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準噶爾包古圖地區Au-Cu成礦作用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安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西準噶爾包古圖地區Au-Cu成礦作用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安芳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斑岩成礦系統的演化由岩漿、岩漿-熱液、熱液階段組成,岩漿、岩漿-熱液階段決定著斑岩系統的成礦能力。研究表明,富含揮發分、高氧逸度且富硫的岩漿通過揮發分出溶可以形成具有成礦潛力的熱液;熱液演化階段決定系統中形成的礦床類型及其分布,從岩體向外圍常形成明顯的礦化分帶性,熱液演化早期主要在斑岩體內形成斑岩型礦化,而關於熱液中晚期演化過程以及斑岩體系對外圍礦床的貢獻(提供成礦物質、成礦流體或熱驅動力),目前依然是斑岩成礦系統研究的薄弱環節。新疆西準噶爾包古圖地區發育斑岩成礦系統,從岩體內向外圍依次發育:斑岩型Cu-Au礦化(岩體內)、硫化物脈型Au-Bi礦化(與圍岩接觸帶)、石英脈型Au-As-Sb礦化(外圍1-3km),本項目擬通過研究包古圖地區Au-Bi礦化、AuAs-Sb礦化的成因及其與斑岩體系的關係,建立成礦模型,探討熱液中晚期演化過程及斑岩體系對外圍礦床的貢獻,為成礦理論研究提供資料。
結題摘要
西準噶爾包古圖地區出露多個金礦床,產於斑岩體與圍岩接觸帶或岩體外圍1~3km範圍內,對包古圖地區Au-Cu成礦作用的研究,將有利於理解和揭示斑岩岩漿體系熱液晚期階段的演化過程,以及斑岩體系與外圍金礦化之間的成因聯繫。為此,本項目選擇包古圖地區的金礦床和斑岩型礦床為研究對象,對斑岩體系和金礦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討論。經過3年的工作,本項目達到了預期目標。已發表的學術論文12篇(SCI 6篇, 其中一篇為SCI收錄會議論文)。總經費25萬元,已支出25萬元,經費使用合理。在開展了兩次系統野外地質調查和採集樣品的基礎上,對典型圍岩和礦石樣品進行了多種地球化學分析,獲得了大量高精度地球化學數據。主要成果包括:(1)包古圖地區存在兩類金礦化:硫化物脈型Au-Bi礦化和石英脈型Au-As-Sb礦化,分別產於岩體與圍岩接觸帶和岩體外1-3km範圍內,金礦化與Bi礦化或As-Sb礦化具有成因聯繫;(2)在包古圖金礦發現了自然銻、自然砷、方銻金礦、硫銻金銀礦和Paakkonenite (Sb2AsS2)等罕見礦物,與金礦化關係密切,Au-As-Sb礦化主要受熱液體系氧逸度、硫逸度等因素控制;(3)包古圖金礦區中酸性脈岩主要為閃長玢岩和石英閃長斑岩,屬於鈣鹼性系列,具有LREE、LILE富集和Nb、Ta虧損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侵位年齡為310-320Ma,與區內斑岩體為同一期岩漿活動的產物;(4)不同階段礦物組合、流體包裹體以及黃鐵礦微量元素數據指示,成礦流體主要為中低溫(150-300℃)、低鹽度(1-10 wt.%)流體,從成礦早期到晚期,成礦流體的溫度、硫逸度和氧逸度逐漸降低,pH升高,這些因素的變化導致了金礦化的發生;(5)成礦流體H-O同位素、S同位素以及Osi顯示,包古圖金礦成礦流體主要為經歷了水-岩反應的岩漿水,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主要來自於岩漿;包古圖金礦化年齡為318Ma(黃鐵礦Re-Os),與包古圖地區中酸性岩漿活動同時代,指示金礦化與中酸性岩漿活動具有成因聯繫;(6)包古圖地區出露的斑岩氧化還原狀態存在差異,其中I、II和V號岩體屬於磁鐵礦系列,具有較高氧逸度,III號岩體屬於鈦鐵礦系列,氧逸度較低;(7)通過對比,發現包古圖金礦為與侵入岩有關金礦成礦系統中的淺成金礦床,指示包古圖III、IV號岩體深部可能存在角礫岩型、席狀Au-As-Bi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