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晞,1938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橋樑道路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晞
- 籍貫::福建省
- 出生地::福州市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38年4月
- 職業::教育 教授
其他 土木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南京工學院
簡介,榮譽,
簡介
方晞,1938年4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先後任江蘇省交通科研院、省交通廳公路局課題組長、室主任、副所長、總工程師、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院長、名譽院長。多次被江蘇省交通廳黨組和省級機關工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廉政幹部,1991年榮獲"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8年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榮譽
先後負責或主要參加完成了“雙曲拱橋研究”、“灌注樁套用技術”等交通部重點推廣項目的研試任務以及泗陽大橋和諫壁船閘橋的設計任務,其中,“提高舊橋承載能力的加固技術措施的研究”獲交通部科技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灌注樁套用技術”獲交通部科技一等獎。至今為止共取得部、省級一、二、三等獎15個。 1982年,江蘇省交通廳將“老橋改造技術研究”交給方晞。方晞根據江蘇各地橋樑的結構特點,制定不同方案,在不中斷路面交通、不斷航的情況下進行試驗、改造。取得經驗後,進而發展到對整條線路橋樑進行技術改造,均獲成功。這一成果對全國老橋的技術改造具有普遍意義,被交通部列為"八五"推廣項目。僅方晞直接組織改造的老橋就有100多座,獲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該項成果1984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89年國家科技三等獎。 交通部和江蘇省決定把"軟土地區高等級公路的修建技術研究"作為重大技術攻關項目來攻克,江蘇為軟土地區,這一課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方晞率領課題組成員,摸索出一套密封路基技術,確保路面在規定的使用壽命內,沉降不超過使用要求。套用該研究成果的連雲港新墟一級公路的路面平整度經測試達到了國際標準。這一研究成果,已被列為國家攻關項目成果,1992年分別獲江蘇省和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鑒於這項研究發明對開發中國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994年獲聯合國"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狀和金牌。 1989年,方晞調任江蘇省交通廳公路局總工程師,負責對全省重大公路養護改造和新建工程進行技術審查把關,在審定工程時注意充分考慮各方麵條件,從技術上提出保證施工質量和工程進度的措施,在概算上達到降低造價的目的,為國家節省大量投資。如:204國道鹽通段改造,通過技術審查,提出改變設計的意見,使該改造工程完全達到國家二級路的技術標準,評為優良工程。常熟市外環路設計,將原線路中設計的3000米橋樑方案審查更改為1000米橋樑,節省工程投資近5000萬元。 方晞一直義務承擔東南大學博士生、碩士生的指導工作,許多道路專業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是方主持的研究課題,在方的指導下完成的。為此,東南大學聘其為兼職教授。1989年,方被推選為江蘇省道路專業委員會主任和省公路學會副理事長,每年定期組織全省道路專業學術交流會,出版學術論文集。 1993年方晞調回科研所任所長、院長,堅持把科技研究與交通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在工程建設市場中開拓創新,使科研成果更好地為交通建設服務。先後承擔完成一批重點工程項目中的科研、設計、試驗、檢測和施工任務,為江蘇省重點工程建設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