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彤

方誌彤

方誌彤(1910.8.20-1995.11.22),出生於中國山西安邑,童年在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度過,15歲到上海就讀高中,1927年入讀清華,1932年畢業。

1934年至1936年,方誌彤在廣西省立醫學院任教。1937年至1947年,他在北平輔仁大學擔任《華裔學志》的編輯。1947年應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葉理綏(SergeElisséeff)之邀抵達哈佛,參與哈佛漢英字典的編輯。後脫離該工作,仍在哈佛任教,同時攻讀比較文學博士,1958年博士畢業。

方誌彤在哈佛長期講授古代漢語、中國文學理論和文藝批評等,至1977年退休,前後近三十年。1995年,方誌彤因癌症去世。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別名:金淳謨、方誌浵 
  • 所處時代:近現代
  • 出生地:山西安邑 
  • 出生日期:1910年8月20日
  • 逝世日期:1995年11月22日
  • 主要作品: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 、陸機《文賦》英譯 、《資治通鑑》卷六九一七八英譯和注釋 、《德語津梁》註解 
  • 本名:方誌彤
  • 外文名:Achilles Chih-t'ung Fang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龐德<詩章> 之材料研究》,《德語津梁》,《陸機<文賦>英譯》,《資治通鑑》卷69-78英譯和注釋,人物爭議,軼事典故,指導赫芙,與龐德的友誼,史料記載,人際關係,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方誌彤(Achilles Chih-t'ung Fang,1910.8.20-1995.11.22),又作方誌浵,本名金淳謨,1910年8月20日生於山西安邑(有不同說法,相見人物爭議目錄),童年在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度過。青年時代得到美國傳教士的資助,15歲到上海就讀高中。
1927年,方誌彤入讀清華哲學系。他本科階段主修西方哲學與國學,論文的題目是萊布尼茨的單子論。1932年從清華哲學系畢業,又在清華研究院讀了兩年。在清華就讀期間,方誌彤與錢锺書是同學,也是錢锺書為數不多的好朋友之一。
1934至1936年,方誌彤在廣西省立醫學院任教(Professor at the Provincial Medical College of Kwangsi)。期間,方誌彤與第一任妻子 Irene Pan 結婚。
1937至1947年,他在北平輔仁大學參加《華裔學志》的編輯工作,初任編輯部秘書兼助理(Editorial Secretary of Monumenta Serica),後與當時也在北平(北京)的一批中外著名學者如陳垣、張星烺、沈兼士、英千里和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1971,蒙古學大家)、艾鍔鋒(Gustav Ecke,1896-1971)、衛德明(Hellmut Wilhelm,1905-1990)、羅樾、戴何都等同任編委,達十餘年之久。方誌彤在這份當時最重要的漢學期刊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十年中間,他還有不少兼職,主要是1939至1945年之間,在中德學會擔任教師(Instructor [Lektor] at Deutschland-Institut in Peiping),同時兼任《中德學志》的編輯。1944至1947年期間,他在輔仁大學和北平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都曾授課,還在清華大學擔任兼職教員(part-time lecturer)。在此期間,他曾譯註過一本德語教材,題為《德語津梁》,1941年在北平出版,北大圖書館有藏。
1947年9月15日,方誌彤應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葉理綏(Serge Elisséeff)之邀抵達哈佛,參與哈佛漢英字典的編輯工作,身份是研究員(research fellow),接替李方桂的工作。這部詞典最終並未完成。
方誌彤脫離編纂工作後,在哈佛遠東語言系任教(Lecturer),同時攻讀比較文學的博士學位。他在哈佛長期講授古代漢語、中國文學理論和文藝批評等。1958年,方誌彤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龐德<詩章> 之材料研究》(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
1975年,方誌彤成為“資深講師”(Senior Lecture),並於1977年正式退休。
1995年,方誌彤因癌症去世。

個人作品

《龐德<詩章> 之材料研究》

《龐德<詩章> 之材料研究》(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是方誌彤讀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學位時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共865頁,主要研究其朋友龐德的詩中典故來源,龐德詩中多種語言交雜用典縱橫交錯,方誌彤居然一一道破,且還發現其中不少引典錯誤,為了免於讓龐德的名譽受損,他這本博士論文一直壓著未出版。
這部未發表的博士論文被認為是研究龐德《詩章》的重要參考資料。迄今最為全面的《詩章》注釋本《艾茲拉·龐德詩章指南》(A Companion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的編者卡羅爾·F.特里爾(Carroll F.Terrell)在該書的前言特地提到方誌彤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對找到許多索引有極為重要的價值(The unpublished doctoraldissertation ofAchilles Fang,“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ound’s Cantos”(Harvard University,1958)has been extremelyvaluable in locating numerous sources.)。

《德語津梁》

《德語津梁》(Gesprochenes Deutsch),方誌彤註解,北平:德意志學院中國辦事處,民國三十年六月初版。
方誌彤
方誌彤註解《德語津梁》

《陸機<文賦>英譯》

方誌彤翻譯的《陸機<文賦>英譯》一文,於1951年發表在《哈佛大學亞洲學報》上,後於1952年再版於美國的《新墨西哥季刊》,後者被作者稱為“最終修訂版”,並輾轉被多本中國文學英語讀本所收錄。
在1951年版的前言,方誌彤高度評價了《文賦》的地位。方誌彤說《文賦》“是討論中國詩學最清晰的文章之一”,還說:“《文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之大,只有劉勰在6世紀寫成的更全面的《文心雕龍》可比。”方誌彤還簡單地介紹了關於《文賦》撰成年代的爭論,然後統計了《文賦》的句式。方誌彤在翻譯《文賦》時,還為《文賦》分段,除序言之外,分為15段,方誌彤還為每一段加了小標題。
方誌彤的《文賦》譯文,因其對於全文句式、韻式、版本、異文的全 面討論,奠定了其較高的學術地位,成為英語世界公認的最精確的譯 本之一。

《資治通鑑》卷69-78英譯和注釋

《資治通鑑》卷69-78英譯和注釋(The Chronicl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 Chapters 69-78 from the Tzu Chih T'ung Chien),哈佛燕京學社,1952年版。

人物爭議

有關方氏的國籍和家世有不同說法。據美國漢學家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所寫方氏訃告,方出生於朝鮮,籍貫是中國。徐文堪在《不該被遺忘的方誌彤先生》一文中稱方氏為“朝鮮族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朝鮮”,還稱其為“百科全書式學人”。但方氏在1948年申請永久居留美國的書面陳述中自稱1910年8月20日生於山西安邑,童年在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度過。
而林希文回憶方誌彤的文章中,則又說到方誌彤曾告訴他自己因在中國的時候做韓國人不安全,於是裝為中國人。漢學家赫芙在口述史中的記載,也說:“他犯了個大錯兒——他本是個聰明人,早該知道的——他把自己說成是中國人(passing himself off as a Chinese)。他其實是朝鮮人。這可以理解,他很可能是害怕日本人。”

軼事典故

指導赫芙

赫芙(ElizabetbHuff)是美國著名女漢學家,20世紀40年代曾到北京求學。在定博士論文題目時,一開始葉理綏建議赫芙研究元代畫家倪瓚,因為日本藏有倪瓚不少真跡。而高羅佩則建議她研究整箇中國文學和藝術中梅花的含義,可是方誌彤對高羅佩的提議大不以為然:“等我不得不開始寫論文的時候,方誌彤已經在教我了,喔,他對梅花兒那個題目簡直煩透了!他一旦瞧不起什麼東西,自己也就有了主意。他跟我說:‘美國沒什麼好書。西方寫中國文學,也沒什麼好書。’他說得沒錯兒,確實沒有特好的書。他又說:‘要不你就翻譯黃節的《詩學》得了。’”(100頁)就這一句話,替赫芙拿了個大主意。

與龐德的友誼

1950年夏天,方氏給出版《詩章》的美國新方向出版社社長詹姆斯·拉夫林(JamesLaughlin)寫信,建議龐德將第52—61詩章里所涉及的中國人物姓名的羅馬注音前後保持一致;拉夫林把信件轉給了龐德,並把龐德的回覆轉告方氏;9月28日方氏再次致信拉夫林,詢問《詩章》續篇是否可能涉及“現代中國”。直至11月,拉夫林都是方氏和龐德交流的中介。
1950年12月27日方誌彤帶上譯稿到龐德被關押的聖·伊莉莎白醫院看望龐德,龐德夫婦見到方誌彤大喜過望,兩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龐德在被關押幾年後終於找到能談得來且能給他解決問題的人。隨後他們頻繁地書信來往和會面,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們通信有214封,其中龐德給方誌彤108封,方給龐德106封。

史料記載

  • 方誌彤檔案(Achilles Fang papers)
  • 1947年入境美國記錄
  • 1948年入境美國緬因州的記錄
  • 1954年入籍美國申請表

人際關係

第一任妻子:Irene Pan,1938年去世。
第二任妻子:馬懿思(Ilse Martin),也作馬儀思、馬宜思、方馬丁,德國人,父親是位醫生,小時候跟著家人從德國到中國。1948年與方誌彤結婚,曾與方誌彤一起任《華裔學志》編輯。2008年2月去世。
兄弟:Hsien-mou Fang
兒子:George Wei Ming Fang(1936年4月9日出生,母為Irene Pan)、Bernard Wei-yi Fang(1949年9月18日出生,母為Ilse Martin)
女兒:Madeleine Wei-hsien Fang(1950年7月25日出生,母為Ilse Martin)
方誌彤
方誌彤及其女兒
師生朋友:錢鐘書、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海陶瑋、赫芙、柯立夫、傅吾康、劉年玲等

人物評價

徐文堪:百科全書式學人
高峰楓:方誌彤(Achilles Fang,1910-1995)是近代學問淹博、貫通中西的大學者……只可惜著述不多,而且為人傲岸、狂狷,身後又沒有門人弟子為其樹碑立傳。
錢兆明、歐榮:方氏因知識淵博、學貫中西……他同龐德一樣,英、法、德、拉丁、古希臘等西方語種無一不通,除了西語,他還懂日語和朝鮮語。
劉年玲:他不但對中國古典文學修養淵深,而且精通西方文史語言,如希臘文、拉丁文、德、法、義大利文等等……每每想到他,便瞧見那如獅子似的一頭披散的銀髪。他身材高壯,面色紅潤,有如酒飲之後。他是哈佛大學的一位怪傑,他孤寡冷傲,可是只要他認為孺子可教也,他可能是你的良師好友。那么他便會變得慈善忠誠。

後世紀念

方誌彤1995年因癌症去世,為了紀念他,哈佛大學特於1997年設立方誌彤紀念獎,每年獎勵一名東亞人文領域的研究生,用於在哈佛出版專著。但十年間無人獲獎,直至2008年,中國台灣史語所的陳雯怡女士以博士論文《Network,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得到評審委員會一致肯定而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