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中國詩壇出現了大批的優秀青年詩人。他們對當代詩歌傳統規範進行挑戰,先後大量發表了當時無法讓“正規”詩壇接受的充滿新風格的詩。
基本介紹
“新詩潮”詩歌運動,概況,產生的背景和發展,代表詩人,民國詩刊《新詩潮》,刊物簡介,刊物方向,社會評價,主要詩人,網路期刊《新詩潮》,本刊介紹,欄目介紹,編輯團隊,主編介紹,
“新詩潮”詩歌運動
概況
他們通過創作詩歌來反思人的本質問題,以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他們由地下秘密寫作、交流轉入公開寫作和集會活動,形成了一個新詩潮詩歌運動。
產生的背景和發展
以朦朧詩為主的新詩潮詩歌運動在70年代末“思想解凍”後逐漸進入高潮時期,其標誌便是1979年3月號《詩刊》上北島短詩《回答》的發表,隨著《回答》一詩的發表,“朦朧詩”開始由地下狀態進入公開狀態,新詩潮詩人不僅很快就占領了各種文學報刊的主要版面,他們還創辦了自己的民間詩歌刊物《今天》雜誌,推出了一批優秀詩人的作品,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嚴力等,並且引發了詩歌界乃至整個文學界的一次歷時數年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
這類詩歌在創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徵的藝術表達方式,使得詩歌的文學意義充滿多樣性和不明確性,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朦朧詩。朦朧詩人們在反思和對自我價值的探尋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位置,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就是為後人提供歷史的見證,因此,“提供歷史的見證”也就成了“朦朧詩”的最終主題。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朧詩選》收集了這些詩人的作品,這也是朦朧詩派一詞的來源之一,又因為相當一部分朦朧詩人都在《今天》上發表過作品,朦朧派也往往被稱為今天派。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朦朧派被陸續出現的新詩潮流派取代,從1984年開始,中國新詩潮詩歌運動進入“後朦朧派”發展階段。
代表詩人
民國詩刊《新詩潮》
刊物簡介
《新詩潮》是四十年代初期問世於桂林、柳州、南寧等地的一份新詩專刊,主要編者為麥紫、羅迦等。1944年,因受戰事影響該刊停出。1947年間,麥紫、羅迦等先後返抵上海,1948年1月又以“叢刊”形式在上海出版《新詩潮》。復刊後的《新詩潮》大體每三個月出版一輯;其基本作者以抗戰期間初事寫作的青年詩人為主,也有二三十年代已登文壇的作家,但不多;其內容以發表新詩作品為主,也兼登一定篇幅的詩評、詩論,還有少量的外國詩歌翻譯。1948年底,《新詩潮》出版第四輯後停刊。
刊物方向
《新詩潮》在上海復刊伊始就明確表示“倡導社會詩”,編者特意聲明:“不管詩人們是有所歌而歌,或是有所詛咒而詛咒,如果,我們敢於正視現實,又怎能忽視社會生活呢?去透視它!而且啟發苦難者的思想吧!讓詩人的靈魂擁抱在一起。時代需要好詩,詩人們應該盡忠地為時代歌唱。” 在上海所出的四輯中,共發表詩作七、八十首,儘管題材多樣,風格不一,然而基本上都屬於“社會詩”,即直接表現社會現實生活與鬥爭的情景;像羊 的《土地謠》,吳視的《向著暴風雨》,張大旗的《我,抗議》,紅笳的《水災》,楊琦的《該顫抖的不是我們》,陽光的《戰士》,閻棟材的《到農村去》,柯金的《奇怪的國家》,金近的《天下烏鴉一樣黑》,牧群的《你呀,你反說俺是強盜》等,從詩題上就不難推想出詩作的內容。就連刊發的外國詩歌翻譯,如《愛呂亞詩抄》和《西班牙抗戰謠曲選》(戴望舒譯),也不離追求民主與自由,歌頌反法西斯鬥爭的主題。
社會評價
《新詩潮》中的詩篇,有抒情詩,有敘事詩,也有政治諷刺詩,還有積極嘗試用工農民眾語言寫作的“大眾化”詩。該刊編者知道,“一個好的詩刊,它對於現實性和藝術性都要同樣重視的”。然而在事實上,當“現實性”與“藝術性”兩相比較時,編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現實性”。與此相關,寫實主義也就成為《新詩潮》詩人大多奉行的創作方法;文辭樸實簡潔,情緒坦率粗獷,也就構成(新詩潮》詩作的一般藝術風格。《新詩潮》里的詩作,有些形象生動,情感真摯,於情景交融中蘊寓事理;有些則不免種種稚弱,或缺少文采,或說理直露,或形象蒼白,或夾雜“標語口號”等。從整體上說,《新詩潮》的詩作,有強烈的現實內容和積極的社會意義,但在藝術技巧和風格上,則較為單調與平淺。《新詩潮》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和社會影響,相對要遜色於《新詩歌》、《詩創造》和《中國新詩》。
主要詩人
《新詩潮》的詩人分布廣泛,大多散居於國內(主要是國民黨政權統治區)各地,在上海的不多,但是該刊的中堅。《新詩潮》在上海的主要作者,有麥紫、羅迦、王采和吳視等。
麥紫(1911—1982,廣西荔浦人)原名麥春乾,抗戰初期開始文學寫作,在桂林與羅迦等結識,合作創辦《新詩潮》,抗戰結束後到上海。在滬期間,除了《新詩潮》,他也不時在其他報刊發表詩作,如《仇恨》、《血》、《小牛犢》等。麥紫的詩作多為短章,主要表現農村的階級壓迫與階級剝削,詛咒不合理的社會,同情農民的苦難,文辭質樸敦厚,但數量不是很多,當時沒有出版詩作集。《新詩潮》的具體編輯事務,以麥紫操辦最多,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新詩潮》在滬復刊第一期,即麥紫當年贈送友好的簽名本。
羅迦(1921—1992,浙江鄞縣人)原名沈明德,曾用筆名有鬱江、駱間、李洛漠、沈蕾、沈萊、阿虎、駱大風等。抗戰爆發後他由杭州奔赴桂林求學,三十年代後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他寫散文、評論、報告文學,而以新詩最多,也最受文壇注意。1947年春到上海後,羅迦文學寫作最多的還是新詩,至1949年陸續出版四部詩集,其中的《誘惑的城市》和《要太陽的人》是兩部長詩,《我愛早晨》和《給屠殺者》是短詩合集。羅迦的作品大多為敘事詩,其內容主要表現現實社會的階級對立與階級鬥爭,抨擊社會邪惡和殘暴統治,呼喚民眾覺醒,讚美人民革命。宣判法西斯獨裁統治必然滅亡的《給屠殺者》;表現抗日戰士在民族自衛戰爭勝利後面對國內階級鬥爭現實而覺醒,決心再向反人民的統治階級開戰的《我回來了》和《我的家在高原》;全景式描繪四十年代後半期上海繁華而糜爛的都市景象,讚揚學生和市民“反內戰、爭民主”民眾運動的《誘惑的城市》;譴責反動統治者貪婪殘暴,斷言其必將在人民革命中毀滅的《要太陽的人》;都是這樣的作品。羅迦的主要詩作,結構較為繁複,尤其是他的長詩,往往圍繞主題從多側面、多層次展開編織,通常集描述、控訴、譏諷、歌頌於一詩,各有所指,愛憎分明,景象開闊,氣勢宏大。在詩體方面,羅迦多用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樣式,然而又有他自己的特點:文辭簡短明朗,甚至一個詞組即為一行,以此取得意象突出、節奏沉穩而快捷的藝術效果。完全寫實的《誘惑的城市》是這樣,套用象徵手法,具有一定浪漫因素的《要太陽的人》也是這樣。羅迦的詩,也存在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化詞句(如“紊亂的中國呀有旋律的罷工”,“而這個戰爭和從前的戰爭已經兩樣”等等),但其積極的現實社會意義和鼓動革命傾向,則十分明顯而強烈。有材料說,《要太陽的人》除在上海刊行,還曾在當時仍處於國民黨政權控制下的青島、瀋陽等地的報刊連載,都曾受到當地軍警的查禁,有關報刊的編者甚至為此遭受迫害”。五十年代,羅迦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後受“胡風事件”牽連,又因言致罪,成為“右派”,至八十年代獲得平反,不久病逝。這位早先熱情激昂的詩人,在五十年代以後再無引人注目的詩作問世。
王采(生平不詳)的文學活動大致始於四十年代初期。抗戰時期,他參加過宣傳演出隊,主編過湖北《大剛報》的文學副刊《大江》,1948年春到上海。此後,王采接連出版兩部詩集:《你在哪兒》和(給魔鬼》。《你在哪兒》所收多為1947年間的詩作,主要表達投身革命隊伍的渴望。在一首題為《自傳》的詩篇中,詩人簡要介紹了自己的經歷與追求:出身窮苦,在苦難中覺醒,青少年時代便別母離鄉,後投身革命,堅信社會主義新生活必將到來,雖一度“在敵人的拳擊下鏗然跌倒”,也曾入獄,然而“沒有舉起白旗”,現在渴望重歸革命隊伍。與詩集同名的《你在哪兒》,則表現“我”對革命組織的苦苦思念和尋找。《沉默的時候》、《反擊》、《我一次看到海》和《畫家的夢》等其他詩篇,也都借事借景以言志,從不同側面表達詩人寂寞孤獨又鬥志彌堅的精神狀態。《給魔鬼》出版於上海被人民解放軍占領僅僅幾天的1946年6月。這部詩集所收大多為1948年間的詩作。《揚子江的頌歌》、《伸出鋼鐵的胳臂》、《他們來啦!》等,歡呼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期待人民翻身作主時代的到來;《我來到上海》、《槍的祈禱》等,傾訴蔑視邪惡、渴望戰鬥的情懷;《丑角》、《給魔鬼》、《奴才》等,則對反動統治者及其各類幫凶走卒進行辛辣的嘲諷。王采說:“詩的本身,就應該是一個人對人生熱烈追求的精神狀態的高度升華”;“我只是把作為一個人的,或散兵的向前突擊或追求,痛苦與反省,不斷的克服過程,一點一滴的很真實的寫了出來”。王采的詩,長於袒露個人的精神世界,盡情宣洩內心情感,激情澎湃,氣勢雄壯,意境質樸而廣闊,語言喜用多重修飾的複合長句,節奏偏快且起伏感強;較明顯的欠缺,是有些詩作近似分行排列的散文。五十年代王采調往武漢文聯工作,不久因個性張狂和固執偏見受到嚴厲處分”,調至中學教書,遂逐漸淡出文壇。
吳視(1914—1982,湖北黃陂人)的文學寫作始於三十年代,但早期發表的多為舊體詩詞,四十年代初期轉寫新詩,是抗戰時期大後方文化界救亡民主運動的積極參加者,1947年春到上海。他在《新詩潮》發表了《向著暴風雨》等詩作,參加了“新詩潮社”組織的“關於新詩的方向問題”討論活動。1949年出版的《大陸的長橋》,是吳視四十年代在川渝地區所作主要新詩作品的結集,或抒發抗戰時期的種種感慨,如《淒涼的亭畔》、《我經過大陸的長橋》、《大流亡線上》等;或表現戰後的種種社會景象,如《向著暴風雨》、《從黃昏到半夜》、《重慶的街景》等。吳視的詩,寫景詳實,抒情奔放,文詞樸素,節奏快捷,但也有“散文分行”的情況。上海解放後,吳視參與籌組“上海詩歌工作者聯誼會”,後出任該會常務理事兼理論批評組組長,隨後加人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五十年代初期因工作調動離滬。
四十年代後半期出現且比較活躍的幾位上海青年詩人,如羅山、羅根等,也是《新詩潮》的主要作者。羅山發表的詩作,有描繪江南農村現實景象的《村野詩抄》和《趕早呀,完成橋樑的工程》等。羅根發表的詩作,有用上海方言反映國民黨政府抓壯丁,使老百姓困苦生活雪上加霜的《一疊爛鈔票》等。五十年代以後,羅山、羅根似乎也不再見聞於文壇。
網路期刊《新詩潮》
本刊介紹
《新詩潮》網路期刊是第四人稱於2009年基於一起寫網而創刊的詩歌期刊,是致力於推動中國詩歌發展的網路期刊,並面向網路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