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蛙池

斷蛙池

《福建通志》稱:“斷蛙池,在府學東南,朱子解經處,以蛙鳴喧聒,作字投之,今夏月無蛙聲。”

《漳州府志》和《龍溪縣誌》的記載大同小異:“斷蛀池原名麗藻池,在府學東南,相傳為朱子在此解注,以蛙聲鳴鬧,作字投之,至今夏月無蛙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斷蛙池
  • 地理位置:福建漳州古城
斷蛙池
斷蛙池原來叫麗藻池,每到春夏之交,梅雨淋漓,整個池塘都充滿了水。一到夜晚,蛙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61歲的朱熹到漳州當市長(知漳州府事)。公務之外,他喜歡讀書注經,住在府學旁邊的民房,要的就清靜。不想,這裡的蛙聲,徹夜鳴叫,擾得他心神不寧。朱文公憤而作《聞蛙詩》一首,詩云:“兩樞盛怒斗春池,群吠同聲徹曉帷。等是一場狼藉事,更無人與問官私。”可是青蛙不懂詩,不理解大理學家的煩惱,該叫還叫,叫個不停,有辱斯文。
萬般無奈,朱熹仿唐代大文豪韓愈《祭鱷魚文》故事,作了一篇《祭蛙文》,預備很多死胡螓(蒼蠅)作祭品,叫差役到池邊祭蛙,想讓它們閉嘴。不想,第二天,蛙聲不但沒有斷絕,反而叫得更厲害。朱熹朱文公十分生氣,用紙剪了許多紙枷,親自投到池塘里,並用很嚴厲的口吻對池塘里的青蛙說:“速速離去,否則,讓你們扛枷受刑!”翌日清晨,很多青蛙的頸上都扛上了紙枷,浮在水面。朱文公看了,於心不忍,說,“去吧去吧,我寬赦你們了。”從此,蛙聲斷絕,朱老夫子從此可以靜心地讀書注經了。
聽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確有一首《聞蛙詩》。
——————————————————————————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第二日晚上朱文公交代差役給池中青蛙帶話:“夫子在此解經,代聖人立言,爾等明日要全部搬出池塘,不得在此鼓譟喧鬧,否則嚴辦爾等!”差役以為朱文公估計是看經書久了,頭腦發昏說了胡話,並沒有照辦。第三日晚,蛙聲依舊喧吵,朱文公便剪白枷令差役投入池中。過了不久,蛙聲竟真的消失了。隔日朱文公經過池塘見青蛙仰面朝天浮在水上,前腳帶枷雙目直蹬作冤死狀。細思便覺內中必有冤情,便詢問差役其中經過。得知差役未向青蛙作事先說明之後,立刻畫了一張符條念念有詞地投入池中。過不了一會兒,池中青蛙身上的紙枷紛紛解開,一隻只翻過身子又重新活了過來。從此以後,麗藻池夜裡再無蛙聲喧鬧了。從此,麗藻池便被當地人稱為“斷蛙池”,並留下一條民諺“小人犯上,不出三日”。
斷蛙池舊址在福建省漳州古城文廟附近。“斷蛙池”的“斷”字在閩南語發音時比較拗口,當地人也發音成“DianWaDi”。
斷蛙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