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文江(畫家)

於文江(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於文江,中國著名人物畫家,1963年生於山東煙臺。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寧夏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院藝委會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中國水墨畫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法國魯拉德騎士團成員,於文江工作室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文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煙臺
  • 出生日期:1963年
藝術成就,藝述,於文江:追求圖像與精神的統一,作品賞析,

藝術成就

作品《小夥伴》(136cm×136cm1984年)、《海邊小憩》(136cm×136cm1989年)、《千手千眼觀音》(1989年)、《晨露》(136cm×136cm1994年)、《綠色田園》(190cm×180cm1999年)、《山寨小溪》(190cm×180cm2004年)、《聆聽風吟》( 160cm×138cm2007年)、《晨祈》(170cm×150cm2011年)分別參加第6、7、8,9、1 0、11、12屆全國美展並屢獲大獎。作品《秋暮》(138cm×138cm1988年)參加中國當代工筆山水畫大展獲一等獎;作品《蒙山秋》(160cm×160cm1992年)獲紀念《講話》發表5 0周年全國美展銀牌獎;作品《大紅棗》(180cm×160cm1992年)獲中國當代工筆畫第三屆大展金獎;作品《家園》獲首屆中國畫大展銅獎;作品《淨湖》(180cm×160cm1997年)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作品《正午蟬鳴》(180cm×160cm1995年)、《山寨小溪》(190cm×180cm2004年)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一、二屆大展,國畫作品《回家》(170cmx150cm 2013年)參加2015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國畫《金色青稞》(180cmx180cm2014年)應邀參加“中國美術館弘揚中國精神系列展覽:2016賀歲大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吉祥高原》(260cmx160cm2015年)應邀參加“第二屆中國畫學會展時代華章·2018”;國畫《金色青稞》(2014年)、《吉祥高原》(2015年)、《我心飛揚》(170cm×130cm2017年),分別參加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2015、2016、2017年“寫意中國中國畫展”全國巡迴展。
於文江200906接收採訪於文江200906接收採訪
歷時三年,創作國畫作品《血痛-抗日戰爭中受難的中國女性》(350cm×500cm2009年)入選全國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展,並由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定為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2018年,創作《馬克思童年時代的特里爾城》(190cm×500cm2018),參加“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並由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4年9月,坐落在山東淄博的“於文江藝術館”開館。
主要出版畫冊有《當代中國畫家大系---於文江》、《國家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工程於文江作品----血痛·抗日戰爭中受難的中國女性》、《當代畫史(第三輯)人物卷·於文江》、《於文江藝術館精品集》、《第22回全日中國國際美術大展---於文江先生作品》、《絲路畫雨·於文江寫生作品集》、《真理的力量·馬克思童年時代的特里爾城》等作品集、《中國高等院校教學範本精選·於文江作品精選》(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全國高等美術學院名家教育範本·於文江國畫作品精選》(吉林出版社)。其作品在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美國、墨西哥、日本、泰國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藝述

於文江:追求圖像與精神的統一

在中國當代畫家中,於文江的人物畫獨
樹一幟。他的繪畫往往形式上是工筆的,卻
又具有豐富的寫意性,造就出一種張力內
蘊、情趣盎然的審美樣式。
亦工亦意,不刻而雋
於文江的藝術之路表面上看頗為平順,以至於他自己用一句話就概括完了:“小時候夢想當畫家,長大後真的成了畫家。”然而,為找到適合個人的藝術風格和繪畫語言,在美術界擁有一席之地,於文江卻是經過了艱辛努力和不懈探索。
於文江於1963年生於山東煙臺,自幼酷愛美術,17歲考入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系,1984年其畢業創作《小夥伴》成為當年唯一入選全國六屆美展的在校生作品並獲優秀作品獎。那時,他的繪畫以純工筆為主。他回憶說:“我在大學階段認識到,造型語言標誌著一個畫家對人物精神境界的理解水平。我要求自己在畫面中不僅要描寫現象,還要通過筆觸透過現象刻畫形象更多樣的意義。”
大學畢業後,於文江到山東省美術館工作。在剛剛成為一名專職畫家的那段日子裡,他產生了深深的困惑。他意識到,中國傳統的工筆繪畫在形式語言上已不再適合當代人的審美需要,於是,如何找到中國畫在當代、在國際中的位置,如何走出傳統並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成為他不得不思索的問題。
為尋得問題的答案,於文江每天花費大量時間,按照中國繪畫發展史的脈絡,對繪畫技法和表現語言的歷史演變進行細緻的研究。在研究工筆畫的同時,他也對吳昌碩的花鳥畫、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石濤和石溪的山水畫等進行了系統的臨摹,逐漸加深對中國繪畫寫意性的理解,領悟到“寫意是中國繪畫的精神內涵,工筆繪畫同樣具有豐富的寫意性”。1988,於文江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進一步錘鍊自己的造型和繪畫語言把握能力。1990年後,於文江的創作進入新階段。在《蒙山秋》(1992年)和《家園》(1993年)中,他初步嘗試把花鳥畫和山水畫的因素引入到人物繪畫中並取得成功,打破了工筆畫領域長久以來概念化和程式化的表現方式。在《聊齋系列》(1993年)和《舊夢系列》(1994年)中,無論畫面表現的是古代人物還是現代生活,他都力圖在繪畫美學思想上注重工筆繪畫的意境表現,把繪畫的境界美與形式美、筆墨的豐富性和寫意性結合起來。
在刻苦不怠的探索中,於文江逐漸初步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範式。他將自己以寫意襯托工筆、亦工亦寫、亦實亦虛的畫法稱為“小寫意”,既包含工筆和造型的嚴謹,卻不為筆周之慮而滯於刻板規矩;既隨處可見寫意的鬆快和飄逸,卻又不以意足之求而墜入肆意妄為,滿幅皆守理路和細謹。其作品陸續在全國美展及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中多次獲獎,成為中國人物畫壇一顆耀眼的新星。
繪畫是塑造心靈的藝術
“藝術需要通過技巧來表達,但藝術不是技巧。”回顧自己的藝術探索之路,於文江總結說:“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社會如何變遷,情感與精神才是人的人的生活狀態和生命方式。在《草原牧歌》(2004年)、《埃及所見》(2005年)、《雪原母子》(2007年)、《遷徙》(2010年)、《回家》(2011年)以及耗時3年為中國重大歷史題材工程創作的巨幅國畫《血痛--抗日戰爭中受難的中國女性》等作品中,畫面更顯博大舒朗的藝術氣質,筆隨心運,形隨意發,從繪畫的形式結構、色彩觀念到形象塑造都力求在豐富、厚重、完美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於文江說,畫家一輩子主要考慮兩件事,一是畫什麼,二是怎么畫,前者是題材問題,後者是繪畫語言問題,但歸根到底,都是追求圖像與精神的統一問題。他說:“藝術創作說到底還是生活賦予我們精神世界的情感表達。只有深切地發自精神領域的表達需求才是圖像世界的真正源泉。”
畫家不要過多關心市場
現在,於文江是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同時身兼寧夏畫院名譽院長、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於文江工作室導師等多個頭銜和職務。但在他心裡,自己永遠首先是一個畫家。至今,於文江仍堅持每天大部分時間用於作畫和研究畫。他尤其喜歡於夜深人靜時作畫,常畫至凌晨一兩點,上午九十點以後起床,這是他多年養成的作息習慣。儘管在當代發展藝術,所有藝術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藝術市場,但於文江認為,畫家不要過多地關心市場,而是應該沉下心來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真正好的畫家,具備了高超的筆墨功夫和技法和深厚的畫外功力,自然會被市場認可和接受,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推敲;相反,如果畫得不好,哪怕短暫地贏得市場,也是虛高的假市場,最終還是會被市場拋棄。”
“畫家的天職首先在於用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把自己的審美理想傾注於作品之中。作為畫家,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真正喜歡你作品的收藏家負責,凡是從你手中交出的作品,不論參賽、出售還是贈送朋友,都應該一樣盡力去畫好。”於文江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市場和收藏的本質意義在於,它是對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代人的精神產品的尊重、認知和傳承,是對人類精神歷史的保存和積澱。當前,中國藝術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卻是中國畫家自古以來最幸福的時代。在新的知識視野和時代背景下,希望我以後創造出無愧於這個偉大時代的藝術精品。”
李舒亞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