆蟲雷達 215
三、毫米波昆蟲雷達 216
第四節 昆蟲雷達回波信號與目標識別 216
一、昆蟲雷達回波信號種類 216
二、昆蟲雷達目標的識別 216
三、昆蟲方位、飛行高度、種群密度和移動速率的計算 218
四、昆蟲遷飛重要參數的統計分析 219
五、昆蟲周年活動情況 219
第五節 昆蟲雷達的套用技術及新進展 221
一、數位化昆蟲雷達替代模擬昆蟲雷達 221
二、掃描昆蟲雷達的自動伺服系統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21
三、多模式昆蟲雷達的融合技術 221
第十三章 昆蟲共生菌研究方法 223
第一節 昆蟲共生菌的多樣性及檢測技術 224
一、昆蟲共生菌的多樣性及種類多樣性分析 224
二、昆蟲共生菌檢測 225
第二節 昆蟲共生菌功能的分析 229
一、傳統功能驗證法 229
二、多組學功能驗證法 231
第三節 共生菌與昆蟲營養關係研究技術 232
一、褐飛虱和體內共生菌的營養關係研究 232
二、蚜蟲和體內共生菌的營養關係研究 232
第四節 共生菌的生態功能研究技術 234
第十四章 昆蟲群落及生態系統研究方法 236
第一節 昆蟲群落調查分析方法 236
一、生物群落概念及特徵 236
二、昆蟲群落動態調查方法 237
三、昆蟲群落特性一般分析方法 238
四、昆蟲群落特徵分析的意義 240
第二節 昆蟲群落演替研究與分析方法 240
一、群落演替的一般特徵 241
二、群落演替的類別 242
三、群落演替的研究意義與問題 242
四、群落演替研究實例 243
第三節 昆蟲生態系統研究與分析方法 245
一、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245
二、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246
三、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246
四、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流 247
五、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和能流分析研究實例 247
第四節 氣候變化對昆蟲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與分析方法 249
一、密閉氣室 249
二、開頂式氣室 250
三、開放空氣CO2濃度升高系統 253
四、計算機模擬 255
第十五章 昆蟲信息學研究方法 257
第一節 昆蟲學文獻檢索方法 257
一、昆蟲學重要圖書、期刊等文獻 257
二、昆蟲文獻檢索及資料庫 260
三、文獻閱讀與蒐集的方法 262
四、文獻資料的利用原則 264
第二節 昆蟲生物信息學 264
一、測序技術 264
二、生物信息資料庫及其檢索方法 266
三、序列比對及其軟體使用方法 267
四、昆蟲基因組學研究方法 270
第三節 昆蟲種群歷史動態研究方法 278
一、昆蟲種群遺傳多樣性研究 278
二、昆蟲種群遺傳結構及系統發育研究 280
三、昆蟲種群歷史動態研究 282
第十六章 科技論文寫作方法 285
第一節 科技論文的定義和特點 285
一、科技論文的定義 285
二、科技論文的特點 286
第二節 科技論文的分類和寫作特點 287
一、科技論文的分類 287
二、常見的科技論文寫作特點 287
第三節 科技論文的結構與寫作要求 288
一、題名 289
二、署名和單位地址 289
三、摘要 289
四、關鍵字 289
五、分類號 290
六、引言 290
七、正文 290
八、致謝 291
九、參考文獻 291
十、附錄 292
第四節 科技論文的寫作步驟與方法 292
一、準備工作 292
二、正文的寫作 293
三、論文發表的基本流程 295
主要參考文獻 296
附錄1 製作毒瓶 302
附錄2 標本製作與保存用的各種混合液配方 30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