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蟲尾蚴延遲脫尾及其免疫學意義研究

日本血吸蟲尾蚴延遲脫尾及其免疫學意義研究

《日本血吸蟲尾蚴延遲脫尾及其免疫學意義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王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血吸蟲尾蚴延遲脫尾及其免疫學意義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婷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傳統觀念認為,血吸蟲尾蚴在入侵宿主過程中會脫去尾部,但新近研究證明,曼氏血吸蟲在侵入宿主皮膚時尾部並未脫落,而是隨體部一起進入宿主皮膚,這種現象稱為延遲脫尾。我們發現日本血吸蟲尾蚴在鑽穿宿主皮膚時也具有延遲脫尾現象。延遲脫尾與感染量有關,少量感染時尾蚴在鑽皮時會脫去尾部,但大劑量感染時尾蚴更易整體進入宿主皮膚。由於延遲脫尾時尾蚴的尾部也可進入宿主體內,因此,與未將尾部帶入宿主皮膚的尾蚴相比,延遲脫尾的尾蚴在宿主體內引起的免疫應答可能存在差異。在血吸蟲病流行區,由於水域中尾蚴的密度不同,人群接觸疫水的方式也各異,因此感染尾蚴的量也有差異。如果延遲脫尾與感染量有關,那么輕度和重度感染者的免疫應答就也可能存在差異。本課題擬在我們發現日本血吸蟲也具有延遲脫尾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延遲脫尾現象與感染量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延遲脫尾對不同感染度宿主免疫應答的影響。

結題摘要

本課題重點研究了血吸蟲尾蚴入侵宿主過程中的延遲脫尾現象及其臨床意義,研究內容分為如下4個部分: 一、日本血吸蟲尾蚴延遲脫尾現象的研究 利用Franz cell裝置觀察日本血吸蟲尾蚴鑽穿小鼠皮膚的情況,結果顯示,日本血吸蟲尾蚴在鑽穿小鼠皮膚時存在延遲脫尾現象,而且其延遲脫尾的比率在一定範圍內與感染尾蚴密度有關,即尾蚴密度從10 條/2.25cm2到100條/2.25cm2範圍內,延遲脫尾率隨著感染尾蚴的密度升高而上升,而當尾蚴密度大於100條/2.25cm2時,延遲脫尾率達峰值且不再隨感染密度升高而上升。 二、延遲脫尾與尾蚴性皮炎的關係研究 利用日本血吸蟲尾蚴、尾蚴體部和尾部分別刺激已感染過同種血吸蟲的小鼠,觀察尾蚴身體的不同部分與尾蚴性皮炎發生的關係以及相關細胞因子的變化。結果顯示,經日本血吸蟲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的小鼠,其皮膚的炎性反應最重,而經尾蚴體部刺激小鼠的皮膚與生理鹽水對照組無顯著型差異。經日本血吸蟲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的小鼠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呈不同程度的紅色丘疹,組織切片顯示局部水腫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清細胞因子檢測顯示經日本血吸蟲尾蚴和尾蚴尾部刺激小鼠的IFN-γ,IL-4和IL-5的含量明顯增高。本研究結果提示,日本血吸蟲尾蚴引起的皮膚炎性反應主要與滯留在皮內的尾部有關。由於Th2型細胞因子(IL-4和IL-5)與炎症反應有關,而IFN-γ是遲發性過敏反應的重要介質,因此,在皮內死亡、崩解的尾部引起的皮炎可能是過敏反應和炎症反應的結果。 三、延遲脫尾與早期診斷的關係研究 鑒於尾蚴具有延遲脫尾現象,因此,推測首先被抗原提呈細胞提呈和處理的應是在皮內停留並崩解的尾部釋放的蛋白組分。我們利用全尾蚴粗抗原,尾部粗抗原和尾蚴體部粗抗原分別檢測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血清,發現最早(感染後2周)能被檢出的抗體是針對尾蚴尾部粗抗原的抗體。以上結果提示日本血吸蟲尾蚴的尾部抗原具有早期診斷的價值。 四、斷尾尾蚴的感染性研究 本研究探討了失去尾部的尾蚴對宿主的感染性。結果顯示,正常尾蚴成功感染的平均機率為47.5%,而斷尾尾蚴成功感染的平均機率為10%,且斷尾尾蚴入侵宿主後仍能沿正常途徑生長、發育和繁殖。結果證實,尾部有助於尾蚴的鑽穿行為,但失去尾部的尾蚴仍然具有感染性。因此在疫水調查或在研製以尾蚴為靶標的殺蟲劑時,對失去尾部的尾蚴的感染作用應慎重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