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活動對滇西北保護地外來物種的攜帶與傳播研究

《旅遊活動對滇西北保護地外來物種的攜帶與傳播研究》是楊明玉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旅遊活動對滇西北保護地外來物種的攜帶與傳播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明玉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當前旅遊介導的外來物種傳播尚未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原創性的研究案例在國內外都相對缺乏,這限制了旅遊活動地區(特別是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地區)對外來物種的有效預防和管理。本研究擬以滇西北典型保護地為例,通過野外調查和控制實驗,掌握外來物種旅遊介導傳播的主要途徑,分析旅遊活動對保護地內外來物種分布格局的影響,探討降低保護地生物入侵風險的有效措施。研究結果不僅能夠為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管理依據,也能為高山亞高山地區外來物種的人為傳播機理研究提供案例佐證。

結題摘要

目前旅遊介導的外來植物傳播過程尚缺乏系統研究。本研究以滇西北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為例,通過野外調查和控制實驗,分析了旅遊活動對保護地外來植物的攜帶與傳播效應,研究發現:1、目前國家公園旅遊干擾地點共分布有61種外來植物,以菊科、莧科和茄科草本植物為主,種類約占當地草本植物的18%;2、外來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隨遊客旅遊距離、海拔高度基本呈現遞減趨勢,在靠近公園入口處(<5 km)和低海拔(<2500 m)地點外來植物的豐富度最高,成為外植在國家公園內二次傳播的主要源項;3、目前旅遊車輛、旅遊馬匹和旅遊者是外來植物的主要攜帶載體,其中前兩者的貢獻最突出,這與它們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息息相關;4、植物傳播體的大小、形狀和表皮構造影響傳播載體的傳播距離和效率,旅遊車輛以輪胎底泥的方式易攜帶小型種子,攜帶距離偏短;而旅遊馬匹和旅遊者本身易攜帶具有倒鉤等結構的種子,攜帶距離偏長。以上研究成果為理解旅遊介導外來植物的傳播機制提供新見解,也為保護地生物入侵系統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