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型人物勿把“小於”當“大於”
清代有兩個于成龍,史稱大、小于成龍。《清史稿》均有傳。二人均為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清官,並且在審判斷案方面頗具特色。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熱播之後,很多人把兩個于成龍混淆,因為他們二人曾經同朝為官,均是官至總督、又都是曾經做過直隸巡撫。當時,直隸民謠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袁枚的《隨園詩話》載:大、小于成龍雖然不是同門同宗,但他們志趣相投,互認金蘭之好。又《熙朝新語》(清代徐錫齡、錢泳著 )載:“於清端公成龍總督兩江,其族弟襄勤公亦名成龍,知江寧府。同姓、同名、同時、同官一城,且同以清節著聞,位又同至一品,古所未有。”另陳廷敬《於清端公》載:“時(大于成龍病逝之時)署中無親指,衣食飯舍皆不備,江寧守於公(指小于成龍)經理其喪。”
大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諡號清端,山西永寧人。大于成龍是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的主人公,他在審判斷案上非常出色,大于成龍的案件判詞異常精闢,是案牘精華。
小于成龍,字振甲,號如山,諡號襄勤,漢軍鑲紅旗人。他經常微服私訪,不畏豪強,扶危助弱,深受旗民愛戴。小于成龍在審案時,注重邏輯推理,有理有據,判斷入神,頗具戲劇中清官的傳奇色采。
在清代章回小說中,描寫同一個歷史人物的《於公案》有三種不同的版本,主人公都是清代著名人物於襄勤公成龍,即小于成龍。《於公案》的兩個版本,分別為六回版和十回版。六回版的《於公案》描寫的是于成龍在任樂亭縣令、通州知州時審判斷案的故事,十回版的《於公案》描述的是于成龍任直隸巡撫時審判斷案的故事。而成書最早的《於公案奇聞》描述的也是于成龍任直隸巡撫期間辦案的故事,這部小說被列為清代章回體小說的早期代表。
六回版的《於公案》記載的在樂亭任知縣時的審案故事可以在《如山於襄勤公年譜墓志銘》中找到依據,如:于成龍任通州知州時為兄弟斷產等故事。《如山於襄勤公年譜墓志銘》載:“公治樂亭前後十餘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間苦樂,利弊沿革,士民賢不肖,皆周知無遺。或興、或除、或寬、或猛,無不深愜與情。又不畏豪強,不迎合上官喜怒。” 在於成龍離開樂亭到通州任職的時候:“去之日,紳士餞於署,旗民送於野,老幼擁馬首涕泗長流不絕。公隕涕慰勞,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還者。”可見小于成龍得到樂亭百姓的擁護,百姓戀戀不捨,以致還有送到通州返還者。
據考,于成龍,字振甲,奉天蓋平(今遼寧營口蓋州)人,生於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康熙七年(1668年)始於成龍歷任樂亭縣令、通州知州、江寧知府、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鑲紅旗漢軍都統等職。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欽命于成龍出任河道總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月,渾河(今永定河)水發,于成龍奉命全面治理渾河,五月大功告成。七月,康熙帝賜名“永定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于成龍病故,康熙帝賜葬於“西山楊家莊西”。瑩城內葬有於得水、于成龍父子及于成龍妻妾共四人。“文化大革命”中,于成龍墓地遭到破壞。1969年,因拓寬楊莊大街,于成龍墓被夷為平地。原墓址有華表一對、螭首龜趺漢白玉碑七通、寶頂兩座,現已無存。1995年、2002年,楊莊地區先後出土於得水、于成龍墓誌兩盒。于成龍墓誌由刑部尚書王士禎撰文。王士禎(1634年—1711年),清代著名學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善文詞、尤工詩。
正因為兩人如此的清正廉明、一心為國為民,所以也一直深得廣大百姓的喜愛。小于成龍在晚清及民國間即已有很大的名聲,有不少說書藝人在大城市的書場或農村的市鎮講說他的故事,把他傳說為包公式的人物。後來至嘉慶年間,即有結集出版的公案小說。現流傳於世的主要有三種,其中,名《於公案》者有六回和十回兩種版本,為天津人儲仁遜( 18 7 4~1 9 2 8 ) 據彈詞或天津平話改編。另有《於公案奇聞》一書較流行,其現存的較早刻本比《施公案》最早刻本晚兩年,共八卷二百九十二回,包括近三十多個公案故事,主要講于成龍微服私訪,審案斷獄,懲惡除霸等事,內容與前兩者有不同。
但是,因為同一時期有兩個于成龍,且又品德接近;長期以來,不少學者常誤把“小于成龍”當成“大于成龍”,將兩者搞混。如1994年第3期《明清小說研究》所刊侯忠義、李實兩先生的《關於<於公案奇聞>》一文即說:
如同明公案小說《海剛峰居官傳奇公案傳》是歌頌海瑞的,《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傳》是表彰包拯的一樣, 《於公案奇聞》則是讚揚康熙時清官于成龍的。于成龍, 字北溟, 山西永濟人,明崇禎間副榜貢生, 順治十八年(16 61 ) 授廣西羅城知縣。後歷官合州知州、武昌知府,遷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 官室兩江總督, 卒謚清端, 是清初的一個封疆大吏。《清史稿》有傳。于成龍為官有政 聲, 多次被康熙皇帝贊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
類似的說法還見於石昌渝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於公案奇聞”條下說明:
小說著意要將于成龍塑造成為一個半人半神的青天形象。于成龍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字北 溟,山西永寧人。明崇禎間副榜貢生,順治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後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 使、巡撫、總督等,康熙二十三年去世,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很明顯,兩者都錯把“小于成龍”當成了“大于成龍”。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他們都沒有想到一朝竟會有兩個于成龍;而是想當然地以為,由於於公名氣顯赫, 政績草著, 傳聞豐富, 因此有人把輾轉流傳的眾多的折獄故事, 附會至一人身上,是很自然的事。然而,他們殊不知當時一朝卻真的有另一位同名同姓的重臣,此兩人一先一後、一個為滿人、一個為漢人、一個在山西、一個卻在京畿,是兩個根本不同的人。
小于成龍早年曾在樂亭、灤州、通州任職,後來又兩任直隸巡撫,《於公案》所寫故事均多發生在這些區域;而大于成龍在直隸任職的時間卻較短。還有更為直接的證據是作品開始的這段介紹:
話說本朝康熙皇帝年間,君聖臣賢,風調雨順,出一位才能直臣,系鑲黃旗漢軍,姓於諱成龍。初仕樂亭縣知縣,為官清明,審假虎,智鎖群賊;斷花驢,巧拿惡棍。鶯歌鳴冤,與啞吧斷產;問忤逆,孝子伸冤,夫妻團圓。總督一喜,會同撫院保題,奉旨升授直隸通州知州。心如秋水,一塵不染,審明許多公案。萬歲聞知,特旨升擢山東按察使之職。
文內所及幾乎完全和小于成龍相符,而與“大於”卻差之千里。
所以,我們說清中晚期以後公案小說所講述的于成龍不是山西的“大於”,而是京畿的“小於”。後來,當代劇作家成兆才所編創的評劇《於公案》、郭德綱和張文順合說的相聲《於公案》等所演說的主人公也都是這個“小于成龍”。
相關事件
北京評書界擅長說《於公案》的先後有群福慶、張榮玖、廷正川等人。
書敘清康熙朝清官于成龍出京西巡,途中斷案破案、除奸拿賊事。于成龍實有其人,見於《清史列傳》,與評書中於公事跡不同。最初說此書,在於公出京前還有松棚會和於公私訪煤窯兩段書,從群福慶以後說此書者刪去前文,而從於公奉命賑濟山西、押資出京說起,到石鐵驛一段書前,共有十個單段,敘於公在英雄義士東方普、伍公然、計廉、李雲等協助下,四處誅殺惡人,所遇盜魁鮮有能脫逃者。書中有一些好人如臧青、侯傑等皆因某種原因落難而死,而有的說書人,如張榮玖講說此書,為適應聽眾心理,則不把臧、侯等說死。該書敘至於公入山西後,情節逐漸緊張,間有閒情逸緻,如“火中見蓮”,引人入勝。後套還有盤蛇三套、沖天會館、於公回京等回目,鮮見講說者。光緒年間坊間刻本《於公案》、《於公案奇聞》與評書書道兒大異。到20世紀40年代,《於公案》一書已瀕臨失傳,未見完整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