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

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

《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是201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蕭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頁數:208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蕭紅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1068258
內容簡介,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代表作,講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品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名人推薦

“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契合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準確把握當下語文教學的脈搏,譯文精到,導讀精準,設計精美,是中小學生套用課堂教學、運用課外知識的最佳讀本。
——孫紹振
《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講述那是一個既僻遠又熬閘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座落者一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獸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牆,有的詭應該種樹,但沒有一個人記要填平的,儘管填坑並不準,可卻沒一個願意。又到了小城舉行盞舉的日手,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台手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我的祖父巳午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裡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裡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者我;我走得動了,祖父就拉看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我們百幾家鄰居,西邊的一問破草房租給一家餵豬的:還百一問草房租給一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一邊曬粉、一邊唱歌,過者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裡還住著個拉磨的:粉竊旁的小編房裡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時問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火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深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兒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后終於允去了。《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呼蘭河傳》是一本少兒文學。

圖書目錄

序/茅盾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聲

序言

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在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法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此書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首先,《呼蘭河傳》在結構上與其它小說完全不同。若以一般小說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備貫穿全書的線索,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人物。有人說它是自傳,因為它描寫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講家史,也不說家庭,就連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談,這是不符合‘傳記’的寫法和要求的”。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樸清新,具有一種別樣的美。小說的後三章又可做為三個短篇,各自獨立,但作者又因為一個統一的主題將它們聯結為一體。仿佛在讀者面前敘述一些遙遠而又真實的故事,牽動著讀者的心弦,為它和起美麗抑或憂鬱的調子。
呼蘭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裡邊的呼吸,一遇著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裡邊竟熱氣騰騰的了。”
這是怎樣的一幅東北農村小鎮的晨景,何其生機盎然,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得得”的馬蹄聲,清脆的甩鞭聲,打破了靜寂的清晨:而那跳躍的燈籠,升騰的熱氣,更使畫面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至於那賣饅頭的老者,腳踏著圓滾滾的雞蛋大凍掌子的鞋子,背著箱子顫顫驚驚地往前走,眼睛掛著霜,鬍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於那東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一下起雨來,則白亮亮的,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
呼蘭河的火燒雲也特別的奪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真是色彩繽紛,絢爛至極。
從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來之筆仿佛將你帶入呼蘭河的小鎮。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歷歷在目。還有那黃昏之後尚未入睡的孩子的嚷叫“烏鴉烏鴉你打場,給你二斗糧”;那粉房裡鮮明荒涼的歌聲“人家的丈夫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也聲聲傳入你的耳鼓。使你不覺沉醉其中,置身於小鎮的清晨與黃昏,感受著濃郁的小鎮氣息。
這也得力於它那不似小說的小說結構。假如我們將它刻意構思,套入固有的模式: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打起伏筆、制起波瀾,則必失這自然純樸之美,難以使人產生“天然去雕飾”的美感。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淒婉,儘管憂鬱,卻仍然美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其次,《呼蘭河傳》在語言運用上也別具一格。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聰穎的雙眸閃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後園裡: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花就開一個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天空幽幽的藍,又高又遠……真如在一方碧綠的草地上,我們微閉雙眼,聆聽著身旁一彎清澈的小溪,輕輕地流過。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後園多么的動人和可愛!而語言又是如此的平緩,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敘說她所迷戀的地方。
還有那賣饅頭的人跌倒後掙扎著爬起來,連饅頭帶冰雪揀到箱子裡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後,就對那吃饅頭的人說:“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吃了我的饅頭了。”聽著的行人都笑了,讀者也禁不住啞然失笑,為書中人物的幽默,為作者的幽默。
《呼蘭河傳》的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悽苦。
養豬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頂的草上長著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裡的人就提著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驕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則沒有不羨慕的,都恨自己為什麼不住那草房裡。於是感慨唏噓,相嘆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選幾個大的拋下來,藉以炫耀,哪知道忘記了房頂已經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把腳往外一拔,腳上的鞋子不見了,鞋子就從房頂落到滾水裡,滾著翻著……
讀者絕不會因為這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淒涼的,含著眼淚的,既同情他們的不幸,又原諒他們的麻木。這也是作者的諷刺所產生的憂鬱的美感。
女作家蕭紅不僅以獨特的結構布局《呼蘭河傳》的篇章,以從容平實的筆觸敘述呼蘭河畔人們的鄉土生活,風情習俗,同時又為我們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童話般的情調:“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裡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蟻是綠的。蜂子則嗡嗡的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裡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據說這花園,從前是一個果園。祖母喜歡吃果子就種了果園。祖母又喜歡養羊,羊就把果樹給啃了。果樹於是都死了。到我有記憶的時候,園子裡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為因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裡邊就有一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這是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著了濃重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