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開發與利用,新能源之水力發電,新能源發電之太陽能發電,新能源發電之地熱發電,新能源發電之海洋能發電,新能源發電之生物質能發電,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能源開發與利用 1、能源資源
能源資源包括
煤 、石油、
天然氣 、水能等,也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
海洋能 、
核能 等新能源。縱觀社會發展史,人類經歷了柴草能源時期、煤炭能源時期和石油、天然氣能源時期,正向新能源時期過渡,並且無數學者仍在不懈地為社會進步尋找開發更新更安全的能源。但是,人們能利用的能源仍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這三者的總和約占93%。
能源按其來源可以分為下面四類:
第一類是來自
太陽能 。除了直接的太陽輻射能之外,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以及生物質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資源都是間接來自太陽能。
第二類是以熱能形式儲藏於地球內部的地熱能,如地下熱水、地下蒸汽、乾熱岩體等。
第三類是地球上的鈾、釷等核裂變能源和氘、氚、鋰等核聚變能源。
第四類是月球、太陽等星體對地球的引力,而以月球引力為主所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能源按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凡從自然界可直接取得而不改變其基本形態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
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科學技術水平下,已被人們廣泛套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那些雖古老但需採用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加以廣泛套用的能源稱為新能源。凡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並有規律地得到補充的能源,稱為可再生能源。經過億萬年形成的,在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稱為非可再生能源。
2、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能源資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非再生能源,在許多工業、農業部門和人民生活中既能做原料,又能做燃料,資源相當緊缺。因此,如何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對人類的生存繁衍、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生產和生活始終面臨著一個無法避免的和不可改變的事實,即資源稀缺。即使人類需要的無限性和物質資料的有限性,將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
電能是由一次能源轉換的二次能源。電能既適宜於大量生產、集中管理、自動化控制和遠距離輸送,又使用方便、潔淨、經濟。用電能替代其他能源,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最終消費中的一次能源直接消費的比重日趨減少,二次能源的消費比重越來越大,電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我國電力的供給仍不能滿足同家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用電H益增長的需求。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面臨著能源供應的大挑戰。為了緩解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節約,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用電,不僅是節約一次能源,而且是解決當前突出的電力供需矛盾所必需的。節電是要以一定的電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即合理使用電能,提高電能利用率。即使電力豐富不缺電,也應合理有效地使用,不容隨意揮霍。根據同情我國制定了開源節流的
能源政策 ,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並重,並在當前把節能、節電放在首位。在開源方面要大力開發煤炭、石油、天然氣,並加快電力建設的步伐,特別是開發水電。能源工業的開發要以電能為中心,積極發展火電,大力開發水電,有重點、有步驟地建設核電,並積極發展新能源發電。在節能方面則是大力開展節煤、節油、節電等節能工作。節電的出路在於堅持科學管理,依靠技術進步,走合理用電、節約用電、提高電能利用率的道路,大幅度地降低單位產品電耗,以最少的電能創造最大的財富。
新能源之水力發電 水能是蘊藏於河川和海洋水體中的勢能和動能,是潔淨的一次能源,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我國水力資源豐富,根據最新的勘測資料,我國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89億kW,其巾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4.93億kW,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3.95億kW,居世界首位。截至2012年底,全國總裝機容量為11.4億kw,其中水電裝機容量突破2.49億kW,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1.83%。
水電站是將水能轉變成電能的工廠,其能量轉換的基本過程是:水能一機械能一電能。圖1—1所示是水電站的示意圖。
水電站發電示意圖 在河川的上游築壩集中河水流量和分散的河段落差,使水庫1中的水具有較高的勢能,當水由壓力水管2流過安裝在水電站廠房3內的水輪機4排至下游時,帶動水輪機旋轉,水能轉換成水輪機旋轉的機械能;水輪機轉軸帶動發電機5的轉子旋轉,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這就是水力發電的基本過程。
水的流量和水頭(上下游水位差,也叫落差)是構成水能的兩大因素。按利用能源的方式,水電站可分為:將河川中水能轉換成電能的常規水電站,也是通常所說的水電站,按集中落差的方法它又有三種基本形式,即壩式、引水式和混合式;調節電力系統峰谷負荷的抽水蓄能式水電站;利用海洋能中的水流的機械能進行發電的水電站,即潮汐電站、波浪能電站、海流能電站。
水力發電主要有以下特點:
(1)水能是可再生能源,並且發過電的天然水流本身並沒有損耗,一般也不會造成水體污染,仍可為下游用水部門利用。
(2)水力發電是清潔的電力生產,不排放有害氣體、煙塵和灰渣,沒有核廢料。
(3)水力發電的效率高,常規水電站的發電效率在80%以上。
(4)水力發電可同時完成一次能源開發和二次能源轉換。
(5)水力發電的生產成本低廉,無需燃料,所需運行人員較少、勞動生產率較高,管理和運行簡便,運行可靠性較高。
(6)水力發電機組起停靈活,
輸出功率 增減快,可變幅度大,是電力系統理想的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電源。
(7)水力發電開發一次性投資大,工期長。如三峽工程,1994年12月開工,2003年7月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
(8)受河川天然徑流豐枯變化的影響,無水庫調節或水庫調節能力較差的水電站,其可發電力在年內和年際問變化較大,與用戶用電需要不相適應。因此,一般水電站需建設水庫調節徑流,以適應電力系統負荷的需要。現在電力系統一般採用水、火、核電站聯合供電方式,既可彌補水力發電天然徑流豐枯不均的缺點,又能充分利用豐水期水電電量,節省火電站消耗的燃料。
潮汐能 和波浪能也隨時間變化,所發電能也應與其他類型能源所發電能配合供電。
(9)水電站的水庫可以綜合利用,承擔防洪、灌溉、航運、城鄉生活和工礦生產用水、養殖、旅遊等任務。如安排得當,可以做到一庫多用、一水多用,獲得最優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0)建有較大水庫的水電站,有的水庫淹沒損失較大,移民較多,並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水庫淹沒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水庫調節徑流,改變了原有水文情況,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
(11)水能資源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建壩條件較好和水庫淹沒損失較少的大型水電站站址往往位於遠離用電負荷中心的偏僻地區,施工條件較困難並需要建設較長的輸電線路,增加了造價和輸電損失。
我國河川l水力資源居世界首位,不過裝機容量僅占可開發資源的25%左右,作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水能的開發利用對改變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構成具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國的河川水能資源的70%左右集中在西南地區,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水能資源極少,並且大規模的水電建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越來越受到人類的重視;而我國西南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壯觀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悠久的民族文化資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規模的水電開發會慎重決策。
新能源發電之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發電根據利用太陽能的方式主要有通過熱過程的太陽能熱發電(塔式發電、拋物面聚光發電、太陽能煙囪發電、熱離子發電、熱光伏發電及溫差發電等)和不通過熱過程的光伏發電、光感應發電、光化學發電及光生物發電等。主要套用的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光伏發電(PV,Photovoltaic)和間接利用太陽能的太陽能熱發電(CSP,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兩種方式。其中直接利用光能進行發電的光伏發電由光伏(PV)電池、平衡系統組成;間接利用光能是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由儲熱進行發電的太陽能熱發電(光=熱-電),CSP根據收集太陽能設備的布置方式可分為槽式( Linear CSP)、塔式(Power Tower CSP)和盤式(Dish/EngineCSP)三種類型。
(1)光伏發電。
光伏發電站[photovoltaic (PV) power station]是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伏電池組件直接轉換成直流電能,並通過功率變換裝置與電網連線在一起,向電網輸送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發電系統,一般包括光伏陣列(將若干個光伏電池組件根據負載容量大小要求,串、並聯組成的較大供電裝置)、控制器、逆變器、儲能控制器、儲能裝置等。
併網型光伏發電系統是指將光伏電池輸出的直流電力,經過併網光伏逆變器將直流電能轉化為與電網同頻率、同相位的正弦波交流電流,接人電網以實現併網發電功能。光伏發電的發電原理是由組成光伏方陣的光伏電池決定。光伏電池工作原理是利用光伏電池的光生伏特效應(又稱光伏效應)進行的能量轉換,其中光伏效應是利用半導體p-n結的光生伏特效應,當光照射到半導體上時,太陽光的光子將能量提供給電子,電子跳躍到更高的能帶,激發出電子空穴對,電 ,子和空穴分別向電池的兩端移動,此時光生電場除了抵消勢壘電場外,還使p區帶正電,n區帶負電,在n區和p區間形成電動勢,既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了電位差。這樣,如果外部構成通路,就會產生電流,形成電能。
光伏電池根據其使用的材料可分為:矽系光伏電池、化合物系光伏電池、有機半導體系光伏電池。矽系光伏電池可分為結晶矽系和非晶矽系光伏電池。其中結晶矽系光伏電池又可分為單晶矽和多晶矽光伏電池。
比較成熟且廣泛套用的是晶矽類電池。晶矽材料光伏電池優點是原材料非常豐富,可靠性較高,特性比較穩定,一般可使用20年以上。在能量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等綜合性能方面,晶矽光伏電池的單晶矽光伏電池在矽材料光伏電池中轉換效率最高,轉換效率的理論值為24%~26%,多晶矽的轉換效率略低,轉換效率的理論值為20%,但價格更便宜;同時單晶矽和多晶矽電池又優於非晶矽電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條件下,單晶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達到了16%~18%,
多晶矽 電池的轉換效率為12%~14%。採用多薄層、多p—n結的結構形式的薄膜電池可實現40%~50%以上的光電轉換效率,基本原理是在非矽材料襯底上鋪上很薄的一層光電材料,大大減少了光電材料的矽半導體消耗,降低了光伏電池的成本。矽薄膜光伏電池由於原材料儲量豐富,且無毒,無污染,因此更具持續發展的前景。
(2)太陽能熱發電。
太陽能熱發電,也叫聚焦型太陽能熱發電(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簡稱CSP),與傳統發電站不一樣的是,它們是通過大量反射鏡以聚焦的方式將太陽能光直射聚集起來,加熱工質,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將熱能轉化成高溫蒸汽驅動汽輪機來發電。當前太陽能熱發電按照太陽能採集方式可劃分為: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塔式太陽能熱發電和碟式太陽能熱發電。
新能源發電之地熱發電 地熱發電是把地下熱能轉換成為機械能,然後再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生產過程。根據地熱能的儲存形式,地熱能可分為蒸汽型、熱水型、乾熱岩型、地壓型和岩漿型五大類。從地熱能的開發和能量轉換的角度來說,上述五類地熱資源都可以用來發電,但開發利用得較多的是蒸汽型及熱水型兩類資源。
地熱發電的優點是:一般不需燃料,發電成本在多數情況下比水電、火電、核電都要低,設備的利用時間長,建廠投資一般都低於水電站,且不受降雨及季節變化的影響,發電穩定,可以極大地減少環境污染。
利用地下熱水發電主要有降壓擴容法和中間介質法兩種。
(1)降壓擴容法。降壓擴容法是根據熱水的汽化溫度與壓力有關的原理而設計的,如在0.3絕對大氣壓下水的汽化溫度是68.7℃。通過降低壓力而使熱水沸騰變成蒸汽,以推動汽輪發電機轉動而發電。
(2)中間介質法。中間介質法是採用雙循環系統,即利用地下熱水間接加熱某些“低沸點物質”來推動汽輪機做功的發電方式。如在常壓下水沸點溫度為100℃,而有些物質如氯乙烷和氟里昂在常壓下的沸點溫度分別為12.4℃及-29.8℃,這些物質被稱為“低
沸點 物質”。根據這些物質在低溫下沸騰的特性,可將它們作為中間介質進行地下熱水發電。利用“中間介質”發電方既可以用100℃以上的地下熱水(汽),也可以用100℃以下的地下熱水。對於溫度較低的地下熱水來說,採用“降壓擴容法”效率較低,而且在技術上存在一定困難,而利用“中間介質法”則較為合適。
新能源發電之海洋能發電 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等。潮汐能是指海水漲潮和落潮形成的水的動能和勢能;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海流能(潮流能)是指海水流動的動能,主要指海底水道和海峽中較為穩定的水流,以及由於潮汐導致的有規律的海水水流;海水溫差能指海洋表面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所產生的熱能;海水鹽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間或者兩種含鹽濃度不同的海水之間的電位差。
海洋能發電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1)能量蘊藏大且可以再生。地球上海水溫差能的理論蘊藏量約500億kW,可開發利用的約20億kW;波浪能的蘊藏量約700億kW,可開發利用的約30億kW;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約30億kW;海流能(潮流能)的總功率約50億kW,其中可開發利用的約0.5億kW;海水溫差能蘊藏量約300億kW,可開發利用的在26億kW以上。
(2)能量密度低。海水溫差能是低熱頭的,較大溫差為20~25℃;潮汐能是低水頭的,較大潮差為7~10m;海流能和潮流能是低速度的,最大流速一般僅2m/s左右;波浪能,即使是浪高3m的海面,其能量密度也比常規煤電的低1個數量級。
(3)穩定性比其他自然能源好。海水溫差能和海流能比較穩定,潮汐能與潮流能的變化有規律可循。
(4)開發難度大,對材料和設備的技術要求高。
新能源發電之生物質能發電 生物質能資源是可用於轉化為能源的有機資源,主要包括薪柴、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食品製造工業廢料和廢水及有機垃圾等。利用生物質能發電的最有效的途徑是將其轉化為可驅動發電機的能量形式,如燃氣、燃油及酒精等,然後再按照通用的發電技術發電。
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的主要特點如下:
(1)要有配套的生物質能轉換技術,且轉換設備必須安全可靠,維修保養方便;
(2)利用當地生物質能資源發電的原料必須具有足夠數量的儲存,以保證持續供應;
(3)所用發電設備的裝機容量一般較小,且多為獨立運行方式;
(4)利用當地生物質能資源發電,就地供電,適用於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用電負荷較小的農牧業區及山區;
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具有的間歇性、波動性等特點,使得大規模接入電網後需要進行協調配合,要求電網不斷提高適應性和安全穩定控制能力,降低風能、太陽能併網帶來的安全穩定風險,並最終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據統計,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系統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700萬kW,其中三北電網的風電裝機為1517萬kW,同比增長率93.6%;風電裝機占到了公司系統總裝機容量的2.70%。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匆忙上馬,導致在風電基地外送方面遇到了較多問題,在併網技術方面急需開展大量深入的試驗研究工作。包括:
(1)建立完善的風電和光伏發電併網技術標準體系。
由於我國風電和光伏發電起步較晚,在風電和光伏發電運行控制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需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一方面是要對風電機組/風電場和光伏發電的調控性能提出明確的技術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國家層面的併網技術導則,促進設備製造技術和運行性能的提高。
我國的風電和光伏發電實驗室和認證體系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開展大量基礎性工作,包括:風電和光伏發電預測理論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完善開發預測系統,並研究該系統的套用原則和方法;測試技術研究、測試標準制訂和測試設備研製等等,同時要加快風電和光伏發電研究檢測中心和試驗基地的建設,並在此基礎上儘快建立入網認證體系。
(3)加強風電場和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的系統技術研究。
1)新能源發電仿真技術。①進一步完善開發包括各類風電機組/風電場和光伏發電仿真模型的電力系統計算分析軟體;②實現各種類型新能源發電過程的仿真建模;③仿真功能從離線向線上、實時模擬功能跨越。
2)新能源發電的分析技術。①對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和其他常規電源打捆遠距離輸送方案、風光儲一體化運行和系統調峰電源建設等問題進行技術經濟分析;②對大規模風電場和光伏電站集中接人電網後的調控性能、系統有功備用、無功備用、頻率控制、電壓控制、系統安全穩定性等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以保證系統的安全穩定性;③突破新能源發電分散式接人運行特性的線上實時、遞歸、智慧型分析技術。
3)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的儲能技術。①對多種儲能技術開展深入研究和比較分析:抽水蓄能、化學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提高能量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今後儲能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②正在建設的國家電網公司張北風光儲聯合示範項目,這是國內在大規模儲能用於新能源接入電網的試驗工程。
4)新能源發電調度支撐技術。①實現並完善適合大規模集中接入的風電、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系統,以及分散式風電、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系統;②建立適應間歇式電源大規模集中接入的智慧型調度體系,掌握各種能源電力的最佳化調度技術;③建立適應分散式新能源電力的最佳化調度體系,實現含多能源的配電網能量最佳化管理系統,掌握微網經濟運行理論與技術。
5)新能源發電接人的運行控制技術。①掌握應對大規模間歇式電源送電功率大幅頻繁波動下的大系統調頻調峰廣域自協調技術;大系統備用容量最佳化配置和輔助決策技術;②掌握大規模間歇式電源接人大電網的有功控制策略和無功電壓控制技術;③掌握儲能系統以及控制裝置的最佳化控制技術;④掌握適應於新能源發電分散式接人的安全控制技術,包括通過調控將併網發電模式轉變為獨立發電模式的反“孤島”技術。
6)新能源發電的電能質量評估與控制技術。①研究新能源發電接入的電能質量評價體系和指標,提出相應的控制要求;②研究新能源發電接人對電網電能質量影響的分析方法及檢測方法和治理技術;③掌握利用多種新型元器件,綜合治理新能源發電接人的電能質量污染的關鍵技術。
7)大規模新能源的電力輸送技術。①掌握大規模新能源電力輸送採用超/特高壓交流、常規直流和柔性直流( VSC)的技術/經濟比較分析技術;②掌握柔性直流(VSC)輸電裝備自主化研發、生產、工程集成與運行控制技術;提出適於大規模間歇電源的直流送出方案及控制策略;③提出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接入方式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