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23年生於中醫世家,12歲隨父行醫,19歲取得醫師資格。
1954年~1958年在北京市衛生局任科員。
1958年調入北京市中醫醫院任內科醫師、教研組組長,兼任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傷寒教研室組長。
1968年~1999年任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1993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1年~2008年,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8年起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副主委、北京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常委、北京市紅十字會理事等職務。
主要經歷
幼承家訓,熟讀經典
方和謙1923年出生於山東煙臺,父親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醫之一。方和謙自幼便接觸到大量中醫典籍。在私塾學了兩年《三字經》、《論語》、《春秋》、《左傳》、《古文觀之》等書,並進行了較好的書法訓練,隨後讀國小5年,國中三年接受新學教育,國中畢業後,考入中央日本語學院日語系學習日語四五年。在中醫家庭的薰陶下,從國中起,方和謙參加了父親在家開辦的三期中醫講習班,學習了《醫學三字經》、《內經》、《傷寒論》等醫學專著。在反覆誦讀學習中,方和謙從少年起就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同時,在父親的診所里隨父行醫,替父親作開診準備,為前來就診的病人換藥,抄方佐診,邊乾邊學。
16歲那年,一位60多歲的老人生“項癰”久潰不愈,仔細切脈問診後,方伯屏採用了《備急灸方》中“騎竹馬灸法”,即病人架空騎在一根包裹著棉被的竹槓上,兩邊有兩個人架住病人,用點燃的艾絨燻烤瘡口。這種少見的療法讓一旁隨診的少年方和謙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令他驚奇的是,灸10壯以後,患者瘡口竟結痂痊癒了。
中醫治病之神奇進一步堅定了方和謙繼承家學的行醫志向。除了將大量醫學經典背得爛熟於心外,父親所撰的《醫家秘奧》及3本醫學筆記也是他寶貴的學習資料。他每天隨父臨診6小時後,堅持讀書3小時。至今方和謙對《傷寒論》397篇113方,仍然倒背如流。
1942年,19歲的方和謙參加了北京市衛生局中醫考試。面試答辯時,主考官口試提問:“中藥為何能治病?”這道題聽來頗有難度,學生所作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難倒過不少人。方和謙略加思索,從容不迫地對答:“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而常也。”他將《內經》的相關經文脫口背出,對此簡潔而精闢的回答,老師給了滿分。考試後,方和謙獲得了執業資格,“方和謙診所”隨之掛牌,開始了獨立行醫的生涯。
芬芳誨人不倦
為啟發西醫學生對中醫的興趣,他格外注重講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把與中醫學有關的詩詞、歌賦引用到教學中,頻頻引來學生欽佩的目光。
1954年方和謙結束了個體行醫生涯,調入北京市衛生局中醫科工作,兩年後調入北京中醫醫院,兼任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傷寒教研組組長。在教育崗位上,方和謙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考據求源、引經據典,他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內容逐字逐句剖析,深入圖書館,凡有關《傷寒論》的百家註解,如柯韻伯、尤在涇等人的著書均借閱過。《傷寒論》397篇,每篇都有自己撰寫的講稿。講內科醫案學時,他翻閱了《王旭高醫案》、《薛立齋醫案》、《名醫醫案》等大量醫案,授課時將之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並結合臨床實際,深入淺出,縱橫貫通,令學生茅塞頓開。
從1968年到北京朝陽醫院任中醫科主任起,方和謙同時承擔了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工作。為啟發西醫學生對中醫的興趣,他格外注重講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學生評價他的課“文化底蘊豐富”,在課堂上他旁徵博引、涉獵廣泛,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詩詞、歌賦都引用到教學中,頻頻引來學生欽佩的目光。
在學術上方和謙對學生毫無保留、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對學生平易謙和、關懷備至。他培養的中專生、大學生、進修生和西學中醫生,遍布海內外,許多都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的棟樑和骨幹。1991年至2008年,方和謙先後擔任了第一、二、三、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7年11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准建設“方和謙名老中醫工作室”,為啟發後學,方和謙不顧85歲高齡,主動請纓,在“名醫大講堂”中給學生和青年醫師們系統講解《傷寒論》。方和謙說,中醫經典著作百學不厭,告誡學生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而且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
他的弟子告訴記者,在生活中,方和謙是一個極有生活情趣的人:京劇、象棋、麻將樣樣愛好,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是一位美食家,在飯店遇到可口的飯菜一定要學為己用。方和謙說藥食同源,做飯和處方有異曲同工之妙。好菜講究主料和輔料,放什麼、放多少、怎么搭配,才能使菜品色香味俱全。逢年過節,他是家裡的“掌勺大廚”,燒得一手好魯菜,“糟溜魚片”、“紅燒肘子”等拿手菜讓嘗過的弟子們豎起大拇指。
方和謙思想開明,對新鮮事物樂於接受。年輕時曾學習日語4年,如今閒暇時喜歡讀讀日語,弟子們戲稱老師的發音是“大阪味的”。80多歲的他還學英語,手機簡訊發得“很溜”。老人至今騎殘疾人機車上下班、載著老伴去菜場買菜,甚至還一度嚮往要擁有機動車駕駛證。
中西合作,取長補短
方和謙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他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上世紀60年代他主編的《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當時北京各醫院的中醫醫生人手1冊,產生廣泛影響。
方和謙堅持弘揚仲景學術、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他認為21世紀中醫學術的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只有在深刻領會仲景學術的基礎上,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所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和謙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他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用之得當,效如桴鼓;且經方有限,滿足不了疾病譜的發展需要,要靠時方來補充。他對古方學以致用並有所創新,如《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用酸棗仁湯,方和謙又從“竹皮大丸”方中取竹茹、白薇二味藥加入,對陰虛髒燥的失眠有良效。
他善用“和法”,強調正氣為本、扶正以驅邪的治療觀,提出“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精闢見解,並獨創“滋補湯”、“和肝湯”,在臨床中為很多危重患者解除了病痛。
方和謙倡導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中醫學術、西醫學術都需要古為今用、精益求精,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絕不是相互湊合。作為一名現代中醫,可以利用現代醫學診查手段,配合四診合參,有利於中醫診斷;但不能唯檢查論,丟棄辨證論治。中醫和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歸類、診斷等各有自己的觀點,不顧客觀實際、生搬硬套的“對號入座”是對中西醫學的褻瀆,不但治不好病,還會貽誤病情。
1956年夏季,一場突如其來的流行性乙腦肆虐北京,作為北京市衛生局中醫科的一員,方和謙投入到乙腦的搶救治療中。北京市衛生局採用1955年石家莊用“白虎湯”治乙腦的經驗,竟然效果甚微,最後請來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蒲輔周先生和岳中美先生指導會診。蒲老認為,1955年為燥火當令,陽明內熱,故用“白虎湯”有效;而1956年雨水多,濕氣重,套用芳香化濁、透表散邪治療。蒲輔周採用藿香正氣散組方,使該病療效達到90%以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乙腦病的診治,給方和謙上了終生受益的一課。他進一步體會到在學術上只有實事求是,不能脫離辨證論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對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治病的分證掌握上,要靈活運用,不可固執己見。為總結乙腦治療經驗,1957年,方和謙主編了《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手冊,書中收集了200多個病案,由北京市衛生局印製200冊,發至各醫療單位。當時,北京各醫院的中醫醫生人手一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之後他又主編了《燕山夜話》等書。
2003年3月非典暴發,方和謙認為中醫藥應有所發揮,4月份就向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及院黨委請命。上級顧及其80高齡,未批准其去非典一線的請求。即使留在醫院,在非典高峰期,方和謙仍堅持出門診、查病房。他擬好預防處方發放到醫院醫務人員手中,說“沒有什麼好怕的”,讓身邊的醫務人員深受教育和鼓舞。作為國家級老中醫專家,方和謙積極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方獻策,並認為非典不同階段有夾寒夾濕的區別,仍需辨證論治,為戰勝非典立下了一份汗馬功勞。
醫術精湛
方和謙處方用藥,藥少力專,一服藥通常幾塊錢;開湯藥十分注重口感,儘量不用太苦或太難聞的藥。病人稱讚“方老藥味少,味道不難喝,還解決問題”。
方和謙的醫術在中醫界有口皆碑。北京許多綜合醫院在危重病人治療無效時,常請方和謙會診,他獨到的醫術使許多疑難病患者起死回生、轉危為安。他擅長醫治各種疑難雜症,60餘載的行醫生涯中,救治過的患者不計其數。
幾年前,一位81歲的老人長期患糖尿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糖尿病足,來到朝陽醫院。老人左腳趾亞急性壞死,腳趾呈黑紫色已1月有餘,行動十分困難。西醫認為只有截肢。老人和家屬處在兩難之中。後經人介紹,老人找到了方和謙求診。方和謙仔細詢問後,確認此病皆因元氣不足、氣陰兩虛引起。遂投以自創的“滋補湯”以培補元氣、扶正祛邪。兩周后,患者用完方和謙的12服“滋補湯”後,四肢浮腫均有好轉。6周后,患者組織壞疽痊癒。再來院就診時,但見老人面色紅潤,活動自如,已可以緩慢行走。
方和謙的醫術不僅在國內具有很高的聲望,國外一些華人朋友也常常慕名而來。
2004年,他接診了一位美籍華人姜先生。姜先生持續腹瀉、腹痛、便血,在美國被診斷為“克隆氏病”。姜先生在美國就診西醫,治療近兩年均不見起色。美國醫生表示無藥可治,建議姜先生手術治療。姜先生回國後在多家醫院求助於中醫,服用各類方劑1年多,但仍未痊癒。方和謙見其形體消瘦,問診得知患者腹痛、腹脹、大便溏瀉多年。病人的鋇餐造影檢查結果為:迴腸節段性狹窄,假性憩室形成。方和謙確診其證候為脾氣虧虛,濕停氣阻。隨後,對症用藥,採用參苓白朮散組方健脾化濕,香連丸理氣止痛,1周后姜先生再次來就診時,病情明顯好轉。兩年間,姜先生堅持打“飛的”往返於兩國,每次回國前都隨行帶六七十服方和謙開的中藥,最終疾病痊癒,令美國醫生稱奇不已。
方和謙常教導身邊弟子,“患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醫乃仁術也”。患者不論職位高低、貧富親疏,都要一視同仁、高度負責。方和謙84歲時,仍每周出5~6天門診,每次要接待30個病人左右,其精神令年輕人欽佩。
他處方用藥,藥少力專,絕無大處方,很少用犀角、羚羊角、麝香等貴重藥,力求簡、便、廉解決問題,一服藥通常才幾塊錢,最多十幾塊錢;方和謙用藥特別注意顧護脾胃,每每加生稻芽、焦神曲等“保胃氣,存津液”;開湯藥時十分注重口感,太苦或太難聞的藥儘量不用。病人稱讚“方老的藥藥味少,味道不難喝,還解決問題”,“坐在這兒病就好了一半”。
專長
臨床擅治多種疑難雜症。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疑難雜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通過辨證施治,靈活機動用藥來醫治急慢性氣管炎,哮喘,肺心病患者;套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醫治急慢性肝病,肝硬化,膽石症,使多數患者得以治癒;對中醫醫治老年病,如心腦血管疾患,中風病半身不遂的中醫調治也取得較好的療效。此外,除內科外,還涉及了外、婦、兒、五官各家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