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榕樹背村、上沙村、下沙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附近主要山嶺有打鼓嶺、銅鼓頂,其中打鼓嶺海拔526米;坪山河從村南流過,附近有三洲田水庫和炳坑水庫。始建於清朝,鄧姓最早遷至此地、余姓、廖姓、孫姓、陳姓、葉姓、江姓等隨後遷入,聚居形成村落。現新社村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新屋圍、沙屯圍和五合小圍合併而成,曾用名新沙,後改名新社村,別名新榕合作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碧嶺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碧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陳姓、余姓。第一大姓為廖姓,清朝中後期從江西遷移至廣東梅縣;清末從廣東梅縣遷移至此。第二大姓為陳姓,遷徙歷史不詳。第三大姓為余姓,由龍崗南約(今南約社區)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6人,其中男性127人,女性129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91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3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投資建廠,引進外資和內地企業。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有廠房7棟,2015年租金收入約1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和房屋出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粽子、米餅、黃酒、湯圓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省道S356線金碧路、新沙路、新榕路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有籃球場和健身路徑。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0多座,另外儲存2座炮樓。傳統客家民居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均為土木石結構。
新社村炮樓,分別高3層和4層,3層炮樓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4層炮樓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整體保存較為完好。
村內無宗祠,每年中秋節前後,村民到坪山赤坳墓園祭拜先祖。
過去,每逢春節,村內有舞麒麟表演,麒麟隊還到葵涌、龍崗、坪山、鹽田等地表演。20世紀80年代後,此傳統民俗逐漸消失。
代表性人物:
余清,曾任東江縱隊中隊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佛山第二輕工業局局長。
余榮光(1951—),曾任深圳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市僑辦主任、黨組書記,市委統戰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