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縣氣象局

新寧縣氣象局,隸屬邵陽市。於1956年11月建立,原名為新寧縣氣象站,1984年2月升格為局,更名為新寧縣氣象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寧縣氣象局
  • 地理位置:邵陽市新寧縣
  • 行政類型:氣象局
  • 行政級別:局
  • 電話區號:0739
  • 郵政編碼:422700
單位簡介,職能任務,氣象工作,

單位簡介

新寧縣氣象局,隸屬邵陽市。於1956年11月建立,原名為新寧縣氣象站,1984年2月升格為局,更名為新寧縣氣象局。於2013年1月1日整體搬遷至城郊金石鎮古田村楊梅坳。
新寧縣氣象局
新寧縣氣象局大門

職能任務

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及時主動提供保障當地農業生產所需的氣象信息為當地政府指揮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氣象情報、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評價、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公益氣象服務,同時為重點工程、企事業單位趨利避害、組織生產提供系列的專業氣象服務。現服務領域覆蓋到國防、科教、工農商、林漁業、電力通訊、交通旅遊、保險、消防等多個部門。同時,承擔新寧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政府管理職能。

氣象工作

1956年11月1日,新寧氣象站在白沙農場建成,為一般國家站(該日有觀測記錄)。1958年站址遷移至金石鎮桐梓山(現大興路),於同年11月1日開始觀測記錄。1960年2月更名為新寧縣氣象服務站,1974年3月更名為新寧縣革命委員會氣象站,1981年1月再次更名為新寧縣氣象站,1984年4月20日正式升格更名為新寧縣氣象局,沿用至今。2004年在職幹部職工8人,內設辦公室、測報股、預報股和氣象科技服務股。
新寧縣氣象站(局)主要是進行各種氣象要素的觀測、記錄、及時編髮氣象電報和定期編制氣象觀測記錄報表。從1964年11月起,還擔任過向有關軍事和民航機場拍發固定或預約航空和危險天氣報告的任務。1968年,用國產電接風向風速儀,取代了用人工觀測的維爾達風向風速儀。1993年1月,實行微機編制地面氣象報表業務。2000年,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微機處理傳輸系統開通。同時,建成了新辦公大樓,進行了“三室一場”(指值班室、器材室、氣壓室和觀測場)的綜合改造,建成高標準的“三室一場”,提高了測報質量。
氣象服務 天氣預報是氣象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新寧氣象局在成立初期,預報主要是採用“聽、看、地、諺、資、商、用、管”八字方法,根據本地資料,天物象反映及民眾看天經驗,對省、地台的天氣預報做出補充和訂正。1981年新寧縣氣象局完成了五項災害性天氣資料的統計整理。1983年完成了四項業務基本建設,總結研製出一批質量較高的預報方法和依據,特別是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能力得到加強。1985年以來,數值預報、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及各種物理量等氣象信息得到了廣泛的套用。1987年配備了PC—1500袖珍計算機。1988年高頻電話和全市組網成功。1994年,實現了與省、市級系統的微機遠程聯網。信息資料的及時處理性大大提高了氣象情報的科學性和可靠性。2000年4月,開播了電視天氣預報欄目,預報至縣內各鄉鎮,成為公益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同年6月,衛星資料接收站在新寧氣象局建成並投入使用。
1978年起,縣氣象局根據氣候特點,充分利用本地氣候資源,開始編寫“天氣氣候簡報”,內容主要是將上月已經出現的天氣氣候實況、對有關生產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與評述。同時,還編寫了《新寧農業氣候手冊》,各種實驗性的農業氣象預報正式納入長期預報範圍。在專題分析服務方面,運用農業氣象指標、天氣預報和氣候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提出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的建議。1983年起,開展了年度氣候影響評價工作,並將其納入正常業務。
1991年,氣象局建成了氣象警報系統。1992年,氣象局成立了有償專業氣象服務專職隊伍。同年又開展了避雷設施檢測業務和空中氣球廣告業務。1998年,與電信部門合作,開通了“121”氣象信息電話,2003年,開通了手機簡訊氣象服務,現在“121”、“96121”氣象信息電話和手機氣象簡訊已成為人民民眾身邊的氣象專家。1999年,新寧縣氣象局成立了防雷減災辦公室。
人工影響天氣 新寧縣地處衡邵乾旱走廊,乾旱是較為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始於1979年,原名稱為新寧縣人工降雨領導小組辦公室,於1986年歸口氣象部門管理,同年7月正式更名為新寧縣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氣象局。新寧縣擁有增雨作業三七高炮2門、現代化車載式火箭作業系統1套。1998年、2000年新寧出現四季連旱,水資源嚴重缺乏,部分鄉鎮人畜飲水非常困難,水力發電幾近癱瘓,對人民的生產生活影響甚大,人工增雨作業使新寧縣旱情得以緩解。隨著氣象事業的發展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完善,人工增雨工作在抗旱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