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當今學界普遍認為旗袍從初興、繁盛到衰落,主要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但基本表現為有史無據。系統的史料研究表明旗袍歷史存在三個分期,即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古典時期,30年代到50年代末的改良時期和60年代以後的定型時期,傳統研究的重點落到了“改良旗袍”上,時間也大概是整個民國時期。然而依照史學研究的邏輯,一種歷史事項總會有產生的基礎、過渡和演變的結果,就文獻完整性而言,“改良旗袍”無論再怎么研究,既不能釋明產生的基礎,也不能揭示演成的結果,它只是旗袍的過渡形態。
本書首次以全方位的史料文獻和實物研究,將旗袍三個分期的系統面貌呈現。命名“史稿”則是基於當今研究現狀的考量,當今為旗袍修史還為時過早,畢竟有史無據是旗袍研究的現狀,為史考據正是本書的基本任務。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旗袍與民國服制條例 1
一、釋“袍” 2
二、民國服制條例“有袍無旗” 4
(一)北洋政府《服制》 6
(二)國民政府《服制條例》及《修正服制條例草案》 8
三、“旗袍”亦滿亦漢的文化符號 14
第二章 “旗袍”易名 21
一、從“旗袍”到“祺袍”的正名事件 23
二、旗袍易名始末 27
(一)文化界更名“頎袍” 28
(二)業界對“褀袍”的誤讀 33
三、“祺袍”的正名與一段缺失的歷史 36
第三章 旗袍的三個分期 41
一、旗袍三個分期的劃分 42
二、古典旗袍從“盤領斜襟”到“圓領大襟” 43
三、改良旗袍與紅幫裁縫技術理論的貢獻 49
四、定型旗袍立體化在港台的獻證 54
五、三個分期“後旗袍”時代沒有改變,只有經典 60
六、旗袍分期和易名的史學問題 65
第四章 清末民初旗袍初現的社會背景 71
一、旗裝漢制 73
二、旗裝在民間初興的踐行者 78
三、民國初年排滿時局與北洋《服制》 82
第五章 女權思想催生的古典旗袍 89
一、鼓說寒袍 90
二、袍宣平權返本開新 93
三、革命裹挾的女權思想 97
四、去“纏胸”的物質文明 105
(一)從“纏胸”到束袍 106
(二)古典旗袍形制的“纏胸”痕跡 109
第六章 從天乳運動、胸衣革命到旗袍改良 115
一、從“蔽體”到“舒體”:改良思想的覺醒 117
二、天乳運動 125
三、從胸衣革命到旗袍曲線的改良 131
第七章 旗袍改良的“辛路”歷程 139
一、改良旗袍圖像文獻的記述 140
二、改良重提易名,“無如風愆,旗袍如故” 145
三、旗袍改良“技術形態”的探索 147
第八章 改良旗袍流行:從舊禮制到新禮制的建構 155
一、長旗袍的流行與新社交倫理的實踐 156
二、奉為圭臬的黃金組合 163
三、抗戰短旗袍流行的“科學”和“文明”的社會思考 168
四、旗袍被國際化的20世紀40年代 172
第九章 定型旗袍在港台的一段輝煌歷史 179
一、旗袍精英由滬轉港(台) 181
二、定型旗袍在港台 185
三、定型旗袍的偉大實踐 191
第十章 旗袍三個分期的技術文獻 201
一、旗袍古典時期改良的討論與措施 203
二、古典旗袍的重要技術文獻 210
(一)《 衣服裁法及材料計算法》記錄古典旗袍的結構信息 212
(二)《算法》記錄古典旗袍的四種裁法 214
三、改良旗袍的技術文獻 221
(一)旗袍改良時期文獻記錄的關鍵技術 222
(二) 改良旗袍技術文獻“獨幅整裁”與“挖大襟”的釋讀 228
四、定型旗袍在港台的技術文獻 235
(一)流傳港台的定型旗袍技術文獻 235
(二)港台技術文獻對定型旗袍演變的真實記錄 242
第十一章 旗袍三個分期標本研究 247
一、旗袍研究的二重證據法 248
二、古典旗袍標本研究 251
(一)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 253
(二)萬字紋黑緞旗袍馬甲 257
三、改良旗袍標本研究 260
(一)改良旗袍三個階段需要物證 261
(二)改良旗袍初期的標本 263
(三)改良旗袍中期的標本 268
(四)改良旗袍末期的標本 272
四、定型旗袍標本研究 275
(一)定型旗袍過渡階段的標本 276
(二)定型旗袍的標本 280
第十二章 找尋從“詩意的線條”到“烘雲托月”的旗袍編年史 285
參考文獻 297
附錄一 標本信息採集與結構圖復原方法 306
附錄二 標本信息表錄 322
附錄三 時事報刊名錄 333
附錄四 旗袍發展100年大事紀 342
名詞術語索引 360
後記—港台學術調查實錄 367
圖錄
圖1-1 北洋政府《服制》圖例 6
圖1-2 與北洋《服制》頒布同時期的漢制“裙褂” 7
圖1-3 1940年南京國民政府密級檔案 9
圖1-4 南京國民政府《服制條例》圖例(1929年) 10
圖1-5 與《服制條例》頒布同時期的袍服 10
圖1-6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修正學生制服規程》 圖例(1937年) 11
圖1-7 與1937年《修正學生制服規程》頒布同時期的旗袍 12
圖1-8 與《修正服制條例草案》同時期的旗袍 14
圖1-9 民國時期服制條例袍制的變化 15
圖1-10 《 良友》雜誌《上海婦女衣服時裝》出現的“旗袍”(1926年) 16
圖1-11 《良友》雜誌《旗袍的旋律》描繪旗袍的變化(1940年) 17
圖2-1 台灣裁縫店招牌中“旗袍”與“祺袍”稱謂共存的現象 24
圖2-2 王宇清1974年出版《歷代婦女袍服考實》與楊成貴1975年出版《祺袍裁製的理論與實務》成為“祺袍”正名事件的標誌性文獻 25
圖2-3 電影《危險關係》中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背景下穿著20世紀70年代旗袍的現象(2012年上映) 27
圖2-4 1947年報導“頎袍”易名的文章 32
圖2-5 刊載“頎袍”稱謂和改良旗袍“曲身合體”形態的技術文獻 33
圖2-6 20世紀30年代上海業界普遍在使“褀袍”稱謂 34
圖2-7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仍延續這個傳統,“褀袍”成為海派基因 35
圖2-8 1949年後《春夏秋季服裝式樣》中“褀袍”成為中式元素衣裙的泛稱(1956年) 37
圖2-9 “褀”與“祺”的物名物意記錄了定型旗袍這段歷史 39
圖3-1 中古漢制袍服以交領、盤領右衽和袖壺為典型 45
圖3-2 黃岩南宋趙伯澐墓出土盤領素羅大袖衫 46
圖3-3 明萬曆皇帝外盤領袍內中單組配成為影響後世官服的基本規制 47
圖3-4 亞溝摩崖石刻金人武士形象袍服為漢制盤領斜襟袍 48
圖3-5 《 清實錄》記錄官袍從“盤領斜襟”到“圓領大襟”的過渡形式 49
圖3-6 明末滿漢袍服的領型衽式一致,袖型圖案風格不同 50
圖3-7 明末清初“盤領斜襟”與“圓領大襟”的傳承性 51
圖3-8 乾隆定製前後“圓領大襟”形制對比 52
圖3-9 清末民初古典旗袍“圓領大襟”成為旗袍亘古不變的基因 53
圖3-10 從盤領斜襟到圓領大襟形制的流變 54
圖3-11 《 裁縫手藝》(第二卷)記錄改良旗袍結構的技術文獻(1938年) 55
圖3-12 民國時期中央內政、教育、宣傳三部審定的裁剪教科書 56
圖3-13 《 永甫裁剪法》記錄的改良旗袍成熟期的結構特徵(1953年) 57
圖3-14 連身連袖施胸省被視為改良旗袍到定型旗袍的過渡特徵記錄在《婦女春裝》(1956年上海) 58
圖3-15 《 旗袍短裝無師自通》出現的分身分袖施省結構(1959年台灣) 59
圖3-16 《褀袍裁製法》出現的分身分袖施省結構(1969年台灣) 59
圖3-17 楊成貴《祺袍裁製的理論與實務》成為定型旗袍“祺袍正名”事件後的代表性技術文獻(1975年台灣) 60
圖3-18 台灣馮綺文修女編著的《國服製作》和《旗袍製作》 61
圖3-19 香港1989年的技術文獻與1985年“亞洲小姐競選”盛況 62
圖3-20 國內(不包括港台)最早同時記錄改良旗袍和定型旗袍的高等教材《服裝造型工藝基礎》(1981年)延續了民國海派的“褀袍”稱謂 63
圖3-21 慣用“旗袍”稱謂的國內(不包括港台)技術文獻《時裝裁剪》(1982年) 64
圖4-1 《旗袍的來歷和時髦》 73
圖4-2 清早期滿漢女袍不同形制共存 74
圖4-3 晚清滿漢女袍寬袍大袖形制漸成時尚 77
圖4-4 清代漢官妻穿漢式襖裙及霞帔,綴同品級補子 78
圖4-5 20世紀初戲曲演員著旗裝成一時風尚 80
圖4-6 20世紀初藝妓穿旗裝成為時尚 81
圖4-7 北洋政府《服制》圖例(1912年10月發布) 85
圖4-8 1912年北洋《服制》中“裙褂”繼承晚清(褂為民國,馬面裙為晚清) 86
圖4-9 民國初年漢族婚禮場景是北洋《服制》規定的真實反映 87
圖5-1 民國初年北京大鼓藝人著棉袍演出實錄 92
圖5-2 1922年冬季《海上流行之旗袍》 93
圖5-3 莫高窟第130 窟短襦長裙《都督夫人禮佛圖》(原畫唐天寶年間) 95
圖5-4 明代婦女襦裙圖像史料與實物 96
圖5-5 1912年穿著長襖和馬面裙為典型漢族女子裝束(照片背注民國元年) 97
圖5-6 《北洋畫報》刊女師範學堂學生易裝男子繪作 99
圖5-7 秋瑾參加革命前後著裝的變化 100
圖5-8 辛亥革命中的張竹君 101
圖5-9 20世紀初男人的一切都成為時尚女子模仿的對象 102
圖5-10 1926年劉和珍和楊德群著旗袍、梳短髮的形象成為進步女性標誌 104
圖5-11 1929年《服制條例》的男女同袍圖示 105
圖5-12 明黃色緞梔子花蝶夾襯衣(清光緒) 107
圖5-13 束乳闊擺減弱性狀成為20世紀20年代古典旗袍的典型特徵 110
圖5-14 古典旗袍多角度結構形態 111
圖5-15 20世紀20年代倒大袖古典旗袍實物的基本結構 112
圖5-16 清末旗人居家便服充滿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意味 113
圖5-17 清末便袍與古典旗袍的傳承性 114
圖6-1 東西方同時代的女性形象 119
圖6-2 清末民初新式胸衣“小馬甲”纏胸到文胸的一次人體革命 129
圖6-3 天乳運動從天乳美圖的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以往此類刊物以西洋人形象為主,後轉為東方面孔) 131
圖6-4 西式胸衣構造圖指引 133
圖6-5 20世紀30年代的西式胸衣 134
圖6-6 上海名媛薛錦國著改良旗袍舊照 135
圖6-7 1929年《服制條例》與1931年《浙立省中等學校學生制服統一辦法》記載古典旗袍和改良旗袍的標準形制 136
圖6-8 電影《神女》中阮玲玉所穿改良旗袍成為20世紀30年代主流婦女穿衣標誌 137
圖7-1 名畫師葉淺予作《旗袍之變遷》 141
圖7-2 1928年流行旗袍的最新式樣曲線結構成為主流 142
圖7-3 1930年流行的“改良旗袍”被《中國大觀》(圖畫年鑑)以圖文形式記錄下來 144
圖7-4 旗袍改良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刊登在《上海漫畫》中 149
圖7-5 《婦女冬季新裝說明》所示旗袍雙側均有開衩 152
圖7-6 旗袍初試改良腰線下擺微收短小開衩的標本(20世紀20年代末) 153
圖7-7 20世紀30年代經典改良旗袍的標本 154
圖8-1 20世紀30年代長旗袍襯長褲的流行以適應上層社會社交的接受度 158
圖8-2 《良友》刊載的長旗袍影響深遠 159
圖8-3 20世紀30年代運用“獨幅旗袍料”和“挖大襟”技術完成的長旗袍經典 161
圖8-4 《十五年來婦女旗袍的演變》(時間指1920~1936年) 163
圖8-5 清末民初漢滿婦女皆用長馬甲套穿短襖的習慣 165
圖8-6 品月緞繡百蝶團壽字對襟女夾褂襴(清光緒) 165
圖8-7 晚清褂襴與民國初年長馬甲 166
圖8-8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旗袍馬甲與旗袍同時流行 167
圖8-9 1928年的西式馬甲 168
圖8-10 “旗袍外之背心”成為禮服標配 168
圖8-11 抗戰期間流行短旗袍樣式的信息 171
圖8-12 抗戰時期美國華裔婦女以旗袍作為中華標誌在紐約組織抗日募捐遊行 174
圖8-13 穿旗袍的外國女子成為時尚 175
圖8-14 美國好萊塢影星多蘿西·拉莫爾穿著旗袍表示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176
圖8-15 美國好萊塢影星狄安娜竇萍穿著旗袍使其成為國際化標誌 177
圖8-16 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生穿著旗袍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178
圖9-1 1949年2月1 日,《中華時報》關於“太平輪事件”報導 181
圖9-2 1949年7月21 日,《華僑日報》刊登上海外商、居民大量疏散的信息 182
圖9-3 《 蘇絲黃的世界》是以香港為背景展開的故事,關南施的精湛演技使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旗袍成為東方優雅女性的符號 187
圖9-4 美國好萊塢影星艾娃·加德納穿著中國旗袍出席記者招待會 188
圖9-5 美國設計師模仿中國旗袍設計的西式禮服 189
圖9-6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歐美時尚界出現了大量旗袍風格的時裝作品(立領左衽是判斷西方旗袍的重要標誌) 190
圖9-7 1962年世界小姐時裝表演團赴香港演出 191
圖9-8 在台外國婦女將旗袍視為融入上流社會的標誌 192
圖9-9 20世紀60年代初香港旗袍師傅繪製的旗袍打樣教學圖 194
圖9-10 20世紀50年代中期張愛玲在美國與香港旗袍業者定製旗袍的往來信件與設計圖 195
圖9-11 花樣年華電影中張曼玉穿著的旗袍是20世紀60年代香港定型旗袍的典型 196
圖9-12 台灣旗袍藝人楊成貴的定型旗袍作品 197
圖9-13 港台定型旗袍在結構上的一致性 198
圖10-1 古典袍服(20世紀20年代) 203
圖10-2 改良旗袍(20世紀50年代) 204
圖10-3 定型旗袍(20世紀70年代) 204
圖10-4 《順天時報》刊載的《中國女子服裝改良》 205
圖10-5 1921年4月《婦女雜誌》“女子服裝的改良”徵文懸賞 206
圖10-6 莊開伯《女子服裝的改良(一)》刊載於1921年9月《婦女雜誌》 206
圖10-7 莊開伯對於女子服裝改良的建議和方案刊載於1921年9月《婦女雜誌》 209
圖10-8 民國初年重要的古典旗袍技術文獻 211
圖10-9 刊載於1925年《婦女雜誌》的《衣服裁法及材料計算法》是旗袍古典時期的直接技術文獻 212
圖10-10 《 算法》中記錄長衣的圖注為古典旗袍的基本特徵不以性別區分的裁法(圖示注“第二圖”)為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結構 214
圖10-11 《算法》古典旗袍“大裁法”計算與裁剪說明 216
圖10-12 《算法》古典旗袍“套裁法”計算與裁剪說明 217
圖10-13 文獻同時期古典旗袍實物 218
圖10-14 《算法》古典旗袍“對裁法”計算與裁剪說明 219
圖10-15 《算法》古典旗袍“小裁法”計算與裁剪說明 220
圖10-16 清末窄布幅出現的補角擺十字型平面結構 221
圖10-17 改良旗袍的技術文獻《中服裁法講義》(1935年) 224
圖10-18 改良旗袍的技術文獻《衣的製法(五) 旗袍》(1937年) 225
圖10-19 偽滿洲國改良旗袍技術文獻《裁縫手藝》(第一卷)(1938年) 226
圖10-20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的《裁剪大全》(1947年) 228
圖10-21 四個改良旗袍技術文獻呈現“獨幅旗袍料”的結構面貌 231
圖10-22 古典旗袍和改良旗袍技術文獻的裁法比較 233
圖10-23 “挖大襟”裁法示意圖 234
圖10-24 《 旗袍短裝無師自通》(1959年)為定型旗袍過渡時期的技術文獻 237
圖10-25 香港裁縫劉瑞貞著《旗袍裁縫法》為典型定型旗袍技術文獻 238
圖10-26 台灣裁縫修廣翰編著《褀袍裁製法》定型旗袍技術文獻(1969年) 240
圖10-27 台灣紅幫師傅楊成貴著《祺袍裁製的理論與實務》為典型的定型旗袍技術文獻(1975年) 241
圖10-28 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旗袍過度追求腰臀曲線但技術滯後 243
圖10-29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台灣全盛時期的定型旗袍 244
圖10-30 從拼破縫結構的古典旗袍到完整結構的改良、定型旗袍不變的是“敬物尚儉”的理念 245
圖11-1 古典旗袍的典型標本(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 252
圖11-2 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 253
圖11-3 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結構復原圖(1) 255
圖11-3 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結構復原圖(2) 256
圖11-4 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大裁復原圖(幅寬61.3厘米,用料長436厘米) 257
圖11-5 藍布倒大袖夾里旗袍套裁復原圖(幅寬61.3厘米,用料長348.1厘米) 258
圖11-6 1925年古典旗袍套裁法的技術文獻《衣服裁法及材料計算法》 258
圖11-7 旗袍馬甲的古典標本(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 259
圖11-8 萬字紋黑緞旗袍馬甲 260
圖11-9 萬字紋黑緞旗袍馬甲結構復原圖 261
圖11-10 旗袍三個階段的典型樣本 263
圖11-11 綠緞繡花旗袍料 264
圖11-12 綠緞繡花旗袍料結構復原圖(1) 266
圖11-12 綠緞繡花旗袍料結構復原圖(2) 267
圖11-13 綠緞繡花旗袍料“獨幅旗袍料”裁剪復原圖(幅寬67厘米,用料長323厘米) 268
圖11-14 藍印花棉夾旗袍 269
圖11-15 藍印花棉夾旗袍主結構復原圖 270
圖11-16 藍印花棉夾旗袍“獨幅旗袍料”裁剪復原圖(幅寬69.6厘米,用料長238.4厘米) 271
圖11-17 黑色格子綢夾里旗袍 272
圖11-18 黑色格子綢夾里旗袍主結構復原圖 274
圖11-19 黑色格子綢夾里旗袍“獨幅旗袍料”裁剪復原圖(幅寬75.9厘米,用料長264.2厘米) 275
圖11-20 絳紫色印花棉夾里旗袍 277
圖11-21 絳紫色印花棉夾里旗袍主結構復原圖(1) 278
圖11-21 絳紫色印花棉夾里旗袍主結構復原圖(2) 279
圖11-22 絳紫色印花棉夾里旗袍裁剪復原圖(幅寬90厘米,用料長138.6厘米) 280
圖11-23 桃紅碎花棉斜襟旗袍 281
圖11-24 楊成貴1975年著《祺袍裁製的理論與實務》刊定型旗袍原實圖 282
圖11-25 桃紅碎花棉斜襟旗袍主體結構復原圖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