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鮋

新平鮋(Neosebastes entaxis Jordan et Starks,1904)是動物界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平鮋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南海
  • 命名者及年代:Neosebastes entaxis Jordan et Starks,1904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ⅩⅢ-7~8;臀鰭Ⅲ-5;胸鰭19~20;腹鰭Ⅰ-5;尾鰭18。側線鱗33~38。鰓耙
5~7+11~12。椎骨26。幽門盲囊7~8。
體長為體高2.7~2.8倍;為頭長2.1~2.2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2.7~3.2倍。頭長為
吻長3.8~4.5倍;為眼徑2.7~3.4倍;為眼間隔5.7~6.8倍;為上頜長2.5~2.7倍;為眼後
頭長2.1~2.3倍;為尾柄長2.6~3倍;為尾柄高4.1~5.2倍;為背鰭第一鰭棘3.8倍、第
二鰭棘2.2倍、第三鰭棘1.6倍、第四鰭棘1.5倍、第六鰭棘1.6倍、最後鰭棘3.8倍、
倒數第二鰭棘4.6倍、倒數第三鰭棘3.5倍、最長鰭條2.1倍;臀鰭第一棘3~4.6倍、
第二鰭棘2~2.8倍、第三鰭棘2.4~3.1倍、最長鰭條2.1~2.5倍;為胸鰭長1.2~1.3倍、基
底寬3.8倍;為腹鰭長1.3~1.7倍、鰭棘2.2~2.5倍;為尾鰭長1.6~1.8倍。尾柄長為尾柄
高1.7倍。眼徑為最長鰓耙2.8~3.7倍、最長鰓絲3.4~4倍。顏角前段44度,後段25度。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淺弧形,尾部向後漸狹小。軀幹前半部較高,
腹鰭基部處體最高,軀幹短於尾長,為尾長4/5。尾柄低長,尾柄長為尾柄高1.7~1.9倍。
頭大,側扁,頭背緣斜弧形,眼上部稍隆起,腹緣淺斜凹弧形。吻中長,圓鈍,吻長略
小於眼徑。鼻孔2個,靠近;前鼻孔稍大,圓形,距眼近於距吻端;後鼻孔略小,靠近眼前緣。眼大,圓形,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至吻端的距離約為眼後頭長2/5。眼
間隔狹而深凹,後部寬,約為眼徑1/2。口中大,端位,口裂長為頭長0.3倍,呈30度
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凹入;上頜骨伸達眼前部下方,後端寬截;下頜前端具
1向下骨突。上下唇頗肥厚。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細牙;犁骨牙群左右相連,呈“人”
字形。舌端尖細,游離。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後無裂孔。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
7;前3條細小;後4條略寬長,基部平扁擴大。鰓耙粗短。假鰓發達。
鼻棘1個,尖銳,單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里側。眼前吻側具1眶前骨,眼下方
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後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寬大,長方
形,寬略小於長;外側具2略寬扁尖棘;上緣具1低平關節突;下緣前葉具2短小尖棘,
向前,中葉具1中大尖棘,向下,後葉具2棘,前棘較尖長,後棘短尖,均向下。第一
眶下骨菱形,長為寬2倍,約為第二眶下骨長1/2,為眶前骨長1/2,具2強棘。第二眶
下骨寬大,後端寬鈍,長略大於寬,約為第二和第四眶下骨合長的2倍,後部寬為前部
2倍,後端伸達前鰓蓋骨上緣,具數尖棘,向後下。第三眶下骨短小,長略大於寬,下
端連於第二眶下骨。第四眶下骨較長,下端連於第三眶下骨。眶前骨具5輻射狀感覺管,
後枝經第一眶下骨終止於第二眶下骨後部,向上通過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前鰓蓋骨具4~5
棘,上棘特別長大,伸達下鰓蓋骨邊緣;第二棘消失,第三棘中大,向後;第四棘略小
於第三棘,向後;第五棘短小,向後下。鰓蓋棘具2棘,上棘前無棱,下棘具1棱。下
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棱發達,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大而尖銳。
額骨光滑,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2~3個,較小;眼後棘數個,微小;無鼓棘;眼間具
額棱1對,低而窄,向後寬離,後端無額棘。頂骨光滑,左右分離;頂棱低平,後端具
1頂棘。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個,微小;翼耳棱高銳,後端具1強棘;後顳顬棱
具鋸齒狀小棘;肩胛棘1個,短小。肱棘1個。前頜骨突略高凸;吻背後部橫凹;眼間
隔深凹;額棱間溝深凹;額骨後側部具1深溝;無頂枕窩;頭部無其他凹窪。頭部僅前
鼻孔具短管,後緣具1舌狀皮瓣;後鼻孔具短管,無皮瓣;頭、體和鰭上無其他皮瓣。
鱗中大,櫛鱗,胸部和腹部鱗細小。前頜骨、下頜、頭部腹側、鰓蓋條部和鰓蓋骨
皮膜無鱗;吻部、上頜骨、眶前骨、眼間隔、頭背後部、眼後和眼下具細鱗;鰓蓋中上
部,頰部鱗稍大。背鰭基部具細鱗鞘,胸鰭和尾鰭基部具鱗。臀鰭和腹鰭一般無鱗。側
線上側位,淺弧形與,背緣平行,後部平直,行於尾柄中央,伸達尾鰭基底。鱗片的前
區和側區較長,後區甚短,前緣波曲,後緣密具小棘;中心點後端位;環片排列緊密,
無後輻射溝。
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鰭棘部長大,為鰭條部3.2倍,其間具1深缺刻,
鰭條後端伸達尾鰭基底;第一鰭棘較短,小於眼徑,略短於最後鰭棘,略長於倒數第二
鰭棘;第四鰭棘最長,為頭長7/10;鰭棘膜深裂。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最後鰭棘下方,基
底短,約與背鰭鰭條部等長,鰭條後端伸達尾鰭基底;第二鰭棘最長,粗大,約等於眼後頭長,長於最長鰭條;第三鰭棘略細短,為第二鰭棘長4/5;第一鰭棘略短於第三鰭
棘;第一和第二鰭條最長,略短於背鰭最長鰭條。胸鰭寬圓,下側位,後端約伸達臀鰭
前端上方,具2不分枝、12分枝、8不分枝鰭條,分枝和不分枝鰭條約等粗,下部鰭條
膜有明顯缺刻。腹鰭頗長大,胸位,後緣伸達肛門。鰭棘長約為第一鰭條4/5,為頭長
2/5;第二鰭條最長,約為頭長7/10,長於臀鰭最長鰭條,第五鰭條近基部鰭膜連於體壁。
尾鰭後緣截形,長約為頭長7/10,略短於腹鰭長。
體腔大;腹膜白色。胃囊狀。腸盤曲2次。椎骨26。幽門盲囊細長,7~8個,伸達
胃後端。鰾粗大,前部中央深裂,分為2葉,後端鈍圓。鰾長約為寬1.5倍。鰾壁背面
前部具2對韌帶突起。外肌帶弓形外凸,後端具1短小韌帶突起,肌肉部長為韌帶部4
倍,伸達鰾背面近1/3處。
體褐紅色,體側具3寬大褐色橫紋,分別位於背鰭第一至第七鰭棘下方,第九至第
十鰭棘和背鰭鰭條部下方,各橫紋一般不伸達腹側。背鰭鰭棘部具不規則雲狀斑紋,鰭
條部具4~5行點列橫紋。臀鰭具1~2條斜紋。胸鰭具多行點列橫紋。尾鰭具6~7行點列
橫紋。腹鰭淺紅色,無明顯斑紋。

分布範圍

南海,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