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行地點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德語: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是由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於每年的
1月1日在維也納樂友協會大樓的
金色大廳演奏的定期音樂會。這個音樂會最初宗旨是展示與推廣
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作品,至今音樂會的曲目還是以
施特勞斯家族成員的作品為主,雖然也會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進行曲。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在每年元旦前夕夜舉行,稱為維也納新年夜音樂會
時間
樂團
作為世界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對他們要演奏的音樂作品的品位要求極高。但引人注意的是,
施特勞斯家族在樂團節目表中的位置比許多偉大的
作曲家還高,這些作曲家包括了
華格納(RichardWagner)和
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
為什麼會有這么著名的新年音樂會?為什麼要演奏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維也納愛樂樂團為何成為世界上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的權威演繹者?這些淵源起始於一個半世紀以前。
發展歷史
1848年
1847年12月31日,一場音樂會正在
維也納郊外一個露天舞台舉行。當時
萊比錫一家報紙描述道:“指揮是一個捲髮,膚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翹,給人一種富有天才的印象。他舉起
小提琴,隨著琴頭的搖動,明快流暢的音樂便從一個規模雖小但素質很高的樂隊中飄蕩出來。”
這個膚色黝黑,“類似摩爾人”的指揮,便是
老約翰·施特勞斯——輝煌的
施特勞斯音樂家族的創始者。當時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在全歐洲巡演,聲譽載道。這次音樂會一直進行到1848年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樂隊演奏了維也納著名作曲家
約瑟夫·海頓(JosefHaydn)的一首作品,作為對新年的慶祝。接著樂隊演奏了施科澤(JohnGeorgScherzer)的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後來幾乎成為
維也納民謠):“跳吧,唱吧,無論我們是富裕還是貧窮……”隨後樂隊開始持續演奏歡快的舞曲:圓舞曲、
波爾卡、連德勒……音樂會變成了盛大的舞會,整個場地就是舞場,聽眾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則被要求加演,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歡樂的舞會一直持續到天明。
1873年
1873年4月22日
為了慶祝維也納金色大廳里球形建築的落成,
小約翰·施特勞斯指揮
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了他的作品《維也納的高貴血統》(Op?354)。據記載,施特勞斯是邊演奏
小提琴邊指揮。當時的報導寫道:“樂團盡職盡責、全心全力地演奏,使演出獲得了‘
施特勞斯式’的成功”。觀眾反映熱烈,使得這首曲子不得不再加演一遍。這次音樂會的成功,奠定了 “
圓舞曲之王”和“嚴肅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基礎。
1873年11月4日
1899年
由於
小約翰·施特勞斯有自己的樂團,因此很少和
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但兩者的私下交情還是非常好。1894年10月,為紀念小約翰·施特勞斯從事指揮生涯50周年,維也納愛樂樂團舉行了系列音樂會。小約翰·施特勞斯發來致謝電報:“在此我深表感謝,感謝樂團
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和由此帶給我的巨大歡樂。”
1899年5月22日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歌劇《蝙蝠》首演時,作曲家指揮樂團在
維也納歌劇院演奏了
序曲。但就在歌劇演出的期間,小約翰·施特勞斯染上了風寒,引發肺炎,於1899年6月3日不幸逝世。
1921年
即使偉大的作曲家逝世之後,
維也納愛樂樂團也並沒有立刻成為他堅定的擁護者。1902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Op?410)和《美酒、女人與歌曲》(Op?333),這次演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1921年。當時,為了慶祝在
維也納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紀念碑的落成,著名
指揮家阿圖爾·尼基什(ArthurNikisch)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了作曲家的《
藝術家的生涯》(Op?316)、《藍色多瑙河》、《美酒、女人與歌曲》等作品。由於
尼基什當時巨大的聲望和影響,許多指揮家都開始模仿他演奏
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1925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作曲家誕辰100周年,指揮大師
魏因加特納 (FelixvonWeingartner)指揮演出了《藍色多瑙河》,在此之前這部作品已成為
維也納愛樂樂團在10月17日和18日的國際旅行演出的保留曲目和返場曲目。1925年10月25日的這場音樂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是由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音樂會。
1929年
演奏施特勞斯作品傳統的形成
1939年
第一次新年音樂會
當今世界最著名的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誕生是不同尋常的,它開始於樂團晦暗的年代 ——1939年,當時在歐洲爆發的戰爭演化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局勢變化很快,樂團內部出現了很多派別,各持自己的主張。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樂團舉行了一場全部由
施特勞斯家族作品組成的音樂會,它向外界發布一個信息(這個信息遠遠超出了音樂的本身),表明了
維也納愛樂協會和維也納
愛樂樂團對
奧地利的忠誠。
這場音樂會於1939年12月31日舉行,30日舉行了公開的排演。這次演出日後成了奧地利豐厚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音樂會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揮同樣是
克萊門斯·克勞斯。在戰爭年代,
克勞斯掌管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演出和愛樂樂團的私立學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1月,在戰後艱難的歲月中,維也納愛樂樂團依然忠誠於奧地利,1945年的舉行的新年音樂會在1月2日還加演了一場。
1946年至1947年樂團的指揮換為
約瑟夫·克里普斯,儘管他帶領樂團首次在
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新年音樂會,但並沒有博得廣泛的好評。1948年,克萊門斯·克勞斯重新執掌樂團,直到1954年克勞斯辭世,一共舉行了7次新年音樂會。在克勞斯一生指揮的13次新年音樂會中,他把新年音樂會變成了
維也納的一個非常特殊的音樂活動。儘管沒有電視將他的指揮藝術保存下來,但從存留的各種文獻上我們仍可以認為,他對
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繹至今仍具有權威性。
1955年
與波斯科夫斯基25年的合作
克萊門斯·克勞斯的不幸辭世給
維也納愛樂樂團帶來個巨大的問題:誰能接替他的位置並繼續他的成功?樂團為此召開了幾次全體會議,最終選擇了威利·勃斯科夫斯基(WilliBoskovsky)。當初這個選擇引起了許多的爭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這是個多么正確的選擇。勃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揮了25次新年音樂會——從1955年至1979年。他使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當他因病退休時,也同時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勃斯科夫斯基與眾不同的是,那種只能在回憶中、在夢境中和
施特勞斯的音樂魔力中才能被喚起的
奧地利的古老傳統,被勃斯科夫斯基通過他的指揮、他的
小提琴展現出來,讓世人全然忘記了身處的時代。在勃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 12月30日晚上為奧地利軍隊演出音樂會的傳統。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電視台介入了音樂會,由於廣播電台和電視的作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音樂盛會和
奧地利音樂文化的象徵。
1980年
年度指揮家的出現
當1980年勃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後,
維也納愛樂樂團選擇了
洛林·馬澤爾 (LorinMaazel)——一位在國際樂壇取得輝煌成就的指揮家。他指揮新年音樂會直至1986年1月1日。從那以後,新年音樂會的指揮每年更換, 1987年的指揮是大名鼎鼎的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他指揮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音樂會,隨後是
克勞迪奧·阿巴多 (ClaudioAbbado)(1988年和1991年)、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Kleiber)(1989年和1992年)、
祖賓·梅塔(ZubinMehta)(1990年、1995年和1998年)、
里卡多·穆蒂(RiccardoMuti)(1993年和1997年)、洛林·
馬澤爾 (LorinMaazel)(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所有這些指揮都是
維也納愛樂樂團當年音樂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揮。1999年洛林· 馬澤爾指揮的新年音樂會打開了“
施特勞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
小約翰·施特勞斯逝世100周年,
老約翰·施特勞斯逝世150周年。2000年的新年音樂會由里卡多·穆蒂執棒。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
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
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
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
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聽眾)說: “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身向廣大聽眾致辭,預祝新年快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
洛林·馬澤爾用了幾十種語言來表達新年祝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 隨後是英文“HappyNewYear!”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那就是對
維也納、對
奧地利的熱愛,對和平、歡樂和充滿藝術生活的嚮往
別樣理解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是世界音樂生活的一件音樂盛事。於每年的1月1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由
維也納愛樂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演奏。這個音樂會最初宗旨是展示與推廣
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作品,直到今天音樂會的曲目還是以
施特勞斯家族成員的作品為主(主要是三位:
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施特勞斯,
約瑟夫?施特勞斯)雖然也會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進行曲。
歷史
1939年12月31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新年音樂會”,由克來門斯?克勞斯創辦。
第2屆於1941年1月1日舉行,以後除1945年因戰爭原因停辦一屆外,其餘都是於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廳舉行。
1955年起,音樂會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直至1979年。
1980年起,音樂會每年更換指揮
傳統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於1959年開始第一次進行電視轉播,不久便成了歐洲文化的盛事。電視轉播中,
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還為新年音樂會配上了古典的維也納舞蹈,這一傳統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國,由中央電視台進行的電視轉播於1987年開始。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通過電視向全球40多個國家進行直播,估計觀眾人數超過10億。音樂會已經形成了一些傳統,包括3個加演曲目,其中最後兩個永遠是
小約翰?
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以及老約翰?施特勞斯的《
拉德斯基進行曲》。在加演曲目的最後一首《
拉德斯基進行曲》,觀眾也會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著節拍拍手,而指揮家這時也會轉過身來指揮觀眾的節拍。另一個傳統則是指揮家的新年致詞。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上,當《
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觀眾忍不住開始鼓掌打節拍,
卡拉揚轉身指揮觀眾。以後每年如此,而2005年的新年音樂會上,為悼念
印度洋海嘯的遇難者而取消了這一曲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上,當《藍色多瑙河》響起時,觀眾的掌聲打斷了藝術家們的演奏。
克萊伯面向觀眾,發表新年祝詞。此後的某些年,還有指揮說“新年好”(最近一次是2005年的洛林?
馬澤爾)。
來華演出
2008年至今,該團連續5次來華巡演,在
北京人民大會堂、
上海大劇院、上海賓士藝術中心、廣州、深圳、天津、長沙、重慶、昆明、哈爾濱、瀋陽、長春、鄭州、太原、南京、杭州、青島、中山、佛山、韶關等地舉辦的新年音樂會共達60餘場;各地演出觀眾座無虛席,現場氣氛熱烈,受到觀眾與演出承辦單位的高度讚譽和一致好評;尤其在上海賓士藝術中心超萬人演出現場,觀眾稱:“從沒見過如此壯觀與熱鬧的
交響音樂會場面”。
2012年12月31日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的《維也納之聲2013新年音樂會》就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當時參加演出的是
奧地利維也納之聲交響樂團。當晚來到現場的觀眾紛紛表示這是一場震撼心靈的音樂盛宴。
在迎接2014新年來臨之際,歐洲
施特勞斯圓舞曲交響樂團(European Johann Strauss Orchestra & Ballet)將於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隆重推出《維也納之聲2014新年音樂會》,屆時將由著名指揮Rodek Wojciech執棒,這將延續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維也納之聲新年音樂會”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