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小說

新派小說

《新派小說》是一本小說,小說類型是武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派小說
  • 別名:新派小說
  • 類型武俠小說
  • 代表作者:金庸 梁羽生 倪匡 古龍
  • 起源:1952
  • 作品特點:把武俠、歷史、言情三者結合起來
簡介,新派武小說的起源,

簡介

港、台的新派武俠小說進入五十年代中期,由於文革等一系列變動,武俠小說便在內地銷聲匿跡;但在香港卻得到了新的繁榮,形成為今日的新派武俠小說。新派武俠小說,“新”在去掉舊小說的陳腐語言,用新文藝手法去構思全書,從外國小說中汲取新穎的表現技巧,把武俠、歷史、言情三者結合起來,將傳統公案與現代推理揉為一體,使武俠小說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金庸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小說鼻祖。從創作時期看,梁羽生金庸起步早三年;從成就和影響來看,則金庸勝過梁羽生。香港作家倪匡以“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八個字來稱譽金庸的作品;台灣成立了“金學會”,出版《金庸研究叢書》,都說明金庸作品的成就和影響,確實高於梁羽生。到了六十年代,武俠小說在台灣大為流行,古龍異軍突起,脫穎而出,以起武俠推理小說別樹一幟,與金、梁形成鼎足三立之勢。古龍行文跌宕跳躍,句式簡短,自成一格,情節驚險曲折,結尾常出人意外。他善於製造懸念,尤善於塑造武俠福爾摩斯,在刀光劍影中,把表面亂麻般的案件,一一條分縷析,通過嚴密的推理、判斷,尋出真兇,剷除奸惡。由於內容新、筆法新、句式新,情節離奇緊張、複雜多變,因此極受讀者歡迎。他的小說銷量多、流行廣,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的也不少,其影響之大,也堪與金庸媲美。

新派武小說的起源

1952年,香港武術界太極門與白鶴門發生爭執,他們先在報紙上互相攻訐,後又約定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這件事轟動了整個香港,當地的報刊自然不肯放過對這場比賽的報導渲染。《今晚報》的編者借題發揮,向讀者預告從比賽的第二天起將有精彩的武俠小說連載滿足讀者,香港新派武俠小說的第一部作品梁羽生龍虎鬥京華》就這樣匆匆問世了。這一經營策略果然有效,小說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報紙的銷量自然也大增。金庸在自的《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名聲大噪後,自己獨立創辦《明報》,以自己的武俠小說吸引讀者,製造市場。金庸在《明報》連載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神鵰俠侶》,在《射鵰英雄傳》的盛名之下再寫這部續集實非易事,但事關《明報》的興衰,金庸不能不分外注意。在金庸的精心操作下,《神鵰俠侶》大獲成功,贏得了讀者的歡迎,《明報》也由此打開了銷路。金庸後來在談到他的武俠小說時,表示最喜歡這部《神鵰俠侶》,這種喜歡恐怕不完全是基於藝術上的原因,其中分明包含了他事業成功的喜悅。
梁羽生、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創作事實上首先是一種商業行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形態也就不能不受到商業性的規定。研究新派武俠小說,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視角,但從目下對新派武俠小說的研究來看,這一點似乎並未引起重視。
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形式是報紙連載,這就要求作者趕時間、搶速度,到時候就一定要交出作品,不容遲疑。在這種作者沒有餘裕精雕細琢的情況下,小說中出現草率之處勢在難免。新派武俠小說中事理邏輯上的錯漏頗不缺乏,這一點已有不少人指出過,如金庸的朋友許希哲先生曾專門發表了《忙裡偷閒話武俠——讀金庸的“天龍八部”與“倚天屠龍記”隨筆》一文,(註:三毛等:《金庸百家談》,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指出了《天龍八部》與《倚天屠龍記》兩部小說情節上的多處錯誤。金庸曾多次談到,他的小說自報刊連載到出版以致重印,修訂之處很多,“約略估計,原書的十分之六七的句子都已改過了,原書的脫漏粗疏之處,大致已作了一些改正。”(註:金庸:《雪山飛狐·後記》,三聯書店(港)1994年5月第1版。)“現在修改校訂後重印,幾乎每一句子都曾改過。甚至第三次校樣還是給改的一塌糊塗。”(註:金庸:《書劍恩仇錄·後記》,三聯書店(港)1994 年5月第1版。 )這一方面說明了金庸的認真負責——事後能夠重新校訂自己的作品,這在香港實屬少見,多數人連重讀自己作品的時間都沒有,但另一方面又說明了這些小說在當初發表時是如何的草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