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淵源

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淵源

《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淵源》是一本 2017年09月07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天瑜任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對外侵略的文化淵源
  • 作者:馮天瑜,任放
  • 出版時間:2017年9月7日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3845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日本對外侵略國策形成及嬗變的歷史淵源,論證以神國論、武士道、天皇崇拜為主軸的日本文化傳統,怎樣在帝國主義時代孕育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理論與實踐,推助以武力拓展生存空間的八紘一宇狂念,驅使一個民族走上侵略戰爭的不歸路,給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和日本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並揭示日本右翼至今否認侵略戰爭責任的歷史修正主義的國際國內根源及其文化癥結。本書對於日本人民抵制軍國主義復活的努力寄予深切期待和衷心敬意。希翼人們從文化的淵源處體悟歷史的啟示。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3月生,湖北紅安人,歷史文化學家。曾在武漢師範學院歷史系、湖北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任教,1994年任武漢大學教授。1986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985“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現代轉型”創新基地負責人,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及武漢市地方志副總纂。2023年1月12日逝世。長期從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討中國文化史框架構築和明清文化史,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百篇,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論》、《中國文化史斷想》、《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諸書。提出並論證“文化生態”說、“文化元典”說。近十餘年來,著重研究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發掘中國文化近代轉換的自身資源和內在動力,注重探討中西文化互動在中國文化近代轉型中的關鍵作用,並注目於從概念的古今轉換、中外對接考察文化近代轉型,代表作為《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晚清經世實學》(合著)、《張之洞評傳》、《新語探源》、《“封建”考論》等。論著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多種成果譯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韓文出版或發表。多年來為建立和發展武漢大學中國文化史學科做出了突出貢獻。

圖書目錄

前輔文
第一章 “神國論”與“皇國史觀”
一、《古事記》《日本書紀》編制“神代”
(一)日本最早史典——《古事記》《日本書紀》
(二)“天照大神”與“天孫降臨”
(三)“太陽旗”來歷
(四)“神武開國”及“紀元節”
(五)“神武東征”
二、神道·神國論·靖國神社
(一)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國家神道—民間宗教神道
(二)神統即皇統·“三神器”祭祀
(三)神國論
(四)神社·靖國神社
三、“皇國史觀”
(一)以神代(天皇世代)為開國史主線
(二)“皇國史觀”肇始於南北朝
(三)“復古神道”的論證
(四)水戶學的“皇國史觀”學術建構
(五)“皇國史觀”在近現代
四、從“倭王”到“天皇”
(一)日本古稱君主為“大王”“倭王”
(二)“天皇”來歷
(三)聖德太子、大化改新與天皇制確立
五、天皇崇拜
(一)天皇“現人神說”·《人間宣言》解構
(二)打通神人界限——柿本人麻呂詩篇
(三)道教入日與“人神合一說”
(四)當下的天皇崇拜
六、天皇“萬世一系”考
(一)天皇“一姓傳繼”
(二)天皇“萬世一系說”·以“忠”為倫理本位
(三)“虛君制”
(四)還原歷史
(五)“騎馬民族征服日本說”解構“皇統說”
七、近代天皇制形塑
(一)“王政復古”“大振皇基”
(二)《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統治論”“天皇神聖不可侵犯論”
(三)《教育敕語》的“克忠克孝論”
(四)近代國際環境中日本選擇絕對主義天皇制
(五)“主權天皇制”·“象徵天皇制”
第二章 由遵守“華夷秩序”到自創“華夷秩序”
一、古代日本的東亞地位變遷
(一)倭國受中原王朝冊封·漢光武帝賜“漢委奴國王”金印
(二)卑彌乎遣使魏朝,領“親魏倭王”印鑑
(三)嘗試建立以大和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二、“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爭取與中國並肩
(一)遣隋使國書
(二)仿唐都長安、洛陽建平城京、平安京
(三)國名由“倭”而“日本”
(四)日式“華夷秩序”
三、中世的外交周旋
(一)懷良親王挑戰中原王朝權威
(二)室町幕府接受明朝冊封
四、江戶時代的大君外交·“華夷變態”說
(一)“大君外交”
(二)“華夷變態”說
(三)內斂的德川幕府自居“中華”
五、古學派的日本中心論
(一)武家政治倡導日本中心論
(二)古學派追跡古典
(三)山鹿素行《中朝事實》的“日本中華”觀
(四)林羅山的官學化朱子學
六、“國學四大家”:以“大和心”取代“唐心”
(一)與“漢學”並列的“國學”
(二)荷田春滿“用盡古語”·賀茂真淵“萬葉精神”
(三)本居宣長《古事記傳》
(四)平田篤胤“神典說”
(五)水戶學“尊王攘夷”
七、幕末的外拓謀略
(一)佐藤信淵“支那經略論”
(二)吉田松陰“海外補償論”
(三)“松門受教人”
第三章 “八紘一宇”及其實施
一、“八紘一宇”
(一)古議衍近說
(二)近代天皇及其御用文人鼓吹
二、白村江之戰:“掩八紘而為宇”初試及失敗
(一)中日第一戰
(二)朝、日、中史籍記述
(三)白村江之役以後,日本遣唐使進入高潮
三、“神風”盪滅元軍·“神風特攻隊”由來
(一)忽必烈征伐,文水之戰、弘安之戰
(二)被神化的颱風
(三)試圖挽救“二戰”敗局的“神風特攻隊”
四、豐臣秀吉的帝國構想及侵朝戰爭
(一)豐臣秀吉吞併世界計畫
(二)中朝聯軍平定“壬辰倭亂”
(三)軍國主義先驅
(四)爭奪琉球
五、“八紘一宇塔”
(一)《竹內文書》編造“八紘一宇”“憑據”
(二)“八紘一宇塔”:興建—隱名—重現
第四章 武士道:效忠主君與尚武殺伐
一、武士生成
(一)“尚武”的一群
(二)封建制度產生人身依附的武士
(三)中世、近世、近代武士流變
(四)信仰生活:由“無常”觀導致視死如歸
二、武士之“道”
(一)廣義的武士“道”
(二)專名“武士道”
(三)雙向“情義”·單向“盡忠”
三、武士道淵源——神道、儒學、佛教
(一)日本武士道與西歐騎士道的異同
(二)武士道信條:人死成神、重死後榮贈、敬神不分善惡
(三)儒家“仁學”衍為武士道“忠教”“奴道”
(四)佛教之禪定頓悟、素樸寡慾:武士道修行秘奧
四、“忠臣藏”:武士道絕頂演繹
(一)武士對主君之“情義”
(二)“赤穗復仇事件”
(三)“忠臣藏”反覆上演
(四)報仇:滿足“正義感”的“壯舉”
五、“切腹”何以成為武士道象徵符號
(一)“殉死風俗”“軍人自殺風俗”“婦人抹頸風俗”
(二)“花是櫻花 人是武士”
(三)《葉隱》如是說:“武士道就是死的覺悟”
六、武士道近代轉型
(一)江戶後期武士制度式微
(二)軍國主義時代:制度論武士道、道德論武士道、信仰論武士道
(三)從效忠封建領主變為效忠天皇
(四)武士道“崇強凌弱”根性的現世演繹
七、武士道演為“皇軍”法規
(一)《軍人守則》《軍人訓誡》:武士道軍規化開端
(二)《軍人敕諭》:武士道軍規化定製
(三)朕即國家,朕即軍隊
(四)“皇軍”正式得名
(五)《戰陣訓》:“昭和軍人之武士道”
(六)武士道國民化
第五章 考察禹域:從學習到覬覦
一、中日文化勢位轉換·日本中國調查的性質變化
(一)遣唐使的學習性遊歷
(二)近代日本:為掠占中國做準備的禹域踏查
二、幕末明初的中國觀察
(一)“千歲丸”上海行——促成藩士由“攘夷”變 “倒幕”
(二)漢學家實地考析·中國觀從崇敬到輕蔑
三、明治時代啟動對中國的系統調查
(一)調查中國納入近代日本國策
(二)“用間”:軍方調查的諜報性質
(三)駐華領事的分區調查
(四)興亞院調查
(五)“末次情報”
(六)實業團體的經濟、商情調查
四、滿鐵調查部華北、華東考查
(一)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調查部:現代化大工廠式的調研機構
(二)滿鐵華北、華東“慣行調查”
(三)“兵要地誌”編纂
五、東亞同文書院的中國旅行調查
(一)前身——漢口樂善堂、日清貿易研究所
(二)以“亞洲主義”為宗旨
(三)東亞同文書院
(四)旅行調查分期
(五)調查材料集成與整理
(六)兩個向度的評價
六、中日間關於對方國情的“信息不對稱”
(一)日本詳於“知中”,中國略於“知日”
(二)《日本國志》成書十年,久不流通意味著什麼
(三)疏於“知日”的狀況現代未獲根本扭轉
第六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日本版
一、近代日本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
(一)誕生於西歐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及其世界影響
(二)日本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原因
(三)近代日本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發揮
二、福澤諭吉“脫亞入歐論”
(一)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
(二)軍國主義者福澤諭吉
(三)脫亞入歐論
(四)福澤諭吉在日本備受尊崇
三、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新論”
(一)試作“太平洋橋樑”
(二)《武士道》作者
(三)武士道諸德目
(四)武士道的歷史命運
(五)井上哲次郎的“明治武士道”
四、德富蘇峰“大日本膨脹論”
(一)民權論轉向國權論
(二)《大日本膨脹論》八篇
(三)最狂熱最長壽的軍國主義思想家
五、內藤湖南“日本天職論”
(一)“文化中心移動說”
(二)“日本天職論”
(三)“內藤史學”
(四)“文明中毒、解毒說”
六、北一輝:日本法西斯主義
(一)遊走在觀念刀鋒上的北一輝
(二)《日本改造法案大綱》
(三)“二二六兵變”
(四)“天皇機關說”轉向“天皇國家根柱說”
(五)大川周明的“大亞細亞主義”
七、石原莞爾“最終戰爭論”
(一)軍國主義教育的驕子
(二)《世界最終戰論》
(三)“九一八事變”與“滿蒙問題解決方案”
(四)爭做“戰犯”
第七章 “大陸政策”及其踐行
一、仿效德、英,沿襲“豐臣構想”的“大陸政策”
(一)樣板:德意志帝國“大陸政策”、大英帝國“日不落”
(二)淵源有自:“掩八紘而為宇”“豐臣構想”
二、“征韓論”之爭
(一)“對馬危機”
(二)“征韓論”提出
(三)“岩倉使團”擱置“征韓”·西鄉隆盛力倡“征韓”
(四)“征韓論”之爭是大陸政策的策略之辯
三、山縣有朋“利益線論”
(一)《軍事意見書》:以中國為假想敵
(二)“守護利益線”
(三)希望有一個“軟弱無能的中國”
四、參謀本部《清國征討方略》
(一)《方略》大要
(二)“進取”方針
(三)“作戰計畫”:直插咽喉
(四)重視諜報
(五)“善後”安排:分割清國
五、以武力改寫東亞地緣政治
(一)爭奪朝鮮半島
(二)侵掠台灣、吞併琉球
(三)“長崎事件”·日本加速備戰
(四)“中日甲午戰爭”:中日關係轉折點
六、帝國主義時代的日本擴張戰略
(一)“八國聯軍”主力
(二)日俄角逐東北亞
(三)桂太郎謀劃
(四)“北進”與“南進”
(五)叢林法則:“強權即公理”
七、“大陸政策”拓展
(一)軍部的“蠍形政策”
(二)大隈重信內閣議定“二十一條”
(三)《田中奏摺》的真偽之辯
(四)稱為《田中奏摺》的檔案真實反映了“大陸政策”侵略計畫
(五)松岡洋右“滿蒙是日本生命線論”、板垣征四郎“滿蒙特殊關係論”與“九一八事變”
(六)“七七事變”
八、“大東亞共榮圈”
(一)五相會議《國策基準》的“共存共榮說”
(二)三次“近衛聲明”:“大東亞新秩序”構想
(三)第二屆近衛內閣與“大東亞共榮圈”計畫正式提出
(四)近衛家族·亞洲主義
(五)“大東亞會議”
九、從《宣戰詔書》到《終戰詔書》
(一)昭和天皇《宣戰詔書》
(二)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聖斷”·阿南惟幾的《告全軍將士》
(三)昭和天皇《終戰詔書》
(四)岡村寧次《降書》
(五)吉田茂如此總結日本的“二戰”教訓
第八章 現代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
一、戰後日本政治家的“二戰”史觀
(一)鈴木貫太郎、東久邇稔彥、幣原喜重郎、吉田茂維護“國體”的設計
(二)岸信介為侵略戰爭辯護
(三)中曾根康弘:挑戰東京審判史觀
二、參拜靖國神社
(一)戰後首相參拜
(二)參拜何以舉世關注
三、正義之士的讜論
(一)記住石橋湛山、大平正芳、細川護熙、村山富市、河野洋平
(二)“村山談話”“河野談話”
(三)“日中友好事業掘井人”宇都宮德馬·《東史郎日記》
四、三島由紀夫之死
(一)武士道薰陶的“日本海明威”
(二)無人理睬的“兵變”
(三)剖腹自殺
五、篡改史實的教科書·挑戰“東京審判史觀”
(一)歷史教科書問題由來
(二)《新歷史教科書》改篡歷史舉證
(三)挑戰“東京審判史觀”,變日本加害者身份為受害者身份
(四)日本有識之士抵制篡改歷史·家永三郎壯舉
六、堀田善衛、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宮崎駿的戰爭反思
(一)大江健三郎:“日本人應當好好反省這段歷史”
(二)村上春樹:“道歉並不丟人”“日本需要一直道歉”
(三)宮崎駿:“任何國家都不能為尋求自身利益而發動侵略戰爭”
結語
(一)日本、德國對侵略戰爭反省大相逕庭
(二)原因推究
(三)“和平憲法”之爭、《日美安保條約》之爭
(四)制止“30 年周期”重演:中日關係前瞻一議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