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循環衰竭泛指新生兒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心排出的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包括心力衰竭(泵衰竭)和外周循環衰竭(心源性休克)。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小兒內科
- 常見病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或心室射血障礙等引起。
- 常見症狀:交感神經興奮和心臟功能減退的表現、肺循環淤血的表現等。
- 傳染性:無
病因
心力衰竭在胎兒期即可發生,嬰兒期較兒童期多見。主要病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見有室間隔缺損完全性大血管轉位、主動脈縮窄、動脈導管未閉及心內膜墊缺損。出生後即發生心力衰竭以左室發育不良綜合徵、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最常見。心肌炎、重症肺炎、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及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也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
2. 心源性休克
新生兒心源性休克常由於心室射血障礙,因大塊或多發性大面積肺梗死(來源於體靜脈或右心腔的血栓、羊水栓、脂肪栓、氣栓和右心心內膜炎贅生物等)、乳頭肌或腱索斷裂、瓣膜穿孔所致嚴重的心瓣膜關閉不全、嚴重的主動脈口或肺動脈口狹窄(包括瓣上瓣膜部或瓣下狹窄)。
臨床表現
心動過速:新生兒心率每分鐘160次以上是早期出現的代償現象;煩躁不安經常哭鬧;食慾下降;多汗;活動減少;尿少。叩診心臟擴大;聽診第一心音低鈍,可聞及奔馬律。患兒脈搏無力,血壓偏低、指、趾端發涼及皮膚發花等。
2.肺循環淤血的表現
呼吸急促、鼻翼煽動、三凹征、呼吸困難、咳嗽、口周及指、趾端發紺。肺部聽診可聞及喘鳴音及濕性囉音。
3.體循環靜脈淤血的表現
肝臟腫大或進行性增大。長期肝淤血,可出現輕度黃疸;新生兒因容量血管床相對較大故水腫不明顯。但每天測體重均有增加,是體液瀦留的客觀指標。
4. 重度休克表現
反應遲鈍、面色蒼白髮紺、四肢厥冷發紺、皮膚出現大理石樣改變、心率>120次/分鐘、心音低鈍、脈細弱無力或稍加壓後即消失、收縮壓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顯減少或尿閉。
5.極重度休克表現
昏迷、呼吸淺而不規則、口唇皮膚發紺、四肢厥冷、脈搏極弱或捫不到、心音低鈍或呈單音心律、收縮壓<40mmHg(5.32kPa)、無尿,可有廣泛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出現多器官衰竭徵象。
檢查
診斷
2.心動過速,安靜時,新生兒>160次/分鐘。不能用體溫升高解釋。
3.聽診發現第一心音低鈍或出現奔馬律。
4.肝大:新生兒在肋下可觸及肝臟大於3厘米;進行性肝大或伴觸痛。X線或超聲心動圖檢查得以證實,這種表現不能用橫膈下移解釋。
5.患兒突然煩躁、呼吸更加困難,面色蒼白,口周及指趾端發紺。
6.體重增加,尿少及下肢水腫,新生兒水腫不明顯。
治療
1.絕對臥床休息,立即吸氧,儘快建立靜脈給藥通道,儘可能迅速地進行心電監護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動力學監測,留置尿管以觀察尿量,積極對症治療和加強支持治療。
2.擴充血容量,如有低血容量狀態,先擴充血容量。若合併代謝性酸中毒,及時給予5%碳酸氫鈉,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根據心功能狀態和血流動力學監測資料,估計輸液量和輸液速度。
3.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補足血容量後,若休克仍未解除,應考慮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常用藥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硝酸甘油和硝普鈉等。
4.儘量縮小心肌梗死範圍,挽救瀕死和嚴重缺血的心肌,包括靜脈和(或)冠脈內溶血栓治療,施行緊急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PTCA)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5.積極治療併發症,如心律失常和防治腦、肺、肝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防治繼發感染。
6.藥物治療同時或治療無效情況下,有條件單位可採用機械性輔助循環,如主動脈內氣囊反搏術、左室輔助泵或雙室輔助泵,甚至施行全人工心臟及心臟移植手術等。
7. 病因治療是心源性休克能否逆轉的關鍵措施。
8.儘早防治併發症和重要臟器功能衰竭也是治療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合併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作相應處理。若繼發感染,臨床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見,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適抗生素予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