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⑴,北風江上寒⑵。
我家襄水曲⑶,遙隔楚雲端⑷。
鄉淚客中盡⑸,孤帆天際看⑹。
迷津欲有問⑺,平海夕漫漫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雁南度:大雁南飛。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從
鮑照《
登黃鶴磯》“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句脫化而來。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漢水流經襄陽(今屬湖北)境內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轉彎處,即河灣。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雲端:長江中游一帶雲的盡頭。云:一作“山”。
⑸鄉淚客中盡: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無比辛酸。
⑹孤:一作“歸”。天際:天邊。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漫漫:水廣大貌。
白話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創作背景
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
陸機《
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鍊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訊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
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歷史評價
《王孟詩評》:讀此四句,令人千萬言自廢(“我家”四句下)。
《唐賢三昧集箋注》:客懷悽然,何等起手!
《歷代詩發》:間翔容與,絕代風規。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先生曰:逸筆故饒爽韻,前四純以神勝,是此家絕唱,詣不必遜他人人工也。二、四正乃悠然神往,後半彌作生態,結語緊接五、六,亦復隱承三、四。
《唐詩近體》:“早寒”起,“有懷”接,一氣相承(“遙隔”句側)。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
王維並稱“
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
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