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成立於2003年12月,是一家經自治區民政廳批准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現有教授六名,副編審(副教授)九名。主要從事史志鑒編輯研究、大開發西部研究、多媒體製作研究、新數碼印務中心、三產業文化探討、茶餐苑文化鑑賞、教育與就業研究、國際化培訓交流等。本院的前身為新疆大眾文史研究所,2006年3月升格為研究院,擁有固定資產210萬元。2014年,調整了新的業務範圍為:史志鑒編撰研究,屯墾戍邊史研究,多媒體製作研究,新數碼印務研究,社科文化研究基地,茶餐苑文化鑑賞,教育與就業研究,國際化培訓交流,《大眾文史》期刊及網站,《天山北坡》編纂。變更了辦公地址為新疆農墾科學院60棟2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
- 外文名: Popular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jiang
- 性質:民辦非企業
- 所在區域:新疆石河子市
- 成立時間:2003年12月
- 登記單位: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民政廳
- 主管單位: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社科聯
- 院長:蘆永軍
- 理事長:王飛
- 監事長:盧葦
- 總監:程潔
基本信息:
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成立於2003年12月,是一家經自治區民政廳批准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現有教授六名,副編審(副教授)九名。主要從事史志鑒編輯研究、大開發西部研究、多媒體製作研究、新數碼印務中心、三產業文化探討、茶餐苑文化鑑賞、教育與就業研究、國際化培訓交流等。本院的前身為新疆大眾文史研究所,2006年3月升格為研究院,擁有固定資產210萬元。2014年,調整了新的業務範圍為:史志鑒編撰研究,屯墾戍邊史研究,多媒體製作研究,新數碼印務研究,社科文化研究基地,茶餐苑文化鑑賞,教育與就業研究,國際化培訓交流,《大眾文史》期刊及網站,《天山北坡》編纂。變更了辦公地址為新疆農墾科學院60棟2號。
內設機構
機構名稱 | 負責人姓名 | 地址 | 職責簡介 |
史志鑒編輯 | 龍開義 | 石河子大學 | 從事石河子地方志、中共黨史、石河子年鑑的編輯研究活動 |
技術工培訓 | 杜家順 | 石河子新城街道 | 主要從事技術培訓的指導工作 |
多媒體製作 | 薛 潔 | 石河子大學 | 負責多媒體工作業務的開展 |
新數碼印務 | 程 潔 | 石河子農墾科學院 | 從事數碼印務工作 |
國際化交流 | 王建兵 | 石河子大學 | 負責對外交流工作 |
辦公室 | 郭振興 | 石河子農墾科學院 | 全面工作、人員調配、檔案落實、設計與出納、經營管理、室內外衛生 |
財務室 | 李雲霞 | 石河子農墾科學院 | 財務業務處理 |
專家委員會名單
序號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月 | 工作單位 | 職務、職稱 | 研究方向 | 備註 |
1 | 譚建新 | 男 | 1955.12 | 市政府 | 正師級巡視員 | 農業 | 名譽院長 |
2 | 陳國裕 | 男 | 1952.1 | 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正廳) | 編 審 | 中共黨史 | 首席專家 |
3 | 周生貴 | 男 | 1952.8 | 石河子大學原黨委書記 | 博 導 | 思想政治教育 | 首席專家 |
4 | 王 飛 | 男 | 1956.1 | 石河子原黨史辦主任 | 編 審 | 商業經濟 | 理事長 |
5 | 蘆永軍 | 男 | 1962.1 | 石河子日報社原總編黨委書記 | 高級記者 | 漢語言文學 | 院 長 |
6 | 申國文 | 男 | 1949.8 | 石河子教育局原黨委書記 | 高級政工師 | 漢語言文學 | 書 記 |
7 | 張振華 | 男 | 1954.9 | 石河子大學博導 | 教 授 | 思想教育 | 副院長 |
8 | 皺德新 | 男 | 1954.1 | 自治區工業經濟專科學校 | 副教授 | 就 業 | 副院長 |
9 | 蘆 葦 | 男 | 1956.2 | 石河子中級法院副院長 | 國家二級高級法官 | 法 學 | 監事長 |
10 | 杜家順 | 男 | 1956.8 | 石河子工商聯原黨委書記 | 研究員 | 文 學 | 專家 |
11 | 何靈芝 | 女 | 1963.9 | 石河子大學 | 教 授 | 新疆歷史研究 | 專家 |
12 | 薛 潔 | 女 | 1955.12 | 石河子大學 | 教 授 | 民俗文化 | 專家 |
13 | 汪建兵 | 女 | 1966.9 | 石河子大學 | 教 授 | 新疆傳承文化 | 專家 |
14 | 龍開義 | 男 | 1975.4 | 石河子大學 | 副教授 | 現代民俗 | 專家 |
15 | 李瑞君 | 女 | 1967.3 | 石河子大學 | 副教授 | 民族教育 | 專家 |
16 | 張 暢 | 女 | 1982.4 | 石河子史志辦公室 | 博 士 | 民族宗教 | 專家 |
特色業務
一、社科文化基地建設
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自2012年以來注重特色業務的拓展,在143團20連鹽鹼地上與其它社會組織一起試辦、養殖、種植產業,先後養過雞、豬、狗;種植過樹木,蔬菜,興辦起食堂。定期組織過研究院的員工前往基地遊玩、參觀、學習,並將各種會議也放在“陋室銘生態苑”召開。2014年由於143團準備徵購此處另作它用,現將社科文化基地遷往該團19連,目前正做前期各項準備工作,爭取將各項研究與基地建設進行有機結合,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舒適、優美、安靜、健康、綠色的生態環境。
二、兵團特色史志鑒編纂研究
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多年來致力於史志鑒的編纂研究工作,多年來協助政府部門編纂歷年來石河子年鑑系列叢書,例如2012石河子年鑑系列,該套叢書總計18本,共300多萬字,由師市14個農牧團場、瑪管處、巴管處、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及石河子鄉等18個單位聯合編撰。師市年鑑系列叢書系統記述了師市行政區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年度資料性文獻,真實保存了師市轄區下各個單位彌足珍貴的基礎知識,為以後續編積累了豐富史料。
三、經典軍墾故事和五張名片建設
隨著八師石河子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越來越深入地進行,挖掘五張名片(平安石城、綠色石城、開放石城、文化石城、活力石城)內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思考,並形成了磅礴力量,勢不可擋。
作為五張名片之一的文化石城,吸引著一批文化人為之辛勤耕耘、嘔心瀝血。各單位都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們精神的家園。沒有文化的單位是沒有前途的單位。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經師市黨委同意,組建了一支由專家、教授、博士、碩士等組成的十六人專家委員會,全力配合“五張名片”內涵的挖掘,提升八師石河子市對外宣傳力度。
師市上下掀起的“十個一”經典軍墾故事講解,隨著年終到來和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經驗的總結,由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協助各單位整理成冊,按程式三審三校,辦理準印證號,出版發行。
石河子《五張名片》系列叢書和《經典軍墾故事》的編輯,將在石河子的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影響,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兵團嵌入式民族團結研究
2014年8月6日,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理事長王飛,院長蘆永軍,監事長蘆葦,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專家杜家順,石河子大學副教授李瑞君,辦公室總監程潔及辦公室兩名工作人員一行共八人來到石河子市133團,141團,142團開展以“兵團嵌入式民族團結研究”為主題的座談會,會議期間133團還請來各連隊的阿訇們與新疆大眾文史研究院的專家們一起就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交流自己的看法。王飛理事長還向大家介紹了我院為做好兵團嵌入式民族團結研究近期的工作情況,並就日後如何做好兵團嵌入式民族團結研究進行了深刻的探討。此次學習考察得到了各團領導和各少數民族代表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使大家開闊了視野、學習了經驗、受到了啟發,對推動我院開展兵團嵌入式民族團結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5年
(1) 對各基層單位調研。
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根據研究院的工作規劃,深入各農牧團場、企事業單位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發布在《大眾文史》雜誌上。
(2) 落實網站的內容及更新的頻率。
“大眾文史”網站建設完畢,網站內容應該,每日更新。網站更新的內容要切合研究院工作實際,保證內容質量。使得研究院網站的訪問量持續增加。
(3)《大眾文史》雜誌越辦越有特色。
《大眾文史》雜誌保質保量按時出版印刷,增加雜誌的印刷量,加大雜誌的影響力,並形成自己的特色。
(4)“社科文化研究基地”初見成效。
“社科文化研究基地”基礎建設工作全部完成,基地各項管理制度完善。基地投入使用。
(5)形成“十個一”經典軍墾故事系列叢書。
組織專家學者編纂石河子各行各業“十個一”故事,出版印刷系列叢書,擴大叢書的影響力。
(6)全面鋪開八師石河子市五張名片系列叢書的編輯
2016年
(1) 到基層開展各種服務活動。
利用研究院的人才優勢,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基層單位,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擴大研究院的影響力,提高研究院的知名度。
(2) 增強“社會購買力”的力度。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工作,擴大研究院的影響力,提高研究院的知名度,承接國家的社科基金項目,承接企事業單位的基金項目,增強“社會購買力”的力度。
(3) 網站、雜誌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經過兩年的運作,“大眾文史”網站及《大眾文史》雜誌形成專業的工作團隊,完善運作模式,內容的更新,內容的質量,網站的維護都提高的一個新的水平。
(4)形成上下貫通,符合市場規律的網路平台。
把握市場規律,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使研究院各項工作上升的一個新的高度。
2017年
(1) 形成“購買政府服務”的一個強大團隊。
通過擴大研究院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引進專業人才,引進專業管理隊伍,形成專家團隊,打造研究院強大的人才隊伍。
(2) 形成自成系統的工作平台。
轉變研究院發展模式,形成產、學、研創新型發展模式,形成自成系統的工作模式。
(3) 建成開展研究的基地。
通過多年的建設,吸引專家學者來到研究院開展研究院工作,承接更多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形成社科研究院基地。
(4) 建成人人都想參與的樂園。
研究院成為專家學者科研的樂園,成為員工成長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