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是近代詩人秋瑾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用作者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親身感受,抒發了豪情壯志;頷聯先追憶初次航向日本時的心情,後寫去日本途中對異國風光的思念;頸聯寫是對自己的鞭策;尾聯含蓄地表達了渴望回國,直接參加戰鬥的情緒。這首詩慷慨高亢,直抒胸臆,語言通俗,感情充沛,富於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秋瑾
  • 作品出處:《秋瑾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1
漫雲女子不英雄2,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3
銅駝已陷悲回首4,汗馬終慚未有功5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石井:作者的日本友人。索和(hè):以詩贈人索取和詩。原韻:指用石並詩的詩韻。
2.漫云:徒說,不要說。
3.三島:用日本本州、四國、九州三個大島以代日本。玲瓏:狀月色明亮、皎好。
4.銅駝:《晉書·索靖傳》載,索靖“先識遠量”,曾指洛陽宮門外銅駝嘆道:“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後以銅駝荊棘喻戰亂,此言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5.汗馬:戰馬疾馳而出汗。此喻戰功。《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

白話譯文

莫要說中華女兒不是巾幗英雄,乘長風破萬里浪獨自跨海向東。
征帆上心潮起伏詩情猶如大海,那島國的玲瓏月色飛進了夢中。
回顧已淪陷的祖國我憂心忡忡,慚愧的是到處奔走卻未建微功。
國家危亡使我已如此傷心悲痛,何況又加上異國作客虛度春風。

創作背景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秋瑾東渡日本留學,同船的日本人石井先作了一首詩,請她賡和,她即步原韻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漫雲女好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當是對石井的回答,以豪邁的語氣表現為拯救祖國萬里求學的勇氣和精神。“漫雲”抹倒了千百年來對婦女的偏見歧視,一個“獨”字更突現了她“巾幗英雄”的主體形象。
頷聯就“獨向東”三字意脈展開。舟行海上,視野極是開闊,引致詩興大發,物境與心境互為表里,“詩思一帆海空闊”的闊大詩境,正寫出這以“物感”為綰結的景與情的兩重內容,顯出氣概非凡。“夢魂三島月玲瓏”寫對日本的嚮往。那“三島”月夜縈入夢魂,是前句“詩思”的進一步延伸。作者首次東渡日本,充滿憧憬和想像,“月玲瓏”三字將這種美好的嚮往心境具像化地傳達了出來。
前兩聯從“萬里乘風”到“月玲瓏”詩境由雄壯閼大轉為清秀幽婉,恰如其分地顯示了“英雄”與“巾幗”的雙重特質。然而,秋瑾“萬里乘風獨向東”畢竟不是去玩賞“月玲瓏”的,而是自覺肩負著為拯救祖國尋求知識、真理的莊嚴使命。
就在這“夢魂三島月玲瓏”的受妙遐思之中,她突然回首祖國,詩境頓然又由幽秀跌向沉鬱。頸聯“悲回首”有雙重蘊含:一是“獨向東”中的實際回首,那是去國離鄉的眷戀;二是回想到祖國遭受的一系列蹂躪,這又是“獨向東”目的的提示。“悲回首”所看到的“荊棘銅駝”更增加了她“獨向東”為拯救祖國命運的決心。下句“汗馬終慚未有功”,一個“慚”字寫盡了她那種“祖國陸沉人有責”的自覺使命意識。鴉片戰爭以來,多少志士仁人為祖國沉論浴血奮鬥,卻終究未克成功。秋瑾以一個女子自覺感到有一份自己的責任在,所以才感到“慚”的。唯其如此,“獨向東”才更有了深厚偉力的支撐。
尾聯“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將上面這重意緒作了明確的收束,也是她“萬里乘風”雄心抱負的有力揭示。
全詩詩境三轉,豐富地展示了秋瑾初渡日本所懷的多重心境,同時又為著一個根本目的去著筆,使不同情感色彩統一於“巾幗英雄”的主體形象。那個激盪的時代愛國者的共性與秋瑾的獨特個性氣質,都淋漓自如地傳達出來了。

名家點評

現代古典文學專家、詩人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詩中以“英雄”自許,表現了欲挽祖國危亡的一片赤子之心,洋溢著感人肺腑的愛國深情。

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命,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