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準噶爾古生代增生雜岩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

《新疆西準噶爾古生代增生雜岩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韓寶福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西準噶爾古生代增生雜岩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
  • 項目負責人:韓寶福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新疆北部是中亞增生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新疆北部造山帶形成於晚古生代或三疊紀,目前還存在嚴重的分歧。最近研究表明,北天山縫合帶形成於在325-316Ma之間,額爾齊斯-齋桑縫合帶在321-307Ma之間形成,南天山縫合帶也是在晚石炭世形成的。因此,位於北天山縫合帶和額爾齊斯-齋桑縫合帶之間的西準噶爾增生雜岩就成為厘定新疆北部造山帶是何時形成的關鍵地區之一。由於西準噶爾增生雜岩北部的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資料,本項目將以西準噶爾增生雜岩南部的蛇綠岩和花崗質深成岩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確定蛇綠岩和花崗質深成岩野外接觸關係的基礎上,通過鋯石U-Pb年代學和蛇綠岩中矽質岩微體化石研究,限定西準噶爾增生雜岩南部的形成時代;通過地球化學方法,探討花崗質深成岩的岩漿起源和源區性質;在整合區域地質資料的基礎上,討論新疆北部造山帶的形成時代和構造演化模式。

結題摘要

在過去的3年中,本項目聚焦西準噶爾南部地區增生雜岩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開展了大量野外和室內研究,獲得了大量第一首野外資料和一大批高質量的分析測試數據,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項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繼本研究組首次報導在西準噶爾北部謝米斯台-薩爾山一帶發育中古生代岩漿活動(Chen et al., 2010)後,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又在以前研究程度相對薄弱的西準噶爾南部的瑪依勒、薩雷諾海和巴爾魯克山等地,確認早-中古生代島弧深成岩體(516—439 Ma,見Xu et al., 2011,2013; Ren et al., 2014)的廣泛存在。結合以發表的資料,完整地建立了西準噶爾寒武紀-二疊紀構造岩漿活動的格架。 2、野外觀察證實,西準噶爾南部早-中古生代深成岩體侵入在增生雜岩之中,有些岩體甚至直接侵入在SSZ型蛇綠混雜岩之中,因此這些岩體的鋯石U-Pb年齡為限定西準噶爾南部增生雜岩的形成時代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學約束。目前已經獲得的資料顯示,西準噶爾增生雜岩的主要形成於早-中古生代期間(516 Ma前—439Ma前),在泥盆紀之前準噶爾南部的島弧和增生雜岩均已經拼貼在一起,並廣泛地被泥盆紀淺海—陸相沉積不整合覆蓋。 3、在巴爾魯克山地區,侵入在蛇綠混雜岩中的最早的島弧深成岩體的時代是509 Ma,而在薩雷諾還山地區,侵入在蛇綠混雜岩中的最早的島弧深成岩體的時代是516 Ma,據此限定西準噶爾最早的洋內俯衝至少開始於早寒武世(516 Ma之前),可能代表了古亞洲洋南部最早的俯衝作用。提出西準噶爾早—中古生代構造演化具有多島洋的特徵,綜合以發表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西準噶爾的構造演化模式。 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和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也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