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鎮縣

新鎮縣

新鎮縣位於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西北部,是文安縣的一個鎮,北鄰霸縣,西為雄縣,南面、東面與文安縣毗連,全境轄30餘村鎮,共劃為兩個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鎮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文安縣西北部
  • 劃為:兩個區
新鎮縣
今天文安縣西北部,現為文安縣的一個鎮。北鄰霸縣,西為雄縣,南面、東面與文安縣毗連。趙王河、大清河在其境內匯流。全境轄30餘村鎮,共劃為兩個區。
宋置平戎軍,改為保定軍,尋廢軍為保定縣,旋復故。金復為縣。明清時屬順天府霸州。雍正年間霸州降為散州,保定縣歸順天府南路廳。民國改曰新鎮,屬河北津海道。1949年新鎮縣與文安縣合併為文新縣,1950年更名為文安縣。
文安縣新鎮鎮,原名小保定。位於大清河南岸,北至北京,東至天津,西至保定均在百公里左右。由於地處京津保戰略三角中心,又是水陸交通要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其地域歸屬反覆更替,建置名稱頻繁變換,設過“鎮”,建過“軍”,置過“縣”,稱過“市”,而且大多時間短暫,有的甚至如同過眼煙雲,曇花一現,所以歷代保存的史籍資料極少。為了弄清該鎮的歷史淵源,我們除查閱了文安縣現有的散碎史料以外,還多次到天津、北京、保定等地,查閱史籍,求教學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初步搞清了該鎮千年演變的大體輪廓,勉強成篇,供讀者和史志工作者參閱指正。
源遠流長的千年古縣
據歷史資料記載,今天的新鎮,在戰國時期已成村落。由於地處燕南趙北,戰國時期燕國所修的古長城,沿古易水東南行,過新鎮境而進入文安、大城界,從而成為燕南門戶。
秦統一中國後,新鎮地屬上谷郡。西漢初期屬渤海郡。東漢光武十四年(38年)改隸廣陽郡。晉屬章武國。
南北朝時期,新鎮為北齊鄚州東境地。隋初改屬瀛州,後屬涿州,為涿州南境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歸義縣(縣治在今雄縣),新鎮又成為歸義縣東境地。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獻契丹,該地於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沒於遼,屬析津。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水陸兩路大軍征遼,收復了瀛州(今河間)、莫州(今任丘市鄚州鎮)、易州(今雄縣)等地,並在瓦橋關置雄州,在益津關置霸州,新鎮成為霸州一鎮。
北宗初期,宋太宗趙光義因雄州歸義縣的“義”字犯了他的名諱,將歸義縣改名歸信縣,新鎮又成為歸信東境地。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宋室以新鎮地處三關要衝,在此置平戎軍(大致相當於縣,但主官為軍使),設重兵鎮守。至道三年(997年),平戎軍屬河北路。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契丹曾派韓杞向宋朝索要五代時期周世宗收取的關南地,宋不許,將平戎軍改名保定軍,隸莫州,取守土不讓之寓意。並於景佑元年(1034年),將其管轄範圍擴大,析文安、大城250戶隸屬該軍。宣和年間(具體年份待查)保定軍改名保定縣,隸莫州,縣知事仍兼軍使。宣和七年(1125年)保定縣沒於金,又改稱保定軍,屬雄州。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取消保定縣,將其地併入益津縣。至元四年(1267年)又恢復保定縣建置,屬大都路大興府霸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保定縣併入霸州,稱保定社。洪武十四年又恢復保定縣建置,仍屬北平府(永樂後改稱順天府)霸州。
清朝初期,保定縣仍屬順天府霸州。雍正六年(1728年)改直隸順天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保定縣屬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三年(1914年),因保定縣與直隸首府保定府重名,保定縣改為新鎮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鎮縣建置變化頻繁,時分時並,時有時無。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曾派漢奸李作賓任新鎮縣偽縣長,後被抗日武裝擒獲槍斃。
193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八),侵華日軍占領新鎮,2月27日抗日武裝光復新鎮,同年5月組建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12月,侵華日軍攻占新鎮,新鎮縣城淪為敵占區6年多。
1940年7月,文安、新鎮兩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組建文新縣。
1941年7月,文新縣改名四聯縣。
1944年3月,四聯縣復名文新縣。
1945年5月17日,新鎮從日偽統治下獲得解放,並單獨建縣。
1947年1月,文安、新鎮兩縣又合為文新縣、設9區1市,新鎮為市。
1948年2月上旬,新鎮市劃屬勝霸縣為區。
1948年4月,新鎮與雄縣、文安、霸縣的部分村莊組建新雄縣。
1949年3月,新雄縣撤銷,所轄大清河以南村莊劃歸文新縣,後改為文安縣,轄12區1市,新鎮為市。後改為區,編為鄉,稱為公社,從1984年改稱新鎮鎮至今。
從戰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鎮由鎮設軍,由軍改縣,由縣改鎮,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歷經周折磨難、迎來了百業繁榮的太平盛世。
兵家必爭的三關要衝

新鎮地處大清河(古易水)右岸,戰國時期燕與趙,東漢後期袁紹與公孫瓚,宋遼時期宋與遼,都曾以河為界,交戰雙方虎視眈眈、爭戰不斷。
北宋仁宗年間,為防禦遼兵南侵,曾採取疏河興塘的辦法,把這一帶的窪淀河泊連在一起,形成一條“綿亘七州軍,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的“水長城”。北宋淳化四年(995年),六寨使何承矩又發河北數州軍18000多人於雄、莫、霸三州,平戎、破虜、順安三軍所轄區域,興堰600里,置斗門灌溉,引淀水種稻屯田,用以“實軍廩,拒敵騎”,對防禦遼兵南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水無定勢,時深時淺,霸州至新鎮一線,成為重大攻防缺口。
為加強防禦,北宋在三關(即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要塞的保定軍建造並加固了城池。城池傳為團練使楊延朗所建,城周六里奇六十九步,高三丈,寬一丈,周圍開挖護城河,引玉帶河(即大清河)水繞流其中。並開闢了桃花寨演兵場、二里城糧屯、點將台和地下棧道(俗名六郎洞)等很多軍事設施。至到如今,當地還流傳著許多有關楊家將在此地秣馬勵兵、英勇抗敵的故事。傳為楊六郎拴過馬的六郎槐,更是婦孺皆知。
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上滅元,燕王朱棣南下奪位,都曾以此地為行軍通道。明萬曆二十九年(1550年),知縣呂煥慮舊城殘破難守,又依附舊城重建新城。明崇禎七年(1634年),知縣韓文焞又在土城之上加了磚碟,以防李自成的義軍和滿洲兵侵入該城。
明朝末期,滿清入主中原之前,滿洲兵的小股部隊多次竄入關內,騷擾京畿。曾幾次攻占固安,南下霸州,逼近保定縣。崇禎十一年(1638年)滿洲兵圍攻保定縣城,教諭許嗣復率諸生晝夜防範,後來援軍趕到,縣城幸免於難。崇禎十三年(1640年),滿洲兵南下攻進保定縣城,知縣楊佩死難。
清朝定鼎中原之後,在大規模的土地圈占活動中,八旗官兵看中了這片土質肥沃、交通方便的風水寶地。在保定縣境內圈占土地達三萬餘畝,占當時保定全縣耕地面積的60%多。由於該縣轄區過小(清康熙年間、保定縣轄區不足100平方公里,轄區內僅有3里、2坊、1屯、34村莊),曾有部分朝臣建議取消其縣級建制,但又因為其戰略位置重要,都在“廷議”中被否決。康熙皇帝還親臨該縣巡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中華民國初期,軍閥混戰,京津保三角地區戰事不斷,新鎮一帶更是首當其衝。民國九年(1920年),直皖交惡,直軍曾以其縣境為第二道防線。民國十一年(1922年),直奉戰起,直軍第三師在新鎮城內駐防3天,後開往霸州,與奉軍會戰於台山、煎茶鋪一帶。民國十四年(1925年),馮李戰興,李景林部團長韓某率兵進城,向當地索要開拔費兩萬大洋。幸夜間奉命他調,得免於難。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奉戰起,七月第八方面軍一個營在新鎮縣駐防兩個月,一切開支由地方供給,共耗費銀洋兩萬多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裡是敵我雙方必爭之地。
1938年2月5日,駐霸縣日軍幾百人,乘幾十部汽車攻打新鎮,我抗日武裝奮起反擊,雙方激戰1日,未分勝敗。傍晚,日軍退回霸縣,途中被我軍伏擊,死傷慘重。2月7日,日軍再次發動進攻,占據了新鎮縣城。2月27日,我冀中抗日武裝又奪回了該城,並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2月,日軍再度攻占新鎮縣城並占據達6年半之久。
解放戰爭時期,蔣軍占據了大清河北,我冀中軍區獨立七旅,第十軍分區75團、76團等部隊活動在大清河南,雙方展開了頻繁的“拉鋸戰”。我軍多次深入到大清河北的武將台、咎崗一帶打擊敵人,蔣軍也曾兩度占據新鎮,並利用土城和堤濠構築工事,在新鎮城裡和鄉村進行反共宣傳。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北上、東進、南下,新鎮也是水陸通道之一。新鎮設立了兵站、糧站,為解放軍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
在戰火硝煙的淬礪中,保定(新鎮)縣曾出現不少著名武將和許多忠肝義膽、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金朝張進,因守信安有功,封為北平公。張進之子張榮實為元朝名將。至元十一年(1274年),以戰功被元世宗封為昭毅大將軍。榮實之子張玉,襲父職為懷遠大將軍,後又以戰功加封輔國上將軍、都元帥。祖孫三人兩朝為將,戰功顯赫、威名遠震。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倭寇侵犯朝鮮,朝鮮國王求援於明朝,大將軍李如松招兵前往救援。保定縣武士劉渠(字玉川)仗劍報效軍前,因斬倭酋有功,授錦衣衛中所。後在軍中累建戰功,官封至太子少保、掛援遼前將軍印兼備倭總兵官。每遇戰事,劉渠必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大刀劉將軍”的美譽在軍中廣為流傳。後在沙嶺鏖戰中以身殉國。明王朝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朝廷賜祭五壇,靈柩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石婆婆營,並封妻蔭子,以示褒揚。
崇禎二年(1629年),河南商丘縣舉人常維翰任保定知縣。當年十二月,滿洲兵破固安縣後進逼霸州、保定。有人勸常逃避,他大義凜然地說:“守土之官,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寧死於敵,勿死於法”,他率領軍民誓死守城,直到敵軍撤退,民得安枕。事後受到朝廷褒獎,晉升為東平州知州。
在抗日戰爭中,更是湧現了一大批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英雄烈士。1939年春,曾一度被八路軍收編的柴恩波率部投敵,他為了向日軍邀功取寵,把派到該部的十幾名共產黨員秘密逮捕,交給日軍。在新鎮火神廟前,獨立二支隊參謀長、共產黨員李劍博用身藏的小手槍擊斃了日軍中隊長米海,譜寫了一曲臨終殺敵的壯歌,最後和十幾名戰友一起高呼口號、壯烈殉國。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新鎮縣委、縣政府,為李劍博、田文彬、佟汝勛、張玉書、邢奎、鄭國梁、吳炳輝等遇難烈士和在抗戰中犧牲的王汝青、閆樹德、李金熙、楊廣發等烈士建立了紀念碑。他們的英名將載入史冊、流芳千古。
水深火熱的九河下梢

保定(新鎮)縣地處“九河”下梢,貫穿全縣北境的大清河北支,上接白溝河、拒馬河、盧溝河、琉璃河、桑乾河、易水、淶水等河流諸水。南支的趙王河,上接瀦龍河及夾、府、漕、瀑等河注入白洋淀之水。南北兩支在北舍興村北鷹嘴壩處匯流東下,千百年間河水常流不斷。平常波平浪靜,千舟競發,上通省會保定,下達商埠天津,對當地工商貿易的繁榮是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但由於上游百川爭流,到此咽喉一線,每遇山洪暴發,河內水大流急,堤岸險象環生,經常決口,水淹全境。再加上永定河堤南決、滹沱河堤北潰,給彈丸小縣形成北、西、南洪水三面夾擊之勢,洪澇災害不斷,民不聊生,人口銳減。從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到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全縣人口從7390人減少到874人,150年間,人口不但未增加,反而減少了6500多人。在這一階段的史料中,“大水決堤,疫痢並作,死者無算”和“蝗飛蔽天,飢殍遍地”的記載比比皆是。當年的貧困凋零景象,從時任保定知縣的成其范和康熙皇帝的一段對話中可見一斑:
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初十日,康熙帝到保定縣巡視。他在視察了河堤及民間疾苦情況以後對成其范說:“保定甚是窮苦。”成其范答:“皇上言及此,誠黎民之福。保定窮苦,難以言盡。人民不過九百丁,地畝不過五百頃,且當九河之下流,城市俱為水浸,何況田間。”皇上問:“水浸城市,人民寄於何處?”成其范答:“逃者半,死者半,其孑遺大抵避居高嶺上。”……康熙帝自辰時到保定縣巡視直到過午,伴駕的禮部官員郎廷秀考慮到保定縣官貧署冷,在一家民辦飯館中給皇上和隨員們安排了一頓午飯,其貧困凋敝狀況可想而知。當地的儒生柴游洙,曾有一首七律悲嘆保定縣黎民之苦:“薄田自謂足彝猶,穡事翻憐虛四秋。漭沆波濤連日涌,倉黃兒女帶村流。人依樹杪高懸榻,漁傍城闉穩繫舟。蕭瑟商飄催暮景,草茅空抱杞天憂。”
清朝康、雍、乾三代,曾對永定、大清、滹沱等河的治理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欽命巡撫于成龍治理渾河,疏築兼施,築南北堤百八十里,浚河百四十五里。渾河水改從東北向入海,不再南下,並賜名為“永定河”。同年,欽命河臣王新命接築苟各莊至保定縣千里堤,築何家道口至苑口至蘇橋官堤,並將堤名改為“欽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命巡撫李光第治理滹沱河,從獻縣至王家口兩岸各築堤五百里,使滹沱河水東流經子牙河入海,不再北泛。雍乾時期,為緩解大清、趙王兩河匯流後行洪道狹窄的矛盾,又開挖了鷹嘴壩引河及鹿疃引河。上述工程對減少保定、文安縣一帶的洪水災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工程標準較低,海河水繫上寬下窄,行洪不暢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大清河汛期決口時有發生。嘉慶五年(1800年),大清河決口,把保定縣於家村的房屋全部沖走,村基陷為池沼,形成一個方圓二三百畝的大坑。道光二年(1822年),西莊頭村東堤決,崩毀百餘丈,漂沒田禾無算。光緒三十年(1904年),盧阜莊堤決,村毀於水,人畜淹斃甚多。清末民初,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堤防疏於治理,加之軍閥混戰,外寇入侵,廣大人民民眾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前程似錦的通衢重鎮
解放後,新鎮人民獲得了新生。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廣大幹部民眾疏通河道,加固堤防,興修排灌工程,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時充分運用東西有河,船可通津保;南北有路,車可通京粵的地理優勢,使國營、合作社營和個體工商業得到了空前發展。50年代初期,文安縣的百貨、煤炭、糧食、物資等國營商業和縣供銷合作社都在新鎮建有轉運站、批發站或倉庫。新鎮航運站及其航運碼頭是河北省與京津兩市乃至全國的商品集散地。新鎮搬運工會是文安縣規模最大的基層工會。新鎮的工商企業,當時居文安縣各鎮之冠,全縣共有私營工商戶1011家,其中新鎮就占273家,占全縣總數的27.5%,其中飯店45家,雜貨鋪59家,廣貨店21家,國藥店10家,鐵木器、鮮貨、糖果攤139家。古老的“小保定”煥發了青春,清河碼頭千帆雲集,南北公路車水馬龍,千里堤畔和南北大街,店鋪鱗次櫛比。日用百貨、文化用品、乾鮮果品、絲綢棉布、川貴藥材等等應有盡有。
為了根治海河流域水患,1963年11月17日,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經過全省治河大軍十幾年的聯合作戰,海河水繫上游修建了水庫,中游開寬加深了河道,加固了堤防,下游擴寬尾閭,加大入海口,徹底改變了上寬下窄、行洪不暢的局面。大清河北支,在新蓋房建設了新蓋房樞紐工程,開闢了包括洪城窪、溢流窪在內的新蓋房分洪道。大清河南支建設了白洋淀棗林莊樞紐工程,開挖了百草窪新河及趙王新渠。
為解決新鎮至蘇橋20多華里河道行洪斷面狹窄、流水不暢的問題,1969-1970年治理大清河北支時,進行了溢流窪局部開卡,將蘆阜莊村西到蘇橋鎮西門的一段老千里堤作廢,南展另築一條開卡新堤。使新鎮至蘇橋一線的行洪安全有了根本保證。大清河北的溢流窪,基本上可以實現“確保夏收,相機保秋,小水排澇,大水行洪”,生產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時完善了新鎮南北窪的防洪排澇配套工程。牛角窪開挖了舍興乾渠、南排乾渠和13條口寬15米以上的南北支渠。在趙王新渠北岸,建立了排灌兩用的王莊揚水站和與站渠配套的閘涵。並按著千米一支渠,五百米一斗渠,中間加導滲溝的規格,實現了方田渠網化、路網化、林網化。窪內渠路縱橫、機井密布,已成為旱澇保收區,為建設穩收高產農田、發展高效農業、帶動相關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渠北岸的果木林,春天萬紫千紅,秋季碩果纍纍,成為新渠兩岸萬畝果園的重要部分。當年決口沖成的鹿疃大坑,已成為菡萏飄香、錦鱗游泳的魚藕塘,成了京開公路畔的一大景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大潮給前進中的新鎮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業生產連年增產增收,鄉鎮企業蓬勃發展。1993年,京九鐵路貫穿其全境,並在新鎮建立了火車站,更給經濟騰飛安上了金翅膀。近幾年來新鎮鎮的國民總收入、工業總產值總收入、工商稅收總額均在全縣各鄉鎮中名列前茅。新鎮鋼廠、蘆阜莊鋼材市場、北村鯤鵬家俱有限公司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型企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經濟支柱。與此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勤勞智慧的新鎮人正以矯健的步伐開拓前進,走向和諧文明,走向繁榮富庶。展望未來,前程似錦。
明清時期的保定縣及周邊地圖明清時期的保定縣及周邊地圖
民國時的新鎮縣民國時的新鎮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