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史學

新政治史學,當代西方史學中的重要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政治史學
  • 分類:當代西方史學
  • 所屬領域:政治
歷史,研究內容,

歷史

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史研究日漸走入困境,“重新解釋美國政治史”的呼聲不斷高漲。
1957年,L.本森發表長文《美國政治史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對美國政治史研究的弊端進行了系統的批評,指出印象主義長期統治著美國的政治史研究,往往會導致“故意歪曲事件和片面性”的現象發生,而且大部分積累下來的史料,只是“反映了上流集團觀點和經驗的史料”。他提出要發掘新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政治史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廣泛運用計量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在《傑克遜民主的概念:紐約實例研究》(1961)一書中,本森通過分析19世紀中葉紐約的政治生活,回答了什麼是“傑克遜民主”,以及這個概念是否有助於認識美國的歷史進程。通過對民眾選舉、政黨結構及政黨活動、社會活動和種族、宗教的分析,作者作出了否定的答案。這部著作被認為是新政治史學的早期代表作,本森也因此而奠定了自己在美國新政治史研究中堅實的學術地位。
20世紀60年代以後,新政治史學有了較大的發展,愛荷華、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和威斯康星大學成為研究中心,一批有影響的專著相繼問世,如A.坎貝爾等著的《美國選民》(1960)、J.H.西比爾等主編的論文集《美國選舉活動史》(1978)、海斯的《作為社會分析的美國政治史學》(1980)等。

研究內容

新政治史研究的主要課題和以往的政治史研究一樣,都是選舉問題,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政治史學的問世,和在政治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選舉”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傳統的政治史研究只關注選舉中少數精英人物的個人行為,而忽略了“群體”的政治活動,因而也無法解釋“群體性的政治現象”。此外,傳統的政治史對於選舉只滿足於過程的描述,而沒有必要的理論方面的分析。
這些缺陷在新政治史研究中被有意識地加以糾正。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視野迅速擴大,研究的問題不斷深化,除了運用計量方法之外,還藉助於行為科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例如,關於分析選民如何投票的“種族–文化模式”的提出。從這一理論出發,可以更具體認識選民投票時的選擇,和選民的“種族–文化”(包括“種族–宗教”)屬性之間的直接聯繫。本森認為,每一個選民都生活在一個具體的種族–宗教–文化共同體內。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共同體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將對選民產生直接的影響,並決定了他的政治立場。
肖夫爾在分析1929年經濟大危機期間費城地區的選舉時,選民不是作為階級,而是作為黑人、猶太人、德國人或者天主教徒來參加的。但也有學者提出,“種族–文化模式”過於簡單化,因為影響選民投票選擇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