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桂花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石橋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桂花社區下轄村,位於觀瀾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貴湖塘村、放馬埔村、蚌嶺村等。該村位於觀瀾河邊谷地。有赤花嶺山,海拔20米觀瀾河、樟坑徑河、橫坑河從村西流過。始建於清朝,現村於20世紀90年代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桂花社區
  • 地理位置:觀瀾街道南部
在村旁,原有兩個叫山寮和爛橋的地方,山寮和爛橋之間有一條小河,屬觀瀾河支流,觀塘古道(即觀瀾到東莞塘廈)經過這條小河,河面有便橋通過,但此橋非常破爛,行人往來危險且十分不方便。後來有一位善心人士籌集資金,新建了一座石橋,該村因此得名新石橋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35年,屬東莞縣第四區觀瀾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觀瀾區桂花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桂花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為陳姓,清朝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移至今廣東深圳,後從觀瀾松元廈遷移至該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3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67人;最年長者7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13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9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9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蘇利南、美國、紐西蘭等國。
傳統經濟為農業種植和養殖。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租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水果有荔枝、龍眼、沙梨、柿子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圓籠粄、端午粽子、中秋月餅、十月糍粑粄、冬至喜粄。
觀光路、桂花路經過該村。1959年通電,1960年通自來水,1980年通電話,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2年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0座。現存陳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現代重修,占地面積12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仍作宗祠使用。此宗祠為新石橋村、放馬埔村和赤花嶺村三村共用。
《陳氏族譜》由陳氏族人於2010年纂修。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200多年,觀瀾墟到東莞縣塘廈墟有一條古道相連。古道從觀瀾墟東門開始,經貴湖塘村、赤花嶺村、放馬埔村、新石橋村,翻過高坳(為桂花地界內最高的山)進入塘廈地界,經坪山仔村再到塘廈村,形成觀瀾通塘廈的要道,簡稱觀塘古道。這條古道後來還與清溪、鳳崗等東莞地區連通,成為寶安、東莞經濟和人員往來的一條交通要道。東莞塘廈人到觀瀾(俗稱投墟),大多數人都走這條古道。每逢觀瀾墟日(農曆一、四、七),塘廈的農民就提著自己種養的蔬果及家禽到觀瀾墟出售,再買回自己需要的布匹等物品。20世紀80年代初,古道已無人使用。1994年,此地已全部改建為高爾夫球場。觀塘古道已消失,當年的山間小道,如今被荒草覆蓋,其餘地段已改造成公路,其中村中路段現為桂花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