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三部曲:兵謠

日子三部曲:兵謠

《日子三部曲:兵謠(修訂版)》的主人公古義寶,純樸忠厚、勤勞刻苦,帶著農民的心計,在部隊尋找人生的出路。個人慾念與環境風潮的契合,使他差不多攀到人生的光輝頂點;變形行為與普通靈魂的反差,又讓他幾乎跌倒罪犯的邊緣。從本我到失卻自我,再回歸到真我,他走出一串奇特的腳印,與領導、恩人、同鄉、妻子、戀人、知己,演出了一幕人生活劇。評論界稱,《日子三部曲:兵謠(修訂版)》是軍事文學的新收穫,古義寶是人物畫廊的新形象。紮實豐厚的生活,樸實老到的文筆,真摯可感的情感,鮮活獨特的人物構成了《日子三部曲:兵謠(修訂版)》的特色。

基本介紹

  • 書名:日子三部曲:兵謠
  • 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32
  • 定價:20.00
  • 作者:黃國榮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323508, 7503323507
  • 品牌:解放軍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日子三部曲:兵謠(修訂版)》直接來源於軍營的現實生活,但是,作者卻能於平淡的敘事中發現藝術的美與真,從而塑造出別具一格的軍人形象,豐富了軍事文學的人物畫廊。其藝術上的成功之處,足可供正在軍事文學園地中苦苦探索出路的作家、評論家們所借鑑

作者簡介

黃國榮,江蘇宜興人,出版人、作家、編審、客座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種過地,乾過社教工作隊員,當兵後,歷任排長、幹事、副處長、師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編輯、發行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副社長、副總編、專業技術四級等職,軍銜文職二級。發表出版文學作品500餘萬字。小說代表作品:《尷尬人》、《履帶》、《兵謠》、《多謠》;散文隨筆:《鄉間道德》、《我讀老子系列》;文藝理論:《走出鄉村書寫的怪圈》、《我們該在意什麼》、《文學的聲音》;電視連續劇:《兵謠》、《沙場點兵》等。作品多次獲期刊優秀作品獎、全軍文藝新作品一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五個一工程”獎,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加拿大“大雅風文學獎”提名獎。電視劇獲飛天獎、金鷹獎、金星獎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客座教授。現任中國出版防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全國出版物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發表出版經營管理理論文章近20萬字。編撰《圖書編輯學》、《出版經營與管理》教學講義,獲中國出版科研院人才庫證,多種專家人物辭書收錄。

媒體推薦

《兵謠》多達到的真實和尖銳程度,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它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李準(評論家、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文學界對於《兵謠》的意義認識還不足。《兵謠》所塑造的古義寶的形象,正是我夢想多年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
——陳建功(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
《兵謠》是軍旅文學中最優秀的“成長小說”。它否定了“國家寓言”式的成長小說類型的同時,也改寫了當下“私語”言說的成長小說類型。更難能可貴的是,《兵謠》是在主流話語的範疇之內展開人物的成長曆程的。在個人慾望可以不加掩飾地張揚和釋放的今天,《兵謠》對古義寶欲望的否定,也是對今天世俗社會無休止的欲望要求的批判和否定。
——孟繁華(評論家)

圖書目錄

誰解其中味——日子三部曲修訂版自序
脊樑——《兵謠》台灣版自序
上卷·人夢
下卷·出夢
跋·上帝給的日子
代後記·一個人的誕生

後記

曾經說用三隻眼睛看世界,並非標榜自己有“二郎神”的神通。而是指故鄉、兵營、都市三塊生活令我終生眷戀。我在故鄉度過了美麗又艱辛的童年和少年,在膠東半島海防戍邊奉獻了最燦爛的青春,現在北京為軍隊文學藝術創作、出版,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
江南水鄉、海防軍營、首都北京的環境、文化、大米白面、玉米高粱、牛奶麵包、空氣、陽光、雨露,養育了我,造就了我。自小到今天,是父老鄉親、戰友、同仁朋友與我一起在人生路上跋涉。品嘗人生的苦澀和甘甜;經受生存的艱辛和殘酷,感受人間的歡樂和溫暖。是他們給我生活,給我智慧,給我靈感,給我毅力。生活把我與他們融合,血肉相連,息息相關,唇齒相依。我不能不關注、凝視、遙望他們,不敢有半點疏忽和懶惰。《兵謠》、《鄉謠》、《街謠》,算是對戰友、父老鄉親、同仁朋友的一個交代。《兵謠》獻給部隊同甘共苦的戰友們,《鄉謠》獻給故鄉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們,《街謠》獻給書業界艱難創業的同仁、朋友和哥們兒。自己是以這樣的一種誠意來寫這三部作品,不敢奢望戰友、父老鄉親、同仁朋友們叫好,他們讀了作品,只要承認我是他們的戰友、鄉黨或者哥們兒,就知足了。
故鄉是我人生的出發點,也是我文學的根。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寫作的根,根植得深與淺,獲取的養分豐富與單調,成長的土壤富饒與貧瘠,決定著作家的寫作生命。除了山水、地域文化和風情的薰陶,我以為賦予作家文學天資和靈性的往往不是父母。而是爺爺或奶奶。
父母對兒女考慮更多的是責任,是管教,心理上的對立會導致距離。爺爺奶奶則不同,他們給孫兒孫女更多的是疼愛。隔代老小之間幾乎沒有距離,相互間可以無話不說。家族的歷史,村裡的故事還有民間的傳說,常常是爺爺奶奶與孫兒孫女間永恆的話題。爺爺除了告訴我那些歷史、故事、傳說外,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他寬厚的性格。他是當地方圓幾十里有名望的“牛頭”,現在叫經紀人。做中間人首要的是公正,要主持公道,離開了公平、公正,這碗飯就吃不下去。我跟爺爺在一起生活十八九年,從沒見爺爺與誰有過糾紛,也沒見他跟誰吵過架。就是我娘與鄰居發生口角,他也會把我娘叫回家。我記得他總是這樣勸我娘:“大小姐,誰對誰錯都擺在那裡,你讓她去說,她不占理再罵人,村上人就會說她,一人說她一句,她三天三夜不睡都罵不夠本。”很小的時候,我陪爺爺睡,我問爺爺,我們家的屋子為啥比左右鄰居的窄,床要是橫著擺,連過道都沒有。爺爺說造屋的時候家裡沒有人,把活兒都包給了他們,他們把自己的牆溝挖到了咱家的宅基地上。爺爺跟我說:“忠厚才能有後。人一輩子不能占別人的東西。尤其不能占別人家的地,要是占人家地占到棺材坑那么大,他就該死了。”當時我無法判斷爺爺的話是否靈驗,可鄰居的長輩們不到四十就短壽倒是事實。
爺爺的寬厚影響了父親,父親在鎮上豬行掌秤,也是一輩子做中間人,完全繼承了爺爺的品行,江、浙、皖都有他的朋友。寬厚待人成了我們家的祖訓。現在想起來,太爺爺活到八十七,因帶短工下地搶收麥子中暑而死:爺爺活到八十三,因患腸梗阻醫院不給治療而死:父親今年已經九十一了,還常跟兒子們搓麻將,八十九歲那年跌斷了大腿骨,居然還能長起來,如今走路連拐杖都不用,一天一趟街,天天到茶館喝茶聊天。現在再品味爺爺的話,道理深在其中。我的作品沒有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大悲大喜;也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深仇大恨;即便寫心地陰暗的小人,也總是以規勸的寬容讓其反思。這怕是直接受爺爺寬厚性格的影響,可以說是長,也可以說是短。
我們家的生活境況,從太爺爺開始,一直處在叫富不富,叫窮不窮的中間狀態。這種狀態讓我自小看到了比我家窮困的人家,冬天穿不上褲子的貧寒,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對貧民的同情;這種狀態還讓我看到了比我家富裕的人家,寧願拿剩茶剩飯餵豬也不給叫花子一口飯吃的勢利,我與叫花子一起對富裕小人充滿憎恨。同情與憎恨讓我過早地成熟,我的情感變得細膩,對人情特別敏感,思維活躍豐富,世事記憶永久。或許就因為這些,我的小說才生活紮實、細膩逼真、人物鮮活,人物、故事才顯得新鮮、獨到,與別人的不一樣。
三部小說。冠以“日子三部曲”,該有點想法。寫小說的都在以各自的角度思考人,書寫人生。在部隊一個青年作家讀書班上我說過這樣一個觀點:凡是一個成熟的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獨到的視角。比如魯迅先生的平民視角。他的眼睛始終盯住社會最底層的貧民,他的愛與恨都交織在國民的那根脊樑上。無論阿Q、孔乙己還是祥林嫂,都傾注著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情感。比如郭沫若老先生的文化視角。他的全部作品中,無論是秦始皇、屈原還是王昭君、高漸離,在他們身上放射出來的藝術光芒,都飽含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再比如莫言的童真視角。他喜歡用童真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世界,無論是現實還是歷史,世界在他的童真目光里,非常滑稽可笑,又非常真實可愛。無論是《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還是《牛》、《拇指銬》,只要他用這種視角來觀察生活,他的作品就必定是全新、獨特的,也是叫絕的。
說到底視角其實是哲學,是觀察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竊以為,有些長篇前緊後松、虎頭蛇尾,有的概念、空洞、蒼白,有的人物思想大於形象、符號臉譜化,根是哲學思想不夠紮實所致。存在決定意識、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鬥爭性與同一性、外因與內因等等這些基本觀點。或許還停留在書本,未能真正成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思維的方法。人物看不出現實、家庭、地位、經濟、環境、地域文化、民風民俗、教育等諸方面對他個性形成的營養成分,人物命運和結構也與事物運動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相背離。一個作家的哲學觀念尚未確立,便始終無法確定,或者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視角,那么可以斷定,他的寫作很難創新。沒有獨特的視角,就不可能有獨特的發現,作品很難具有原創性。主題跟別人大同小異,人物似曾相識,結構司空見慣,故事陳舊老套,語言東施效顰。現時這樣的作品比比皆是,有的還炒得頗響,有的還得這樣那樣的獎。其實真要是坐下來平心靜氣問上幾句,它寫了個什麼樣的人物?提供了什麼新鮮故事?語言有什麼魅力?對生活有什麼獨特發現?表現形式有什麼創新?可能有的作品就問成了一攤泥。
不敢說自己已經有了獨特的視角,或許只是有了這種意識和追求。我著力關注普通人生命的價值。在評論家、作家眼裡,從拙作中發現更多的或許是人物、思想、細節、語言、文化和風情。但我寫的是普通人的日子。他們所遭受的天災人禍、遇到的命運挫折,碰到的生存困難、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矛盾是非、他們按照當地的文化習俗為人處世的所作所為,都是生存的客觀賦予他們日子的內容,都是日子本身的程式和過程,他們就是如此一天一天活著,生命的價值完全涵容在他們平凡的日子裡。《兵謠》是士兵和下層軍官的日子,《鄉謠》是鄉村底層農民的日子,《街謠》是都市下層市民的日子。
一個生命,當他從娘肚子裡鑽出來呱呱來到人世間,無論上帝給他安排怎樣的命運,官也好,民也罷;高貴也好,卑賤也罷;天才也好,愚蠢也罷;作為人,他活著,都要過日子,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是平等的。我們的社會、我們社會的掌權人、政府的權力機構、我們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都應該給他們以平等,可現實恰恰給人以不公正、不平等。有的人為了別人過好日子,把艱難和困苦留給自己;有的人則把自己的好日子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客觀或人為的不公正、不平等,製造了許多人間悲劇或人間喜劇。我只想為那些被不公正、不平等所抹煞其生命價值的、為這種抹煞所折磨所困惑的人們呼喊,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尊重人過日子的權利。古義寶、汪二祥、聞心源、莫望山就是在這種不公正、不平等的扼制下,艱難地過著上帝給的苦澀的日子。
既然是訴說他們的日子,三部作品就盡力跟日子本身一樣自然和真實。不製造人為的懸念和曲折。訴說的功夫,關鍵在說。敘述,說也。一部幾十萬言的書,如果能讓當代人讀完,作者的語言便有些功夫;如若能讓讀者讀出滋味,甚至品味陶醉其中,作者的語言功夫便修煉到相當的程度。我是作者,也是讀者。我以為一部好的小說,它應該讓讀者隨時隨地,隨便翻到哪一章、哪一節、哪一頁,都能讀下去。而且一讀,很快就能把讀者帶進小說營造的氛圍,讓其陶冶其中。這是小說的一種境界,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
在《街謠》最後修改的日子裡,上帝扔給我人生最大的痛苦,母親患肺癌醫治無效,於臘月二十六(二○○二年二月七日)傍晚七點零八分,永遠離開了我,我再也見不到用血和汗養育我們的娘。儘管在她最後的日子裡,我在病床前陪伴了她十八天,這是我當兵三十四年中與母親在一起最長的日子,也是叫娘最多的日子,盡了一點兒子應盡的責任,但遺憾仍沒法彌補,我無力讓她活過八十,給她做八十大壽。天意無法抗拒,這是上帝給我的日子。《街謠》的後三章就是在這悲痛的日子裡改畢,我以此排解心中的悲痛。母親一直企盼兒女事業有成,我認定這是對母親養育之恩最好的報答。
作者
二○○二年三月二日於黃寺宿舍

序言

日子三部曲:《兵謠》、《鄉謠》、《街謠》修訂版終於要重新出版了。本是白話小說,語言也平實樸素,內容不過軍人、農民、書商的平常日子,亦無引經據典,更無詩詞曲賦,無須贅言解析。但三部曲的第一部《兵謠》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至今已近十五年之久,今天又重新修訂再版總有些緣由,所謂序,也就說明一下緣由而已。
其實三部曲重新修訂,動因不在今天再版,主要是三年前台灣兄弟李錫東先生要陸續出繁體版,豎排版式頁面字數少,《鄉謠》和《街謠》厚如陳磚,且作品面世後,自己感到一些不盡初意之處,藉此機會,於二○○七年修訂了《鄉謠》,台灣版更名為《日子》;二○一○年修訂了《街謠》,台灣版更名為《書商》;自己一直對《兵謠》的文字不太滿意,台灣出版因篇幅合適,當時抽不出時間修訂,故文字未作改動,只更名為《突圍》,這次再版,咬了咬牙,重新作了修訂。再則至今時常有人在我的部落格和信箱里留言。對這三部作品表示喜愛關注,還有不少讀者求購但買不到書,讀者越是喜愛,我越得對讀者負責。
這次修訂改動最大的數《街謠》,不只文字潤色,結構上也作了較大調整,篇幅壓縮了近六萬字。其次是《兵謠》,結構和風格雖保持了原貌,但全書文字在不改變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重新逐段逐句過了一遍。《鄉謠》只改動了開頭章節,全書保持了原貌和原有的風味。
雖是修訂,但敝人為文向來一根筋,不達本意不罷休,尤其是《街謠》,原作差不多隻當做初稿,費了再度創作的心血。也有朋友勸我,這三部作品出版後,讀者和文壇已有定論,廣播連播了,電視也拍了,獎也得了,何必這么勞神費力。這讓我想起曹雪芹老先生的那首小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正合此意。李錫東老弟在一次朋友聚會的餐桌上說,真正的作家跟常人做事真不一樣,有時候確實有點痴迷,去年大哥在台灣時,別人都去台中、台東、台南遊覽了,他卻把自己關在王朝飯店的房間裡修訂《街謠》。
作品是作家的孩子,總希望更多的人喜愛她。
二○一一年五月八日於北京大慧寺清虛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