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車溝村隸屬於鋼城區辛莊鎮,位於萊城東23公里處,地處山區,北臨苗山鎮鄒家蘭子村,南與石灣子村毗鄰,東接郎郡,西傍大山。全村171戶,489人,土地83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旋車溝村
- 面積:832畝
- 人口:489人
- 隸屬地區:鋼城區辛莊鎮
歷史,人文自然,
歷史
旋車溝原名陷車溝。《劉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劉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岔道村,再遷三山村,後遷此定居。相傳宋柴王乘車經此,車陷於溝中,曾名陷車溝,後諧音成“旋車溝”。
旋車溝村群山環抱,群山系魯中支脈,多南北走向,海拔在300米至550米。三條小河匯於村東,順勢南下。山上樹木青蔥,梯田層層,河中清水常流,魚蝦漫遊。小村,綠樹掩映,祥和秀美。
旋車溝曾幾度變更區劃。1940年前,屬萊蕪縣鐵車保;1940年後,歸萊蕪老八區;1958年4月,受轄於鐵車鄉;同年10月,合併到辛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歸辛莊辦事處;1985年,隸屬鐵車鄉;2000年11月,屬辛莊鎮轄至今。
旋車溝村群山環抱,群山系魯中支脈,多南北走向,海拔在300米至550米。三條小河匯於村東,順勢南下。山上樹木青蔥,梯田層層,河中清水常流,魚蝦漫遊。小村,綠樹掩映,祥和秀美。
旋車溝曾幾度變更區劃。1940年前,屬萊蕪縣鐵車保;1940年後,歸萊蕪老八區;1958年4月,受轄於鐵車鄉;同年10月,合併到辛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歸辛莊辦事處;1985年,隸屬鐵車鄉;2000年11月,屬辛莊鎮轄至今。
人文自然
旋車溝村山樑多,河溝多,自然水也多。村幹部帶領大家修水庫築塘壩,開渠引水灌田,使人們的生活逐步提高。本村上游有水庫兩座,分別建於1976年、1979年。容水27萬立方,自流灌溉100多畝地。
旋車溝村領導歷來重視教育。建國前,村中有私塾,教書先生是從郞郡聘請來的學生家長,年終湊集穀子以為師薪。1950年,旋車溝國小建立,先後有洪玉瑞、程明哲等教書授業。1955年後,由上級分派教師來此任教。前期校舍較為簡陋,1977年方遷入新校。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旋車溝村共有高中生45人,中專生25人,大學生8人,李傳軍,已考上研究生。
解放初,村民生活難以溫飽,大多全家兩間房,糠菜半年糧。1966年前,以地瓜為主食,瓦房屈指可數。
自1990年以來,村民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吃穿住行均有了極大的提高。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村民生活日益殷實。
村西千米處有一高山,曰“大山”。海拔550多米。南北向,山勢東陡西緩,山頂原有青龍廟、藥王廟、石大夫老爺廟,早年香火旺盛,有二月二廟會。若天大旱,周圍村民聚集青龍廟前祈雨。後來院牆坍塌,廟宇被毀,現僅存殘牆斷碑。大山上怪石嶙峋,巨石兀突。
較為有名的是“大廳”、“二廳”、“三廳”、“蒜臼石”、“擱顛石”等。
由於山高,凡上山者無不登高望遠:西望泰萊大地,如圖如畫:美麗風城,近在咫尺;南眺萊鋼,煙囪高聳,時隱時現;東瞻魯山,群峰若涌;北瞧苗(山)常(莊),青黛如染;低頭看腳下,綠草苗茵,似氈似毯;側耳聽谷中,流水潺潺。這裡的美好景象,常使人留連忘返。
而今的旋車溝已經不再陷車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林場工人與村民共同修築了鐵(車)旋(車溝)公路,並與宅科公路相連,正待擴建的常(莊)鐵(車)公路穿村而過。山上修了生產路,運輸方便,村民們大都買上了機車、手扶拖拉機、三輪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人們外出極少步行。
旋車溝村領導歷來重視教育。建國前,村中有私塾,教書先生是從郞郡聘請來的學生家長,年終湊集穀子以為師薪。1950年,旋車溝國小建立,先後有洪玉瑞、程明哲等教書授業。1955年後,由上級分派教師來此任教。前期校舍較為簡陋,1977年方遷入新校。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旋車溝村共有高中生45人,中專生25人,大學生8人,李傳軍,已考上研究生。
解放初,村民生活難以溫飽,大多全家兩間房,糠菜半年糧。1966年前,以地瓜為主食,瓦房屈指可數。
自1990年以來,村民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吃穿住行均有了極大的提高。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村民生活日益殷實。
村西千米處有一高山,曰“大山”。海拔550多米。南北向,山勢東陡西緩,山頂原有青龍廟、藥王廟、石大夫老爺廟,早年香火旺盛,有二月二廟會。若天大旱,周圍村民聚集青龍廟前祈雨。後來院牆坍塌,廟宇被毀,現僅存殘牆斷碑。大山上怪石嶙峋,巨石兀突。
較為有名的是“大廳”、“二廳”、“三廳”、“蒜臼石”、“擱顛石”等。
由於山高,凡上山者無不登高望遠:西望泰萊大地,如圖如畫:美麗風城,近在咫尺;南眺萊鋼,煙囪高聳,時隱時現;東瞻魯山,群峰若涌;北瞧苗(山)常(莊),青黛如染;低頭看腳下,綠草苗茵,似氈似毯;側耳聽谷中,流水潺潺。這裡的美好景象,常使人留連忘返。
而今的旋車溝已經不再陷車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林場工人與村民共同修築了鐵(車)旋(車溝)公路,並與宅科公路相連,正待擴建的常(莊)鐵(車)公路穿村而過。山上修了生產路,運輸方便,村民們大都買上了機車、手扶拖拉機、三輪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人們外出極少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