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三維地震構造分析及其變形恢復》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汪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三維地震構造分析及其變形恢復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汪新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亞內陸準噶爾盆地介於阿爾泰-天山山脈之間,在南北向擠壓應力背景下盆地周緣發育走滑斷裂,為協調中亞內陸變形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基於高精度三維地震反射數據,研究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斷裂三維結構,實現複雜斷裂構造解釋的定量化和精細化,探索三維地震構造解釋思路和技術方法。申請人擬開展三項工作:①通過三維地震刻畫斷裂褶皺幾何形態,建立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擠壓構造結、馬尾狀擠壓斷裂帶三維構造模型,厘定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構造變形方式和規律;②研究構造不整合面、生長地層三維形態,厘定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構造變形時間,約束和復原晚古生代以來構造演化歷史;③通過三維變形恢復,探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構造動力學機制,預測晚古生代以來構造變形的地質背景。研究成果有助於完善中亞內陸山脈-盆地構造變形認識,促進構造研究向三維地震轉化,對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油氣勘探具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中亞內陸準噶爾盆地介於阿爾泰-天山山脈之間,盆地周緣斷裂在中亞內陸變形過程起到重要作用。本項研究基於二維-三維地震反射剖面和油氣鑽探資料,開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南緣構造幾何學和運動學定量分析,測量構造變形參數:斷層褶皺縮短量、斷層運動方式、構造生長地層分布,建立斷裂褶皺構造模型和變形序列。採用構造剖面平衡恢復和正演模擬技術方法,模擬構造變形過程,檢驗和修改構造解釋模型,確定斷層褶皺變形機制。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晚二疊紀-三疊紀發育右旋走滑斷裂,斷裂延伸300公里,斷裂南端發育擠壓構造結,中段是高陡直立斷層,北端是馬尾狀逆沖斷裂尾端。斷層側翼雁行排列褶皺縮短量1-2公里,沒有發現地層逆掩重複,表明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發育走滑斷裂,斷裂擠壓分量很小。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生代發育逆沖推覆構造,南緣東段構造縮短量23 km,山前發育構造楔,縮短量20 km,盆地發育一排褶皺,縮短量1-2 km,山前構造楔吸收幾乎所有斷層位移量。南緣西段構造縮短量20-15km,山前構造楔縮短量10-12 km,盆地發育二排褶皺,縮短量7-9 km,斷層位移量被山前構造楔和盆地褶皺分別吸收。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生代變形分為二期,早期變形發生在山前,變形始於古近紀,晚期變形引發盆地褶皺,變形發生在第四紀。本項研究探索構造定量分析理論和方法思路,採用構造剖面平衡恢復和正演模擬技術,研究準噶爾盆地周緣斷裂變形機理,不僅有助於提高中亞內陸山脈-盆地構造研究認識,對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和天山北麓地震活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