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成功”

日本為什麼“成功”

《日本為什麼"成功"》是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日)森島通夫, 胡國成 譯。是“走向未來叢書”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日本為什麼"成功" 
  • 作者:(日)森島通夫 
  • 譯者:胡國成 
  • 頁數:290
  • 定價:1.35元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6年 
  • 副標題:西方的技術和日本的民族精神 
  • 叢書走向未來叢書 
  • 統一書號:17118-164 
原文摘錄,叢書信息,

原文摘錄

儒教把仁慈(仁)、正義(義)、禮儀(禮)、學識(智)、信義(信)作為最重要的美德,並且相信仁是人類本質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從根本上來講是善良的,特別是認為家族內部親戚之間的自然影響是社會道德的基礎。根據孔子的說法,道德的實踐即不在於人們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類拔萃之輩的控制。當家庭內部成員間的慈愛被毫無敵意地擴展到家庭之外,如擴張到非家庭成員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時候,人性便達到了完 美的地步,社會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這種完 美的人類之愛的人被稱作仁慈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仁者)。孔子認為,成為這樣的一種人應該是一切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可以認為,孝順(孝)和履行作為弟弟的責任(悌)成了儒教最重要的美德。孝順的內容包括尊重父母,好好地照顧他們並按照他們的願望行事;作為弟弟的順從意味著要追隨兄長的願望。此外,和諧( 和)是達到仁慈所必不可少的。和諧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一致並存在社會內部保持一致;不過,“和”這個概念也包括這樣一種和諧;提倡一個人盲目地追隨他人,這基本上是有害的。同樣,勇敢(勇)也被經常認為是達到仁慈的一個先決條件,不過,一個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個仁慈的人;勇敢必須是為了正確的目的。孔子憎惡那些沒有禮貌的人,即使他是一個勇敢的人。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傳播的儒教卻並不是這個樣子。這點,從1882年天皇給日本軍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觀點寫成的,但絕不是給一個有限的社會集團,即軍人規定的特殊道德法規。明治政府建立以後,傳統的等級制度即被廢除,武士階級失去了他們的特權,徵兵制開始實行。結果,保衛國防的義務落到了全體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認為是潛在的士兵。天皇給陸海軍士兵的命令是在這樣一種考慮的基礎上寫成的,它同時也是天皇給全體人民的必須遵奉的國家命令。這個命令強調了儒教的五個美德(忠誠、禮儀、勇敢、信義、節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頁
忽略仁慈而強調忠誠,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獨具的特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仁慈在中國被認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便是在604年聖德太子發布的十七條憲法(它是在儒教的嚴重影響下寫成的)中,也沒有把重要的重點放在這上面。但如果說仁慈的美德在整個日本儒教歷史中一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實的。然而,對仁慈的相對忽略絕非僅自明治時代始,他可以追溯到相當遠的時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誠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當日本接近近代時期的時候,這一點就越發變成了事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頁

叢書信息

走向未來叢書 (共74冊), 這套叢書還有 《人的現代化》,《賣桔者言》,《語言學與現代科學》,《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平等與效率》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