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構區域經濟學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是南昌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李汝資、劉耀彬、邵漢華、羅海平、柏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結構區域經濟學
  • 提供院校:南昌大學
  • 類別:慕課
  • 授課老師:李汝資、劉耀彬、邵漢華、羅海平、柏玲
課程大綱,參考教材,

課程大綱

01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簡介
介紹新結構區域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程背景及課程概述 總體介紹課程教學設計思路及主要教學方法,並進一步指出本課程的創新特色,提出對未來的展望。
課時
1.1 課程背景
1.2 課程概述
1.3 教學設計
1.4 教學方法
1.5 創新特色
1.6 未來展望
02
學科屬性
從區域經濟學說起,通過對比,了解新結構經濟學的基本特徵、基本概念。
課時
2.1 基本特徵
2.1.1 概念
2.1.2 內涵
2.1.3 特徵
2.2 核心內容
2.2.1區域的稟賦結構的綜合化
2.2.2空間結構的動態化
2.2.3空間關係的多樣性
03
學科發展脈絡
從傳統區域經濟學談起,探討了區域經濟學與區域科學及空間經濟學的區別,接著探尋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來源。
課時
3.1 傳統區域經濟學在國外的發展
2.1.1 理論框架
2.1.2 研究內容
3.2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在中國的形成
3.2.1 理論框架
3.2.2 研究範式
04
傳統區位理論及新結構區位論
本章首先介紹了傳統區位論的主要思想、接著介紹了現代區位論的主要思想,然後介紹了新經濟地理學的中心外圍模型,最後介紹新結構區位論。
課時
4.1 傳統區位論
4.2 現代區位論
4.3 新經濟地理學的中心-外圍理論
4.4 新結構區位論
05
傳統經濟成長與新結構增長
首先介紹了傳統經濟學理論對經濟成長的研究與理論成果;緊接著介紹了新結構經濟學對於經濟成長的解釋。
課時
5.1 區域經濟成長與高質量發展
5.1.1 由新古典增長到內生增長
5.1.2 新結構經濟成長到高質量發展
5.2.1 傳統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理論
5.2.2 新結構產業經濟學理論
06
區域空間結構與新結構創新理論
首先介紹了傳統區域空間結構模式變遷;然後又介紹了區域網路理論;最後介紹新結構區域創新理論.
課時
6.1 傳統區域空間結構模式變遷
6.1.1 區域空間結構模式
6.1.2 區域空間結構演化與動力機制
6.2 區域網路理論
6.2.1 城市空間網路
6.2.2 區域創新網路
6.3 新結構區域創新理論
6.3.1 最優創新結構
6.3.2 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政府和市場
07
區域可持續發展與新結構資源經濟學
首先介紹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接著介紹新結構資源經濟學;最後生態文明思想與綠色發展理論進行講解。
課時
7.1 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SDGs)
7.2 新結構資源經濟學
7.3 生態文明思想與綠色發展理論
08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首先介紹了新結構經濟學的中心思想與要義,接著介紹了其具體的五大原理。
課時
8.1 新結構經濟學的中心思想與要義
8.1.1 新結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8.1.2 稟賦結構與區域空間結構的供求原理
8.1.3 產業結構、最優規模與城市集聚
8.2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的五大原理
8.2.1 區域外部性原理
8.2.2 稟賦結構轉換原理
8.2.3 有為政府邊界原理
8.2.4 空間最優均衡原理
8.2.5 動態螺旋演進原理
09
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
分析我國的經濟區域差異、影響我國經濟差異的原因與機制、經濟差異衡量的標準與計量方法以及兩種收入差異分解的方法.
課時
9.1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現狀分析
9.2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影響效應
9.3 衡量指標與方法
9.4 區域收入差異的分解
10
區域城鄉結構演化與協調發展
介紹城鄉關係變化的過程、我國城市化的過程及存在的問題、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化現象、城市化按不同類型分類的各種不同模式以及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方向.
課時
10.1 城鄉關係的變化
10.2 中國城鄉結構轉化
10.3 已開發國家城市化現象
10.4 城市化模式
10.5 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方向
11
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型與評估
首先分別介紹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型的研究背景與研究現狀;接著介紹國內外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最後區域可持續發展實踐與示範進行講解。
課時
11.1 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型的研究背景與現狀
11.2 國內外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1.3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估
11.4 區域可持續發展實踐與示範
12
產業集聚與區域創新發展評價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集聚以及區域創新能力評價.
課時
12.1 馬歇爾產業集聚
12.2 雅各布斯產業集聚
12.3 產業集聚測度方法
12.4 區域創新能力評價
13
新結構經濟學分析工具
介紹分析新結構經濟學的不同模型.
課時
13.1 新結構經濟學套用的思路、路徑與邊界
13.2 區域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模型
13.3 區域五類產業因勢利導套用模型
13.4 新結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模型
13.5 胚胎髮育模型與其他特定領域的新結構套用模型
14
新結構區域經濟學四大模型
介紹新結構區域經濟學的四大經典模型.
課時
14.1 技術距離矩陣模型
14.2 空間模型
14.3 關係-比例-結構模型
14.4 動態轉移模型
15
區域經濟政策的理論支撐
按理論發表的時間先後,介紹支撐區域經濟政策的三大理論,介紹其形成背景及理論模型.
課時
15.1 大推進理論
15.2 推拉理論
16
新結構區域經濟政策與實踐
介紹世界各國經濟結構變遷的過程與驗證新結構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的有效性.
課時
16.1 亞洲四小龍經濟結構變遷
16.2 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結構變遷
16.3 南美和非洲地區的經濟結構變遷
17
中國區域發展的過程、規律與新趨勢
從中國特色與中國制度優勢、我國區域發展的歷程與規律、我國區域發展的新特徵與新方向、我國區域發展的新趨勢與新動力四個方面入手,介紹我國區域發展的過程、規律與新趨勢.
課時
17.1 中國區域發展的過程、規律與新趨勢
18
新結構區域產業政策
以東北地區為例,介紹新結構區域產業政策的大致內容與方向.
課時
18.1 東北振興戰略
18.2 吉林振興發展研究
19
新結構區域國土空間治理政策
從三線建設和主體功能區劃入手,介紹新結構區域國土空間治理政策.
課時
19.1 三線建設
19.2 主體功能區劃
20
新結構區域開發區政策實踐
介紹我國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課時
20.1 經濟開發區
20.2 新時期經濟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實踐
21
新結構區域貧困治理政策實踐
以西藏、內蒙古為例,介紹新結構區域貧困治理政策.
課時
22.1 西藏地區貧困治理
22.2 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
22
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
介紹革命老區的形成與發展進程以及發展遇到的問題,並以贛南新區為例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課時
22.1 中國貧困治理和消除貧困的世界影響
22.2 革命老區的現狀與問題
22.3 我國革命老區脫貧的歷史演進與政策路徑
22.4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在革命老區中的套用
22.5 革命老區振興典型示範區——贛南蘇區
23
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及江西省融入路徑研究
首先介紹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情況及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情況,並提出贛鄂湘融入中三角的障礙與經驗借鑑.
課時
23.1 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及江西省融入路徑研究
24
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及寧波市高質量融入路徑
介紹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與新結構經濟學相關研究以及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並以寧波融入長三角為例,闡述得到的相關啟示.
課時
24.1 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及寧波市高質量融入路徑
25
中部地區煤炭城市產業續接及援助機制研究
首先介紹煤炭城市形成的原因與存在的歷史意義,接著說明煤炭城市發展遇到的問題與障礙,然後提出接續產業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出政策建議.
課時
25.1 中部地區煤炭城市發展特徵與結構演進
25.2 中部地區煤炭城市接續發展模式與建議
26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
介紹了江西省江西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基礎、障礙、原則與方式,並指出融入的關鍵所在.
課時
26.1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1)
26.2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2)

參考教材

林毅夫、付才輝,新結構經濟學導論(試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毅夫、付才輝、陳曦,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新結構經濟學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毅夫,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北京大學出版社;
安虎森、孫久文,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