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89 畝(其中:田850 畝,地 839 畝),人均耕地 1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5067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83.1 畝,其中:茶園面積522畝(其中:可採摘面積400畝);核桃面積95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89 畝,主要種植 茶葉、核桃 等經濟林果;(其中:當年新種植核桃900畝),種植甘蔗564畝。水面面積 0 畝,其中養殖面積 0 畝;草地 0 畝;荒山荒地 7267.31 畝,其他面積 9599.99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312 戶通自來水,有 140 戶飲用井水,有 140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0.97 %)。有448 戶通電,有 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205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99.12%、 0%和 45.3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59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53 戶(分別占總數的13.05%和11.73%)。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0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 戶;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村有 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0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45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0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21.03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66.63 萬元,占總收入的51.9%;畜牧業收入 90 萬元,占總收入的28.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260 頭,肉牛 58 頭,肉羊 300 頭);漁業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 15 萬元,占總收入的4.67%;第二、三產業收入 47.9 萬元,占總收入的14.92%;工資性收入 6 萬元,占總收入的1.87%。農民人均純收入 1385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畜牧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6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68 人(占勞動力的6.04%),在省內務工 30 人,到省外務工 38 人。
人口衛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2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2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甘蔗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甘蔗 產業。擁有企業 0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0個;專業合作組織 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0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0人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3 所,校舍建築面積 1290 平方米,擁有教師 8 人,在校學生209人,距離鄉萬佑中學9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3 人,其中小學生209 人,中學生74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 個、圖書室 0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0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年被 評為 等等。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政務、事務公開 。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78畝,土地流轉面積 1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30000.00元,一事一議籌勞5100(勞均3.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1.8萬元,有固定資產16萬元,集體收益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6人,少數民族黨員104人,其中男黨員 89、女黨員17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鄉級先進黨支部;曾先後被評為省級、市級、縣級優秀婦女之家。
村委會由支書、副支書、主任組成,下設土官、紅專等16個村民小組。
該村設有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220人。
人文地理
新聯村位於龍蟠與魯南之間,距離鄉政府3公里,除少數漢族、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外,均為納西族。納西族信奉東巴教,原有東巴數戶,茶馬古道從該村土官穿過,村內解放前建有國小,有不少中高級人才,國家級勞動模範,現組建有老體協,進行民族歌舞表演等。村內有近5畝、200多株柏樹林,是160多年前人工種植,林內有捨己救人“少年英雄趙偉軍之墓”。該村2006年被評為"省級優秀婦女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