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工業

日本汽車工業

日本汽車製造業始於吉田真太郎,1904 年他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車廠東京汽車製造廠(現五十鈴汽車公司),3 年後製造出第一台日本國產汽油轎車“太古里1 號”。隨後日本國內出現了眾多汽車製造廠,情形不亞於80年代的中國。出於軍事的需要,政府頒布了《軍用汽車補助法》,對汽車廠商進行扶持,這成為早年日本汽車業發展的原動力。至今,日本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一百多個年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汽車工業
  • 外文名:Japan automotive industry
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萌芽期,基礎期,發展期,石油危機下的汽車工業,泡沫破裂後的兼併重組,汽車工業的成績,

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

萌芽期

二戰以前是日本汽車工業的萌芽期。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製造汽車,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並出台政策進行扶持。1936年,汽車製造行業法正式在日本國內開始實施,日本汽車真正國產化的序幕由此拉開。二戰前,日本汽車工業對歐美亦步亦趨,車型多為仿製。1914年,三菱重工製造了22台Modal A汽車,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款量產車型。Model A的外觀借鑑了菲亞特A3-3。
Modal A汽車Modal A汽車

基礎期

二戰後的20年(1945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日本現代汽車工業的基礎階段。日本經濟在經歷了二戰的毀滅和戰後十年的復甦之後,在1955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也在這一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務車比例稍有下降,計程車加快發展,私人用車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的強勢復甦,日本的民用車市場逐漸打開,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日本颳起了“三輪車”旋風,1953年,日本一躍成為全球機車第五大生產國。
日本颳起了“三輪車”旋風日本颳起了“三輪車”旋風

發展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紀7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60年時,日本汽車年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產量。然而僅僅過了7年時間,日本汽車年產量就奇蹟般達到300萬輛,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在全球中低端市場叱吒風雲的同時,日系車並沒有忽略高端市場,60年代末期,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從而為日系車在賽車領域開闢出一片天地,1991年勒芒24小時拉力賽的冠軍座駕,也是日系車截止到今年為止在該賽事取得的唯一一次冠軍殊榮,這台車搭載馬自達的R26B轉子引擎。1970年,日本國內汽車銷量達到238萬輛,千人平均保有量達到170 輛。比1950年增加了將近60倍。在這段時間,普通勞動者成為汽車的主流買主,汽車不再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而成為了代步工具。整個60年代,日系車企完成了本土的徹底壟斷,同時有條不紊地進行海外布局,70年代接連爆發的石油危機,則徹底幫助日系車打開了海外市場。
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馬自達公司研發出成熟的轉子引擎
勒芒24冠軍車馬自達787B勒芒24冠軍車馬自達787B

石油危機下的汽車工業

20 世紀70 年代的石油危機重創了歐美車商,但是卻讓推崇小排量車的日本車企從中受益,日本汽車就被推上了世界汽車的舞台,石油危機之後,美國一部分家庭難以承擔高昂的油費,選擇了日本汽車代替大排量美系車,而在歐洲注重節能減排之後,日本車又進一步抓住了歐洲市場,一躍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巨頭。1976 年,日本汽車出口達到250 萬輛之多,首次超過國內銷量。20世紀70年代以後,雖然日本經濟走向成熟,經濟成長率下降,但汽車產業繼續保持近15%的高增長率。而日本汽車產業的這一“黃金時期”基本持續到20紀80年代中期。此後,日本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也開始減緩,但出口依然強勢,推動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
大發Copen 排量僅為0.66升大發Copen 排量僅為0.66升
日本的汽車工業起步比歐美晚約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過50年代的恢復和重建,60年代達到高速發展。1954年,第一屆東京國際車展應運而生,吸引了55萬觀眾,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在此時期,汽車產量年均增長27%,其中轎車增長約34%。70年代,日本汽車以低價、省油、可靠性好、市場適應力強全面進入國際市場。1980年,產量首次突破1 000萬輛大關,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80年代,是日系車完成海外布局的時期,1983年日產在北美建廠,1984年豐田在北美建廠;三菱與克萊斯勒合作;馬自達與福特牽手;鈴木與通用在加拿大聯手;富士與五十鈴抱團。1990年,日本汽車產量達到1 350萬輛,至歷史巔峰。日本終於成為美國和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日本汽車大量出口導致日美汽車貿易磨擦,加之如日元升值等因素,到1994年,汽車產量又落後於美國,退居第二。

泡沫破裂後的兼併重組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經濟泡沫被刺破,日本汽車工業進行了大幅度的兼併重組,加大技術革新。日本汽車工業的大企業中,只有豐田汽車公司和本田汽車公司保持了“日系資本”的血統,其他企業已經紛紛加入了西方大跨國公司的行列。到2001年10月,日本11家汽車生產企業的股本關係是:豐田以51.2%的股份控股大發,以50.1%的股份控股日野。福特汽車公司以33.4%的股份控股馬自達。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見賓士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以34%的股份控股三菱汽車公司。法國雷諾汽車公司以36.8%的股份控股日產(見雷諾-日產汽車公司),以22.5%的股份控股日產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以49%的股份控制了鈴木,以20%的股份控制了五十鈴,以21%的股份控制了富士重工汽車公司。這些變化大多發生於1998~2001年。
2005年,戴-克公司賣出所持三菱的全部股份;雷諾賣出所持日產柴的全部股份,通用賣出所持富士重工全部20%的股份。2006年、2008年通用先後賣出所持的鈴木股份,目前僅持有鈴木3.02%的股份;2006年最後以3億美元賣出所持五十鈴汽車全部7.9%的股份。2006年沃爾沃公司從日產手中購得日產柴13%的股份,2007年沃爾沃收購了日產柴的全部股權。2008年福特減持馬自達股權至13.4%。
此時的日系車開始確立三個特點:注重環保,強調安全,細分用戶市場,努力拓展全球其他地區的業務。

汽車工業的成績

日本汽車產品主要為乘用車。2013年乘用車產量為456.22萬輛,商用車產量81.32萬輛,大中型客車產量為0.9萬輛,2013年上半年,豐田蟬聯全球銷量冠軍寶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汽車企業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在北美、歐洲及其他地區就地設廠、開辦事業。以亞洲為例,日系車在東南亞地區有80%占有率。通過承諾為較落後國家提供技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換取政策優惠,日系車在亞洲地區迅速擴張,高峰時期每年增長率在30%以上。雷克薩斯英菲尼迪謳歌,日系三巨頭的高端車代表,如今完全可以與傳統豪門一較高下。因此,隨著日本海外汽車產量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國內產量下降的損失。
日系高端車日系高端車
日本因為國土面積小,資源與能源貧乏,所以很謹慎開發大排量車型,日本汽車的總體特色是注重經濟實用,更加追求良好的性價比,對於節約資源和降低石油消耗的造車理念讓日本汽車先於歐美、成為節能、降耗的先行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