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龍舟會

新津龍舟會

新津龍舟會是四川成都的民俗活動。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賽龍舟是中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內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便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把龍舟競渡辦得有聲有色。龍舟會除有龍舟競渡等傳統節目外,還增加了龍造型表演,彩船夜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津龍舟會
  • 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成都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龍造型表演,彩船夜遊
簡介,地理條件,龍舟來歷,活動內容,賽龍舟的發展,其它,何謂“龍舟”,

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賽龍舟是中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內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便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把龍舟競渡辦得有聲有色。龍舟會除有龍舟競渡等傳統節目外,還增加了龍造型表演,彩船夜遊等。
賽龍舟賽龍舟

地理條件

新津多水,城南的南河,河面寬闊,十分宜於水上活動,相傳唐代時,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在清代,這一活動更是遠近聞名。端午那天,幾十隻彩船齊整地安放在南河兩岸,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平常寧靜的南河立刻升騰起節日的喧囂。鳴放鞭炮之後,幾十隻船如離弦之箭向終點衝去。新津縣龍舟競渡,多取逆水行舟,舟長4丈8尺,划起來頗有難度,故而奪標競爭激烈,扣人心弦。搶鴨子實乃趣味性體育,自清代以來,就是龍舟會的保留節目。現今又賦予了新的活動內容,更加吸引八方遊客到此觀賞。

龍舟來歷

對於龍舟一詞的來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說法,一個是眾所周之的“屈原說”,而另一個就是“王說”了。
屈原說 梁吳均在《續齊諧記》里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的。明以後,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面極為壯觀。
龍舟樣子龍舟樣子
中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起源很早,從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幽,引龍進入,捕捉後進行馴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於是人們就用獨木剜製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
龍王傳說
龍王說 源於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金華老龍降雨救生靈被斬的傳說,人們為感謝這條救命老龍,就形成了祭龍頭,賽龍舟的習俗。每到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倉前餘杭塘河劃龍船叫做大端午)、五月十三(閒林和睦橋頭劃龍船叫做小端午)兩日,該地村村坊坊的龍船匯集在一起,舉行龍舟勝會。屆時河裡百龍競渡,兩岸萬人齊睹,旌旗飄揚,鑼鼓喧天,可稱水鄉一大盛事。賽龍舟後,還要舉行“謝龍王”儀式,取下龍頭,供在八仙桌上,拜龍頭後再行收藏,以待明年再比。

活動內容

賽龍舟
賽龍舟 在端午節賽龍舟是十分盛行的,賽龍舟也有許多不同寓意,有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寓意,也有是為了紀念秋瑾的寓意,但不論怎樣,端午節是不能缺少賽龍舟的。但在端午節去賽龍舟是不太可能的,不過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賽龍舟比賽,與親友們觀看刺激,緊張的比賽也是不錯的。
吃粽子
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吃粽子又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習俗。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可以趁端午的機會向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學習包粽子,或許第一次包的粽子不是最漂亮的,但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一定是最美味的。在煮粽子的同時一定要煮雞蛋,鴨蛋,鵝蛋,這是流傳下的習俗。粽子的口味有許多種,南北方的口味也不同。粽子的形狀也是大有不同的,但這些都是人們發明的,而我們作為一個富有想像力的中學生,也可以發明一下粽子的口味,形狀,相信這是十分有趣的。 戴香囊
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要佩戴香囊,我們不妨在端午節前夕買好或自己製作香囊送給家人,在南方有些城市香囊是用來在男女之間表達愛意的,我們送家人香囊可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感謝他們平日為我們的辛勞。

賽龍舟的發展

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一種民間競技活動,是有一定的競賽規則和勝負標準的。一般說,古時的競渡規則和今天的差不多,勝負的標準則有所不同,今天的競渡以達到終點的先後為勝負,比的主要是速度。古時比競渡速度固然是一個標準,但還有一些較複雜的花樣。比如“搶標”,是指在劃到終點的時候各船搶奪浮標以定勝負。標分魚標、鴨標、錢標等,因其上系有紅錦緞,所以也叫“錦標”。另外,還有搶奪比較高難的錢、鴨等物,金屬入水則沉;鴨入水則游,搶錢要下到水裡去搶奪,因此爭奪起來就要困難些,其場面也會更加激烈。這需要很好的水性和技巧。
古代龍舟競渡,以唐宋時為最盛。據《荊楚歲時記》所載:“州將及士人悉臨水歡之”。唐代張建封在《競渡歌》中生動地描寫了當時龍舟競渡的熱烈場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千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相目如瞬。

其它

明代,北京民間於端午也曾有賽龍舟的活動,《帝京歲時紀勝·里二泗》載“里二泗近張灣,有佑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神像……前臨運河,五月朔至端陽日,於河內鬥龍舟,奪錦標,香會紛紜,遊人絡繹。”皇帝亦去西苑鬥龍舟、划船,與諸大臣宴樂。至清代,在端午節期間,順治、乾隆,乃至道光初年,皇上均有龍舟競渡之舉,《清朝野史大觀》卷二記載:
順治十一年端午,召內大臣大學士等乘龍舸,游西苑,至北橋登岸,幸南台歡宴至暮。自後遇午日,宮中每以龍舟酬次。乾隆間,五日則奉慈輿至御園觀龍舟。聖駕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內廷詞臣,亦得與宴賞。其東則蓬島瑤台,皇太后觀競渡處也。嘉慶間,移于澄虛榭宴賞。高宗詩云:‘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仁宗詩云:‘九龍順軌原無競’,據此可識龍舟之數。道光初年,尚沿競渡故事,其後停止。
清代民間既有競渡,又有遊船之娛。運河二閘等處,遊船自端午開業,都人聚飲於船,或划拳行令,吟詩作賦,或邀票友輪唱互賞。興來,則三、五小舟相賽奪魁。清道光《白雪遺音》岔曲唱道:“……浮瓜沉李,水閣涼亭,陣陣荷風划龍舟。奪橋競彩相爭勝,鑼鼓叮咚採蓮歌,悠悠揚揚真好聽,燕語鶯聲。”即是這種風俗的反映。
民國期間,端午節北海公園亦曾應節舉辦過從北岸五龍亭至南岸瓊島漪瀾堂的有獎划船競賽,為當年京城一大盛事。

何謂“龍舟”

龍舟樣子
何謂“龍舟”?據聞一多先生有關越民族圖騰祭說可知,當時所用的舟就刻畫有龍的紋樣,這正是龍舟稱謂的來源。現在所見的龍舟仍是這樣,船頭製造成龍頭形,船體畫有龍鱗。至於古代的龍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清人范祖述在《杭俗遺風》中對西湖龍舟有較詳細的描述:西湖有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攤移,旁列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娛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划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