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鄉

新昌鄉

新昌鄉位於浙江衢州常山縣城東北,鄉政府駐地在新昌,距縣城20.5公里,南接芳村鎮,西和宋畈鄉毗鄰,北與開化縣交界。區域面積110.6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轄新昌、彤坑、下徐、黃塘、輏輅、鄢家、謝家、外輏輅、岩前、瑤嶺、郭塘、葛畈、吳家村、新峰、對坑、祝家源、蕉塢、銅山、下坑塢、達塘、對塢、安坑、半源、西嶺腳24個行政村委會,81個自然村,9561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昌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
  • 面積:110.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956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概況,沿革,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建設,文化習俗,曲棍舞,洗馬舞,鋼叉舞,車酋輅拳,

概況

新昌鄉位於常山縣北部。面積110.6平方千米。總人口9561人(2017年)。轄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新昌村。

沿革

1959年建新昌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新昌、彤坑、下徐、黃塘、軋輅、鄢家、謝家、外壠?輅、岩前、瑤嶺、郭塘、葛畈、吳家、新鋒、對坑、祝家源、蕉塢、銅山、下坑塢、達塘2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新昌,距縣城21千米。
2005年,將原芙蓉鄉對塢、安坑、半源、西嶺腳4個行政村劃歸新昌鄉;調整後,新昌鄉轄新昌、彤坑、下徐、黃塘、輏輅、鄢家、謝家、外輏輅、岩前、瑤嶺、郭塘、葛畈、吳家、新峰、對坑、祝家源、蕉塢、銅山、下坑塢、達塘、西嶺腳、半源、安坑、對塢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新昌村新創路101號。原新昌鄉面積68.06平方千米,人口1.39萬人。

地理位置

常年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6.5----17.1度,年降雨量1730---1830毫米。全鄉地處山地丘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八面山,海拔1012米,是常山第二高峰。土壤主要為黃壤,黃紅壤,和紅壤。

自然資源

新昌是個山區農林業鄉,全鄉以農林業為主,耕地6016畝,其中水田5042畝,人均0.43畝,山地7.8萬畝,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1)農業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水稻、油菜、柑桔、茶葉等;養殖業近幾年發展較快,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等,現有年出欄都土雞萬羽以上的養殖場有四個,年飼養量達10萬羽。(2)林業以油茶為主,面積3.7萬畝,占全鄉山地面積的47%,年產山茶油30萬斤,豐年可達50萬斤,另有松、杉林及落葉闊葉樹和常綠闊葉樹混交林;自2001年開始引進中藥材厚朴,已經種植3500畝。
新昌鄉境內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待開發的礦產品有:瑩石、鎢、錫、白石英、花崗岩、白崗岩、鉛鋅等,特別是瑩石礦,經國家地質部門勘探查明,儲量達7000萬噸以上,占地面積為18平方公里,屬國家特大型瑩石礦山。

經濟建設

常山縣新昌鄉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源頭,距縣城22.5公里,是全國油茶之鄉,省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省級紫蕃薯之鄉。全鄉總面積110.6平方公里,下轄24個行政村,98個自然村。基層黨支部26個、黨員563人。全鄉9561人(2017年)。全鄉耕地面積6590畝,山地面積12.495萬畝。2009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6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

文化習俗

曲棍舞

是新安江水庫移民村新峰村特有的,上世紀60年代由淳安縣傳入。傳說這一習俗是古時候山民進山砍柴時,虔誠地祈求山神爺要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祥和。近年來,隨著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會跳“曲棍舞”的老人減少,古老的民間舞蹈一度瀕臨失傳。對此,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發掘整理,幫助新峰村成立了女子“曲棍舞”隊,這一傳統舞蹈重獲新生。而今,每逢喜慶佳節,“百人曲棍舞”的情景已成為新峰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朵耀眼奇葩。

洗馬舞

新昌鄉還有寓意驅邪魔、慶豐收的“洗馬舞”,老少皆喜。車酋輅村的嚴、謝二姓(上世紀80年代末謝家大村曾單獨為行政村),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從江西省南豐和福建省建寧等地遷徙而來的。嚴氏後裔有兄弟世貴、世遠在車酋輅定居,族人與謝氏家族和睦相處、世代聯姻,人丁興旺,繁衍成村。相傳清鹹豐年間,有一年突遇天花病流行,村人驚慌。嚴姓族長為此心急如焚,一晚夢有銀須老叟騎馬而來,與他附耳輕聲叮囑幾句後飄然離去。這位族長驚醒後,認為是神靈託夢,要求他在來年正月里挨家挨戶去串門“跳馬燈”、“舞龍燈”以驅病疫。於是,族長馬上請來工匠趕製竹馬、龍燈、花盆,以竹篾紮成骨架,用紅黃白綠橙紫六色紙裱糊馬身,並選定黃馬為六馬之首———頭馬,並在花盆上插起桃、李、梅、菊、桂等名花及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的人物木偶燈。後又添置了“九節龍”,並根據新昌習俗定於正月十一日起燈。該舞蹈從現實生活中洗馬的場景提煉,有牽馬、卸馬口、捧馬槽、潑水、餵馬、洗馬、梳馬毛、上馬鞍、取馬鞭等一系列流暢的動作演化而成,包括“三陽開泰”、“馬送六福”、“龍舞九天”、“拳開四門”、“一洗驊騮”等經典招式,惟妙惟肖,討人喜歡。正是天佑眾生,當年流疫大減,人們便認為是托馬神庇護。為此,族長決定連跳三年,以示歡慶。鄰村聞之,也爭相邀請。就這樣,婦孺皆喜的“洗馬舞”便世代流傳了下來。

鋼叉舞

發源地在黃塘村,這裡5個自然村分布在海拔800多米高的山坳里,山高水長,房屋錯落,步步皆嶺。82歲的傳人黃樟木說:“在上輩人的傳授下,鋼叉對我來講,既是年青時打獵的武器,又是農閒時和鄉親們一起跳舞蹈的道具。”和所有的原始藝術一樣,“鋼叉舞”的起源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密不可分。相傳“鋼叉舞”是200多年前由江西省南豐人黃林到黃塘村一帶拓荒種田時傳入常山的。深山之中,莊稼經常被野獸糟蹋,他和族人就製作了木叉,用以驅趕野獸和狩獵。後來他們又用鋼叉代替木叉,並在鋼叉上裝上兩塊鐵片,發現野獸時舉著鋼叉一邊舞動,一邊喊叫,將野獸嚇跑。漸漸地,這一原始的活動流傳了下來。每逢佳節、喜慶之日,鄉親們都要聚集在一起,運用各自最熟悉的姿態跳躍並揮動手中的“鋼叉”,以此取樂,同時用此祭祖先,除鬼邪,以保來年風調雨順、共享太平。久而久之,逐漸演變成頗有特色的“鋼叉舞”。

車酋輅拳

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浙西一帶有名的拳種。史載,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嚴、謝兩姓遷徙至八面山下繁衍生息,聚群成村後,取名車酋輅村。“我們嚴、謝兩家都有家傳習武的風俗,多年來,兩大家族和睦共處,相互切磋武藝,取長補短,村里形成了世代相傳的習武風氣。”車酋輅拳傳人謝章華說,過去這一珍貴的民間武術因無人問津,連祖傳拳譜也不幸遺失,幸得師傅的言傳身教,方成套路。
近年來,在鄉里的支持下,歷史悠久的車酋輅拳傳統技藝引入到當地國小的體育課堂,無論是謝氏套路中的“雙鳳朝陽”、“三十六宋江”,還是嚴氏拳法的“單鳳散翼”、“雙龍戲珠”等拳路,都倍受學生歡迎。村裡有80%的年輕人想練習車酋輅拳。“洗馬舞”愛好者在實踐中學習借鑑了車酋輅拳的招式,經過技藝高超的武師表演,成為充滿陽剛之氣且有車酋輅特色的民間舞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