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弄位於東起建國北路,西至新橋,長106米。以新橋名弄。新橋,跨東河,寶善橋南,鳳起橋北,單孔石階拱橋。南宋時已有,稱端平橋,橋上有安仁亭;明重修,因橋東有廣積倉,又名為廣積倉橋;清順治年間重修後名新橋。
1984年“文普”調查:保存有宋代石欄板二十塊,望柱五根及部分砌橋身條石。兩面橋額南側刻“兆民永濟”(陰文),北鐫“四鏡鹹康”(陽文)。兩邊石欄上刻有建橋資助者姓名。南面欄板背面刻有順治重建橋志銘碑文一塊,碑文如下:“古廣安新橋,其始建不記於何時。自順治甲午仲春忽崩潰焉,傷其人有七。逆其重建之年,得百有四。即於是年采其石,堅磐厚復重建之。越丙申春而工成,因此是為記,使識者而知,奠安永固,億萬斯年云爾,里人魏翼文識。”1989年東河改造時新橋重修,基本保持原樣。
新橋舊時端午節為杭城內河賽龍舟之地,夏侯巷稱為“彩虹渡”。清陳春曉有《東河龍舟》詩:“才過插柳又懸蒲,競渡端陽笑且呼。今日東河真絢熳,銷金不獨是西湖。”舊時,杭城東北平曠,一覽無餘,惟皋亭山嶙峋突兀,景壓西湖。清張世進《內子以皋亭等山為勝於湖上諸峰,頗疑其說。今舟次新橋,回望岡巒層疊,始覺其佳,口占示之》詩:“新橋帆始落,回首是皋亭。黛瘦浮天翠,峰多倒水青。晚岡寒小艇,春樹暗前汀。寄語閨中道,何年此共經。”
新橋橋頭曾立有尚義牌坊。據《萬曆仁和縣誌》:東街新橋,萬曆十九年(1591)四月,為善士唐耀立尚義坊。清吳錫麒《東河棹歌》載:今石柱猶存,一半攬入酒肆矣,詩曰:“跨街玉柱架虹梁,橋畔猶存尚義坊。記取題名稱善士,流風遠並浙河長。”註:“清泰門長明寺前亦有尚義(牌)坊。”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錢塘人,曾居新橋。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江南海防河務同知。精篆隸行草,儼然有天得,世爭寶藏之。博學工詩。能繪,山水、花卉、蘭竹意境逸雅。史稱“西泠八大家”之一。官溧陽時,曾幫當地陶家楊彭年製作茶具,有精品“曼生壺”傳世。著有《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等。
陳春曉,字杏田,號望湖,又號覺庵,住新橋。錢塘廩貢,歷游粵、楚、吳、皖,奉母教弟,備嘗艱苦,其孝友有足稱者。著有《晚晴書屋詩鈔》、《覺庵續詠》、《讀漢書隨詠》等。今流傳之《東園十景詩》為陳春曉所作。
柯觀,字大嚴,仁和諸生,居東河之新橋。少孤力學,穎悟絕人,性嗜酒,興酣命筆,頃刻千言,儕偶無與匹者。醉作《訟疫鬼文》。
新橋河下為東河。解放前後,沿東河有倒糞的船埠。糞船有兩種:一種為方頭大糞船,停泊岸邊有青石板砌成的糞槽下河上,屬專用碼頭,岸上挑糞者把兩隻腰鼓狀糞桶中的糞汁倒入石槽,直瀉落糞船。此乃“金汁行”(糞行)專用糞船,屬大買賣;另一種船較小,泊岸後鋪設獨龍跳板和岸上連線,挑糞者小心翼翼走跳板倒糞船中,此屬郊區富有農戶所為,屬小買賣。至於挨家著戶倒馬桶挑一擔糞回去或者在獨輪車上裝四隻糞桶拉回去的,是水星閣、小北門城牆腳邊和新塘、七堡的菜農。天蒙蒙亮,提著燈或打著手電筒,小心推門入室上樓進房來傾倒腳頭(馬桶)。舊時一般人家都把馬箱放置在床頭邊,夫妻、孩兒在床上酐睡,桌上放有零錢、手錶及細軟。倒腳頭的人打開馬箱蓋提出馬桶,夾擱腰間單梢上(舊時馬桶多紹興式,像燙酒的串筒,上有邊沿),下樓出門倒淨,沖水再用竹筅帚洗刷乾淨,然後把馬桶夾帶上樓進臥室放進馬箱,開蓋涼著風乾,他下樓時把一頭頭門關上,大門虛掩戤實。再去另一家。日繼於月,年復如此。這種絕對信任純樸的民情風俗似乎代代相傳(起碼筆者兒時就經歷過),沒有邪念、沒有罪惡。所以說、舊時杭城“夜不關戶”不是虛言妄語,是有由來的。每年到冬至,傾腳頭(倒馬桶)的農民就推著獨輪車挨家著戶送做冬醃萊的長梗白菜來了,一擔白菜算是酬謝。你說倒馬子究竟是誰在幫助誰?民情純樸敦厚如是。
新橋弄南、建國北路415號下城三小,前身創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府立初等國小堂第二所,校址設在新橋弄南的蕭王廟內,故里人稱蕭王廟國小。1939年取名新橋初級國小,抗戰勝利後改名新橋中心國民學校,1952年名下城區第三中心國小,2001年7月和東海、新華二小合併,改名青藍國小,址遷東清巷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