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底下》是作家鄞珊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6月。
《日光底下》以粵東古鎮庵埠為環境背景,描寫芸芸眾生的人生百態及生活情狀,反映原鄉社會風俗和鄉土人情;筆觸生動細膩,語言質樸自然,還原日光底下一個地域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社會豐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光底下
- 作者:鄞珊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14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日光底下》以粵東古鎮庵埠為書寫的根基,以一個年代舊電影般的非虛構描摹,重新呈現一個文學的人文景觀,描寫芸芸眾生的人生百態及生活情狀,反映原鄉社會風俗和鄉土人情。每一章皆獨立成文。每章皆是一個視覺或一事件、一人物的完整篇幅,而每一篇幅,卻居多是作者筆下的“家匯街記事”,從家匯街的觸覺延申至一個鎮、一個時代的脈搏。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海的碗 第二章 隴上行 第三章 聲色陽光 第四章 街尾杳音 第五章 燭燃燭滅 第六章 一條殺入夏夜的鮪魚 第七章 講古 第八章 白的蒼茫 第九章 地承眾生 第十章 獅頭鵝領頭的滷味 第十一章 一聲嘆息 第十二章 蝴蝶 第十三章 光的背面 第十四章 他們的豆,他們的萁 |
作品鑑賞
《日光底下》這本散文集是一本“記錄之書”。一方面就內容上來說,鄞珊集中提取了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中國村鎮的現實圖景,一方鄉土的刻畫中,隱含著歷史與時代的脈動。另一方面,就風格而言,鄞珊的散文向來偏重紀實性書寫,作品的重心在於人與事的確立,刪減了情理過渡地帶的鋪陳,對於情感色彩濃郁的辭彙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警惕,這樣就使得作品中作家的身影后撤得很遠,幾近隱匿的狀態。恰是獨立的敘述和冷靜的腔調,造就了其散文紀錄片式風格的形成。《日光底下》承載了南方臨海的鄉鎮生活的倒影,底色是特定歷史時期賦予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交往體系、家庭秩序。
《日光底下》一共收錄了十七篇散文,取材上比較多元,器物、人物、植物、飲食、建築、嬉戲等要素構築了一個相對靜止卻又活力非凡的場景單元。靜止指的是生活區域的偏於一隅,一個孩子腳力的極限就成了圓圈的外圍線,《隴上行》中探訪同學所在的村落就是一次接近極限的遠行,實際的物理距離則在十公里之內。活力非凡則指向童年光影的運轉規則。關於食物的人與事,在作者筆下的很多篇章里皆有閃現,這種生活底片的內容,只有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才能解讀出其中的豐富性。
集子中分量最重的兩篇散文分別是《燭燃燭滅》和《白的蒼茫》,這兩個作品所寫的皆是與親情有關的人與事,筆調深入沉著,作家藉助鋒利的剖面,挺進到人情、人間的幽暗之處。人性中複雜隱微的內容得以彰顯,不完美的人生,還有人到晚年頹敗的身體,在時間的通道里蒼茫矗立,不免讓人喟嘆。散文處理單純的內容,相對容易,因為單純的事物所內蘊的光輝很容易被捕捉。在現代性不斷深入的當下,簡單之美,不再是散文用心鉤沉的內容,多維度、複雜性、衝突性內容使得散文進一步走向充實。
作品評價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鄞珊善用白描手法,那些細節和場景,如同電影畫面,連人物的內心活動都具可視性和流動感。她的《日光底下》,讓時間從指尖穿過,小鎮人的喜怒哀樂,地方性的風物、人文、信仰,濃縮其中,散淡、悠遠而別具一格。”
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文藝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教授江冰:“鄞珊筆下的鄉村,有一絲絲陌生感伴隨新奇緩緩滋生而出。孩童視角與現代視角,不著痕跡穿越時空地奇妙交叉,渲染出潮汕文化殊異氛圍。”
出版信息
2021年6月,《日光底下》由黃山書社首次出版。
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參考資料 |
---|---|---|---|---|
《日光底下》 | 2021年6月 | 黃山書社 | 9787546196749 |
作者簡介
鄞珊,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美術師,二級作家;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中國畫學畫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作品》雜誌社編輯,廣州畫院特聘畫家。出版《日光底下》《畫·嶺南》《草根紙上的流年》《刀耕墨旅》《閒茶逸致》等8部。從事非虛構散文創作,作品發表於《散文》《大地文學》《青年文學》《時代文學》《安徽文學》《黃河》《四川文學》《青年作家》《星火》《詩刊》《詩歌月刊》《散文百家》《雨花》《廣州文藝》《羊城晚報》等,被《散文選刊》《讀者》《作家文摘》等轉載。散文《流水對賬》獲得第三屆三毛散文獎大獎;《風台》《風裹挾海的氣息》分別獲得第11屆、第3屆全國海洋文學大賽大獎;《失憶症》獲得第五屆大地文學獎;《在庵埠》獲得廣東省有為文學獎第五屆“九江龍”散文獎;散文集《草根紙上的流年》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