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是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 作者:劉寶珍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1日
- 頁數:22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80348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問題報告文學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晚期在文壇上出現的一種報告文學新樣式。從文學與現實的關係看,問題報告文學參與和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進程,但圍繞問題報告文學的研究還停留在零散研究和個案研究狀態。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漢語言文學研究文庫》在全面梳理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問題報告文學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嘗試從問題報告文學的勃興原因、對傳統的繼承與革新、問題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對問題報告文學進行系統化研究。本研究有利於人們釐清問題報告文學的創作使命,探索問題報告文學的創作原則和方法,發現文學與現實的對接點,發揚文學對社會的預警功能,為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提供借鑑。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稱謂爭議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二章 問題報告文學在三維選擇中誕生與勃興
第一節 時代的選擇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問題報告文學的產生起了政治上的嚮導作用
二、參照系的突然全球化為問題報告文學的大量出現作了思想上的牽引
三、寬鬆自由的政治環境和學術氛圍對問題報告文學起了護航保駕的作用
四、艱難的生存環境和愚昧落後的生存狀態為問題報告文學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第二節 作家的選擇
一、作家主體意識的高揚為問題報告文學的出現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作家思維方式等的改變同時改變了報告文學的建構
三、作家直面現實的勇氣使問題報告文學得以發揚光大
四、作家善於發現話題並在新話題中實現對讀者的啟蒙
第三節 讀者的選擇
一、讀者需要藉助文學來認識和理解生活
二、讀者需要對現實擁有全貌的認識
三、問題報告文學能為讀者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問題報告文學對現實的理性超越對讀者具有啟蒙作用
第三章 問題報告文學對傳統的繼承與革新
第一節 對傳統報告文學的繼承與革新
一、對傳統報告文學戰鬥性傳統和批判意識的繼承
二、對傳統報告文學批判意識的革新
第二節 對傳統文學的繼承與革新
一、繼承並發展了“問題小說”的運思方式
二、繼承並發展了傳統報告文學對主體的張揚意識
三、繼承並發展了傳統報告文學對理性追求的旨趣
第三節 對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呼應模式的繼承與革新
一、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的傳統表現
二、問題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的彼此呼應
第四章 問題報告文學的真實性
第一節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一、趙瑜與《中國的要害》
二、霍達與《國殤》
第二節 探究民族生存本相
一、徐剛與《伐木者,醒來!》
二、《洪荒啟示錄——洪汝河兩岸訪災紀實》
第三節 客觀再現與科學評判
一、問題報告文學作品源於作家的親自體驗和親身經歷
二、問題報告文學作家成為貫穿作品始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三、問題報告文學對現實問題、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觀再現與科學批判
第五章 問題報告文學的理性精神
第一節 哲理思辨精神
一、對“改革家落馬問題”的哲理思辨
二、對“改革中面臨的兩難問題”的哲理思辨
三、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企業管理與民族精神等問題”的哲理思辨
四、對“個體戶與私營經濟問題”的哲理思辨
第二節 文化啟蒙精神
一、對傳統文明與中國當代關係的考察與反思
二、對愛情、婚姻與家庭問題的關注與啟蒙
三、對人口、交通、糧食、教育、體育等問題的審視與啟蒙
四、對醫療衛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的揭示與啟蒙
第三節 現代批判精神
一、通過對反面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描述進行揭露和批判
二、通過議論進行揭露和批判
第四節 歷史反思精神
一、對我國不平凡歷史的反思
二、對秘而不宣或鮮為人知的歷史的反思
附錄一 1978-2017:報告文學研究資料索引
附錄二 新時期報告文學獲獎作品篇目
一、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二、魯迅文學獎之全國報告文學獎
三、徐遲報告文學獎
四、“中國潮”報告文學徵文優秀作品獲獎篇目
五、中國報告文學“505杯”獎(1992-1993)
六、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獎
後記
作者簡介
劉寶珍,湖北十堰人,現為湖北師範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新聞傳播史、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教師通藝綜論、教師口語等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十二五”省級規劃教材《新聞採訪學基礎:理論與方法》副主編,《新課程新名師——湖北中學教學名師研究》第二主編,《教師通藝綜論》編委。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及湖北省實習實訓基地等多個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曾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