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可訓:男,1947年3月生,湖北黃梅人。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2年春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校教務處副處長、中文系總支副書記、副主任、文學院副院長。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主席,中國寫作學會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文藝新觀察》叢刊主編,《長江學術》叢刊執行主編,《寫作》雜誌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研究與評論,文學活動和學術研究先後涉及文學評論、中國新詩、中國現當代小說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等多個領域。出版學術專著(含主編)十餘部,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文藝爭鳴》、《江漢論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百餘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項,在研科研項目“新世紀文學的現狀與創新研究”等2項。其中,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現代卷”、“當代卷”與整套《中國文學編年史》叢書一起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另獲各種獎項10餘項。曾榮獲“武漢大學優秀博士後合作導師”、“武漢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武漢大學教學名師”、“武漢大學學生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等獎勵和稱號。
基本介紹
個人履歷,個人作品,研究課題,論文,
個人履歷
當代中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與文藝理論家。
1968年退伍後赴黃岡縣鄉村插隊務農,歷任黃岡地區齒輪廠工人、武漢鐵路局工人、武漢鐵路局武昌鐵路段保衛處幹事,1981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師、教務處副處長、中文系副主任、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現為中國寫作學會會長、湖北省作家協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委員。
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小說的新變》、《文學風雨四十年》(合作)、《批評的視界》、《新詩體藝術論》、《新詩史論與小說批評》、《八十年代中國通俗文學》(合作)、《中國當代文學概論》等。
個人作品
於可訓教授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研究與評論,其文學活動和學術研究先後涉及文學評論、中國新詩、中國現當代小說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等多個領域。在文學評論領域,其代表性專著主要有《小說的新變》、《批評的視界》、《新詩史論與小說批評》。在新詩研究領域,其代表性專著主要有《新詩體藝術論》、《當代詩學》;代表性學術論文主要有《論新舊轉變之中的近代詩運》、《論20世紀中國詩學的現代轉型》。在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領域,其代表性學術論文主要有《論現階段小說創作中的新寫實主義浪潮》、《小說界的新旗號與“人文現實主義”》、《在經典與現代之間——論近期小說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專著有《小說家檔案》(主編)。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領域,其代表性專著主要有《中國當代文學概論》(修訂版)、《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中國文學編年史·現代卷》(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當代卷》(主編);代表性學術論文主要有《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問題論綱》、《論當代文學史的邏輯建構》、《九十年代:對當代文學史的挑戰》等。此外,還主編有《文學風雨四十年――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爭鳴述評》、《80年代中國通俗文學》、《中國現當代小說名作導讀》(上、下)、《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新世紀以來文學創作的若干情況調查報告》等專著多種。
研究課題
承擔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通俗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編年史,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化視野中的王蒙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湖北文學研究、湖北現當代文藝家與楚文化研究,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漢味文化與武漢市民精神生活,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我讀”叢書——當代文學新秀解讀系列》,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項目,參與“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文學教材編寫”之子項目“當前中國文學狀況”,是該子項目主持人之一。
論文
1、《簡論中國古典風格論的起源》,《武漢大學學報》,1982、2
2、《論新人質的規定性的幾個問題》,《長江文藝》1983、3
3、《塑造變革中的新的農村人物形象――論楚良的小說創作》,《長江文藝》1984、8
4、《將自由寫在文學的旗幟上》,《青年論壇》1985、2
5、《時代精神與文學題材》,《文藝論壇》1985、1
6、《通俗文學的興起與文學觀念的更新》,《長江文藝》1985、5
7、《汗漫於小說中的詩的精神――論方方的小說創作》,《芳草》1985、9
8、《歷史大變革時代的悲喜劇――論映泉的小說創作》,《長江文藝》1986、2
9、《論文學觀念變革的雙重動因》,《長江文藝》1986、5
10、《當代農村的道德教化詩――論葉明山的小說創作》,《萌芽。1986、9
11、《表現“思想者”的風韻和神采――評祖慰的報告文學創作》,《人民日報》1986、6、16
12、《祖慰論》,《當代作家評論》1986、5
13、《新時期文學的民族意識》,《人民日報》1986、9、22
14、《對建設文藝批評學的思考》,《文藝學習》1986、3
15《文藝爭鳴的激活力》,《中國青年報》1986、11、28
16、《尋根:多樣化的美學追求》,《文學知識》1986、9
17、《匆匆而過的巡禮――評<芳草>武漢大學作家班作品專號》,《芳草》1986、1
18、《關於人的生態、心態及其他――評<奔流>武漢大學作家班的幾篇小說》,《奔流》1986、5
19、《對心理小說的社會心理分析及其他――評<百花園>武漢大學作家班小說專號》,《百花園》1986、3
20、《一部娘兒們的風流史――漫評映泉的“桃花灣”作品系列》,《當代作家》1986、3
21、《自覺意識·主體精神――關於文學批評的通信》,《中國作家》1986、2
22、《文學趣味性的歷史及現實》,《青春叢刊》1987、1
23《論曾卓和他的命運交響樂》,《文學知識》1987、4
24、《論藝術決策》,《決策與信息》1987、4
25、《強化小說的文體感覺》,《中國文化報》1987、2、4
26、《社會學批評在新時期的更新和開放》,《文藝爭鳴》1987、1
27、《探索當代青年的心靈奧秘――簡評方方的小說創作》,《人民日報》1987、7、21
28、《小說的探索與傳統》,《芳草》1987、7
29、《民族的道德原型的重塑與再造――再論葉明山的小說的道德教化傾向》,《長江文藝》1987、9
30、《現實的撞擊和傳統的裂變――<凍土>漫論》,《文藝評論》1987、5
31、《小說文體的變遷與語言》,《文藝報》1987、7、18
32《怪味:變革時代奇異的文化景觀――論祖慰創作的外來影響》,《當代文藝探索》1987、6
33、《在歷史與道德之間》,《長江文藝》1987、12
34、《城市人與城市文學》,《芳草》1987、12
35、《飢餓:欲望的變奏――論蔣子龍<飢餓綜合症>系列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88、1
36、《文體的多元和觀念的多元》,《文學評論》1988、2
37、《文學的價值取向》,《人民日報》1988、1、19
38、《方方和她的文學風景》,《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6、13
39、《小說與筆記》,《文藝報》1988、10、29
40、《社會歷史批評二題》,《光明日報》1988、5、13
41、《對建設文學批評學的再思考》,《文論報》1988、10、5
42、《關於接受祖慰的兩個問題》,《當代作家評論》1988、5
43、《論對立的環境對文學創作的意義――文學主體性問題的一個角度》,《江漢論壇》1988、10
44、《近世小說藝術形態分化略論》,《學習與實踐》1988、10
45、《文學與知識分子問題――兼評<長江文藝>的幾篇“知識分子問題”小說》,《長江文藝》1988、10
46、《論多元格局中的社會歷史批評》,《湖北社會科學》1988、9
47、《重新認識現實主義》,《人民日報》1988、9、13
48、《論1949――1976年中國文學的文化檢討――當代藝術文化批評論略》,《芳草》1989、8
49、《陳世旭近作散論》,《小說評論》1989、6
50、《近十年通俗文學的生存與發展》,《文藝報》1989、11、25
51、《論整體格局中的湖北中青年創作》,《當代作家評論》1989、6
52、《批評:教人閱讀的藝術――文學批評的性質與功能之二》,《百家》1990、1
53、《動物小說的新探索――論李傳鋒的動物小說》,《長江文藝》1990、1
54、《近四十年小說文體流變略論》,《當代文壇報》1989,10/11
55、《浪漫原型:姜天民新作散論》,《江漢大學學報》1990、1
56、《論作為實踐形態的新寫實主義――寫在新寫實主義倡導周年》,《當代作家評論》1990、5
57、《劉醒龍與大別山之謎――劉醒龍創作散論》,《長江文藝》1991、1
58、《論現階段小說創作中的新寫實主義浪潮》,《芳草》1991、2
59、《作家:在批評的視野中――文學批評的對象和類型之一》,《福建文學》1991、4
60、《文學:在哪裡失去了讀者――對新時期文學與讀者的關係的考察》,《長江文藝》1991、6
61、《新大眾文學:80年代通俗文學浪潮》,《文學報》1991、8、8
62、、《敘事話語的戲劇性和非戲劇性――讀小說札記》,《芳草》1991、9
63、《中國朦朧詩》,《法國研究》1991、2
64、《論魯迅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新東方》1992、2
65、《天性的證明:論<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兼論兒童文學的本體意義》,《兒童文學研究》1992、1
66、《漸入佳境:在平實中透著空靈――池莉小說藝術論》,《芳草》1992、6
67、《特區與文學》,《人民日報》1992、10、8
68、《池莉論》,《當代作家評論》1992、5
69、《現代商品經濟背景下的通俗文學》,《通俗文學評論》1992、2
70、《二十年代自由詩詩體流別略論》,《湖北民院學報》 1993、1
71、《論二十世紀詩歌革命的文體綱領》,《海南師院學報》 1993、1
72、《論方方近作的藝術》,文學評論 1993、4,10000字。
73、《漫議市場與文化》,《人民日報》 1994、4、22
74、《論文學轉型》,《長江文藝》 1994、6
75、《在迭起的新潮中沉穩求變——武漢作家群創作精神述評》,《文藝報》 1994、12、10
76、《當代文學史的新探索》,《人民日報》 1994、12、16
77、《九十年代:對當代文學史的挑戰——兼論當代文學史的時間、空間及觀念諸問題》,《文學評論》 1995、2
78、《小詩的興起與“冰心體”》,《愛心》 1995、9/10
79、《歷史轉折期的藝術見證——重讀首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小說》,《當代作家評論》 1995、2
80、《關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通俗化問題的思想提綱》,《海南師院學報》1995、3
81、《愚昧與野性的悲劇——<威風凜凜>漫論》, 《小說評論》 1996、1
82、《熔鑄中西詩藝的現代詩體——論彭邦楨的詩藝兼論“彭邦楨體”》,《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1996、1
83、《小說界的新旗號與“人文現實主義”》,《文學評論》 1996、2
84、《現代主義將與詩和藝術同在》,《中州學刊》 1996、2
85、《池莉的創作及其文化特色》,《小說評論》 1996、4
86、《民族精神的敘事》,《趙淑敏作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心出版社 1996年版
87、《藝術鑑賞中的想像與超越》,《語文教學與研究》 1996、12
88、《世紀、年代與文學史》——兼論九十年代文學的歷史與邏輯起點,《文藝報》1997、4、24
89、《從倉促應對到自覺回應——試論九十年代文學的發展態勢》,《光明日報》 1997、8、19
90、《沉澱經典——<跨世紀文叢>的文學史意義》, 《南方文壇》 1997、6
91、《在升騰與墜落之間——漫論池莉近作的人生模式》,《當代作家評論》1998、1
92、《文學史的有機整合》,《文學評論》1998、1
93、《中國新文學歷史中的當代文學》,《佳木斯大學學報》1998、1
94、《論“武漢作家群”》,《芳草》1998、8
95、《在經典與現代之間——論近期小說創作中的現實主義》,《江漢論壇》1998、7
96、《什麼是關山林性格及其文化涵義——對(我是太陽)中心人物的文化闡釋》,《當代作家評論》1998、4
97、《論當代文學的歷史整合》,《學習與探索》1999、1
98、《論當代文學的有機整一性》,《零陵師專學報》1999、1
99、《當代文學史的邏輯建構——兼評當代文學研究的一種思路》,《文學評論》1999、3
100、《論新舊轉變之中的近代詩運》,《人文論叢》1999、2
101、《世紀之交湖北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湖北作家論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02、《激情與理想年代的知識分子——池莉長篇(江河水)人物解讀》,《小說評論》2000、1
103、《干預生活》,《南方文壇》2000、2
104、《批評:一種特殊的文學“消費”》,《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1
105、《論八十年代文學的若干敘述視角》,《文學評論》2000、5
106、《走向“大失敗”的結局——讀熊召政長篇新作(張居正)》,《文藝報》2000、12、5
107、《歷史的藝術解構——讀閻連科的(堅硬如水)》,《新聞出版報》2000、12、20
108、《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問題論綱》,《福建論壇》2001、1
109、《70年代人看70年代作家——70年代人的一次批評行動》,《文藝爭鳴》2001、
1
110、《文學的流行與流行文學》,《南方文壇》2001、4
111、《文學價值的失落與重建》,《河北學刊》2001、4
112、《曉蘇和他的故事體小說》,《文藝報》2001、11、17
113、《拒絕遺忘》,《人民日報》2002、1、26
114、《戰爭與人性的交響——評長篇戰爭小說(音樂會)》,《光明日報》2002、4、27
115、《創造性轉化:林庚的格律詩學》,《長江學術》2002、1
116、《論“十七年文學”的歷史敘述——兼論“十七年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文學評論叢刊》2002、7
117、《論20世紀中國詩學的現代轉型》,《人文論叢》2002年卷
118、《時尚:文學的雙刃劍——從最近10年來的文學時尚談起》,《文藝報》2003、1、21
119、《歷史記憶與民間文本》,《海南師院學報》2003、2
120、《近十年“文化散文”創作評述》,《文藝評論》2003、2
121、《走向現代的哈薩克詩人----讀<唐加勒克詩選>》,《伊犁師院學報》2003、1
122、《回歸傳統:20世紀50年代詩學的格律化傾向——新詩形式討論中的詩學問題》,《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3、1
123、《一部書的命運和闡釋的歷史――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江漢論壇》2003、12
124、《權力怪圈中的改革悲劇》,《文藝報》2003、12、23
125、《二次創格:何其芳的格律詩學》,《汕頭大學學報》2004、1
126、《在古典與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4、5
127、《闡釋的歷史與歷史的闡釋》,《江漢論壇》2005、2
128、《對現當代文學研究中“過度詮釋”現象的反思》,《文學評論》2006、2
129、《藝術接受活動中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教育》2006、3
130《“樓梯式”與敬之體》,《賀敬之文學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31、《文學:從新時期到新世紀》,《文藝報》2006、12、28
132、《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文藝爭鳴》2007、2
133、《湖北的文學資源版圖與近期文學創作》,《山花》2007、7
134、《構建用材料和事實說話的文學史》,《社會科學報》2007、8、9
135、《最近十五年來的長篇小說》,《小說評論》2008、2
136、《讀〈聖天門口〉(修訂版)斷想》,《南方文壇》2008、4
137、《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評》,《江漢論壇》2008、7
138、《極權政治的歷史寓言》,《湖北大學學報》2008、5
139、《幻化的蝴蝶——王蒙傳》,《芳草》2008、6
140、《藝術接受活動中的想像與評價》,《文學教育》2008、11
141、《新世紀文學的困境與蛻變》,《江漢論壇》2009、9
142、《人與土地的繾綣》,《文藝報》2009、10、24
143、《重建批評的感悟》,《光明日報》2009、12、11
144、《中國經驗:存在與可能》,《芳草》2010、1
145、《新世紀文學研究斷想》,《文藝爭鳴》2010、2
146、《論文學批評的創造性特質》,《山西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