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譯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釋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夏洛蒂·勃朗特
譯者:周令本
序言
《簡·愛》的第一版不必要寫序,因此我沒有寫;這第二版卻需要說幾句致謝的話以及幾點說明。
我應當向三個方面表示我的謝意:
感謝讀者大眾以寬容的耳朵傾聽了一個樸實平凡的故事。
感謝新聞界以真誠的讚許為一個無名的進取者敞開了公平競爭的園地。
感謝我的出版商以他們的機智、他們的魄力、他們的實事求是的辨別力,他們慷慨的坦率為一個不知名的、無人推薦的作者提供了幫助。
對我來說,新聞界和讀者大眾只是模糊的人物,我只能籠統地向他們表示我的謝意;但是我的出版商們卻是明確的,還有那些寬宏大量的評論家們也是明確的,他們鼓勵我,只有心胸寬大、頭腦高尚的人才知道那樣鼓勵一個艱苦奮鬥的陌生人。對於他們,即我的出版商和傑出的評論家們,我誠摯地說:先生們,我從內心裡感謝你們!
這樣對幫助過我、贊成過我的人致謝以後,我要轉向另一類人。就我所知,這類人為數不多,卻不容忽視。我是指那些膽小畏怯、吹毛求疵的人。他們懷疑像《簡·愛》這類書的傾向。在他們眼中,凡是不尋常的東西都是錯誤的;在他們聽來,每一個對偏執——罪惡之母——的抗議都被覺察為對虔誠——上帝在人間的攝政王——的侮辱。我要向這些懷疑者指出一些明顯的區別,我要提醒他們一些簡單的道理。
習俗並不等於道德。自以為是並不等於宗教。攻擊前者並不等於襲擊後者。揭去法利賽人(古代猶太教中一個教派的成員,《聖經》中稱他們為言行不一致的偽善者)臉上的假面具也不等於向荊冠(據《聖經·歸約》《馬太福音》記載,耶穌釘上十字架前,曾被人用荊棘編成的冠冕戴在頭上,以示戲弄)舉起了不虔敬的手。
這些事情與行為都是完全相反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正有如善與惡之間的差異一樣。人們過於容易將它們混淆在一起,而它們是不應該被混淆的。表面現象不應被誤認為是真理;僅只意在推崇少數人,使少數人高興的世人說教絕不能取代基督救世的教義。它們之間——我再說一遍——是有差別的,在它們之間清楚明白地畫出一條分界線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
世人也許不喜歡看到這些概念被分開,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混淆它們,發現把外表當作真正的價值——讓刷白的牆壁證實神殿的清潔是很方便的。世人也許會憎恨那個敢於探索和暴露、敢於颳去鍍金而顯現它下面的劣質金屬、敢於深入墓穴揭示陳屍處屍骸的人,但是憎恨歸憎恨,世人還是受益於他。
亞哈不喜歡米該雅,因為在給他指出的預言中,米該雅不說吉話,單講凶言;他或許更喜歡基拿拿的愛奉承的兒子。然而,如果亞哈能停止聽信諂媚言語而轉聽忠告,他也許能逃脫流血的慘死。(據《聖經·舊約》《列王紀上》記載,以色列王亞哈要去攻打基列的拉末,召集了四百多先知來問凶吉。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迎合亞哈的旨意,預言必勝,而另一先知音拉的兒子米該雅卻告訴亞哈,耶和華派西底家來引誘亞哈上基列的拉末去陣亡。亞哈將米該雅下到獄中,率兵出征,結果在拉末城下中箭流血而亡。)
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有一個人[指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1811~1863),代表作有《名利場》等],他的話說出來不是為了取悅那些嬌嫩的耳朵;在我看來,他來到社會的大人物面前,就正像音拉的兒子來到猶大和以色列的諸王面前一樣,他說出的真理也同樣深刻,像預言般強有力而且富有生機——他的神態也像音拉的兒子那樣無畏和大膽。寫《名利場》的這位諷刺家受到了高位者的讚揚么?我說不上來。但是我想,如果那些被他投擲過諷刺的燃燒劑、被他照射過譴責的閃電的人們中,有幾人能及時地接受他的警告的話,他們或他們的子孫也許還能逃脫基列的拉末城下的厄運。
我為什麼要提到這個人呢?讀者啊,我提到了他,是因為我認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位比他同時代人迄今所能認識到的更為深刻、更為無與倫比的智者,因為我把他看作當代的第一位社會改革家——看作是能撥亂反正的工作團的當然領袖;因為我認為評論他的人還沒有能找到適合他的比喻,沒有能找到正確地表示他才華的語言。他們說他像菲爾丁(18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湯姆·瓊斯》等,尖刻諷刺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他們談到他的機智、幽默和詼諧能力。說他像菲爾丁就正像一隻雄鷹之如禿鷲一樣。菲爾丁會撲向腐屍,但是薩克雷卻絕不如此。他的機智是卓越的,他的幽默是吸引人的,但是這兩者與他嚴肅的天才之間的關係,就正如嬉戲的夏日雲團邊緣上的片片閃電,與暗藏在雲團中心可以致人於死地的電火花之間的關係一樣。最後,我提到了薩克雷先生,是因為我已把這《簡·愛》的第二版奉獻給他——如果他願意接受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奉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