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日本美學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日本美學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是2020年10月1日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大西克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美學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 作者:[日]大西克禮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829089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關於日本三種美學的理論書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冊,系統闡述日本美學的概念和發展淵源。
《幽玄》
“幽玄”最初用於傳統歌論、能樂論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劇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劇。在平安時代後的鎌倉時代,禪宗傳入日本。它逐漸將美的感性深化為精神內在,並產生了“幽玄”的審美意識。因此,日本的美,不會一覽無餘。大西克禮將“幽玄”總結為:收斂、隱蔽審美對象、微暗且朦朧、寂寥、深遠而深刻、超自然性、飄忽不定、不可言說的情趣。而在 “幽玄” 的世界,以上關鍵字往往不獨立顯現,是相互融合的。
《物哀》
“物哀”一詞最早的來源是日本國學家本居宣長,他評價《源氏物語》是對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懷抱有細敏微妙的感受力,並由此將這一特質提煉為“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歸納為“在於物哀”。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種情感,“梵谷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稱為“哀”,所謂:心有所動,即知物哀。而大西克禮在闡述“物哀”的來源和發展之後,進一步完善了“哀”的意涵,他認為“哀”不僅是一種情感或心理,也是將“靜觀”從特定對象延宕至更廣闊“存在”的能力。
《侘寂》
“寂”最初體現於“俳諧連歌”這樣的文體中,而“侘寂”之美則由日本茶聖千利休以“和、敬、清、寂”為本發揚光大,以千利休為代表的茶人,掬清水、摶粗泥、修草庵,憑藉純粹和簡樸,制定出一套屬於日本的、新的審美系統。“侘”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日本獨有的、對日本文化至關重要的哲理。如同凋零的櫻花與生命的無常,“侘寂”美的外在雖殘缺、樸素,丹追求內心的平和、淡然,以及與自然共處的和諧,不需要過多人為的裝飾,呈現事物最原始的狀態,就是“侘寂”的意義。

圖書目錄

《幽玄》
一 作為藝術的歌道和作為美學思想的歌學
二 作為價值概念與樣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學中的幽玄概念的展開
四 正徹、心敬、世阿彌、禪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體”與“有心體”
六 樣式概念的價值意義和記述意義
七 作為美的概念的幽玄內容及考察的視點
八 “幽玄”概念審美意義的分析
《物哀》
一 “哀”的概念的多義性及美學考察的困難
二 “哀”的語義、其積極與消極意味及其他意味的價值關係
三 本居宣長關於“物哀”的學說
四 感情上的深刻、對哀的主觀主義解釋
五 “哀”從心理學向美學的展開,從一般審美意味向特殊審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為審美體驗的“哀”的構造
七 美與“哀”、悲哀與美的關係
八 美的現象學性格與哀愁
九 平安朝時代的生活氛圍和“哀”的審美文化發展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義傾向,“憂鬱”的概念
十一 平安時代的自然感情與“哀”
十二 “哀”的相關用例研究,“哀”的五段意味
十三 特殊審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情趣象徵的問題及其直觀契機
十五 審美範疇的“哀”的完成及其用例
《侘寂》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一)
第三章 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二)
第四章 俳諧的藝術本質和“風雅”概念
第五章 “寂”的一般意味和特殊意味
第六章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一)
第七章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二)
第八章 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三)
第九章 “寂”的審美界限與茶室的審美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