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當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跳的熱點問題。本書撰寫的目的在於探索可持續城市的目標模式——生態城市與新的工業革命——產業轉型的相互影響關係及其轉型方法。全書共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兩部分。 理論篇運用複合系統理論與建模方法,通過建立生太城市“資源——產業——環境”複合系統結構模型、因素分解模型和關聯模型,以研究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耦合關係和管理方法;運用系統科學的自組織理論與模型,分析了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及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演化機制。 理論篇得出以下結論:生態城市是我國城市化的目標模式,產業轉型是我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具有相互促進的影響關係;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和基於生產與消費系統耦合的循環型社會建設方法是產業轉型的實現方法。 實踐篇以山西為例,重點分析了山西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的相關關係,提出了城市化的模式選擇、投入機制選擇、戰略選擇以及生態城市建設的策略與途徑。認為山西不僅要大力促進城市化,而且要根據山西目前的實際情況,特別注重生態城市建設,以恢復生存環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在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工業化的出路在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
基本介紹
- 書名:新型城市化與工業化道路: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ISBN:7802075734
- 品牌:經濟管理出版社
- 作者:郭丕斌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開本:16開
- 定價:39.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兩部分。理論篇運用複合系統理論與建模方法,通過建立生態城市“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結構模型、因素分解模型和關聯模型,分析了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及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演化機制。實踐篇主要以山西為例,重點分析了山西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的相關關係,提出了城市化的模式選擇、投入機制選擇、戰略選擇以及生態城市建設的策略與途徑。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理論篇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
1.1.2 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污染事件不斷,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堪憂
1.1.3 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資源匱乏和環境問題嚴重製約著城市化的發展
1.2 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綜述
1.2.1 生態城市研究概況
1.2.2 產業轉型研究概況
1.3 本書結構、內容與創新
第2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演化及基礎理論
2.1 城市發展演化的歷史與現狀分析
2.1.1 城市發展的演化過程
2.1.2 城市化的理論基礎
2.1.3 城市化的重要意義
2.1.4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耦合關係理論
2.1.5 城市演化的不可持續性分析
2.2 可持續城市理論與實踐
2.2.1 可持續城市理論
2.2.2 可持續城市實踐
2.3 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理論
2.3.1 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理論
2.3.2 生態城市的內涵及特徵
2.3.3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第3章 產業結構與產業轉型理論
3.1 產業結構理論
3.1.1 產業與產業生命周期
3.1.2 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理論
3.1.3 我國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
3.2 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
3.2.1 工業及工業化
3.2.2 工業化階段及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3.2.3 新型工業化道路
3.3 產業轉型理論
3.3.1 產業轉型的概念
3.3.2 產業轉型的系統變革理論
3.3.3 基於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轉型
第4章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耦合關係及建摸
4.1 產業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係
4.1.1 產業分工與城市發展的相關關係
4.1.2 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係
4.2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結構模型
4.2.1 城市經濟運行的四部門模型
4.2.2 構建“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物質能量代謝模型
4.3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因素分解模型
4.3.1 能源消耗的因素分解模型
4.3.2 物質能源代謝的因素分解模型
4.4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關聯模型
4.4.1 基於“流”的複合系統關聯模型
4.4.2 基於“流”的“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建模
4.5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耦合關係的基本判斷
4.5.1 產業分工與集聚是城市經濟運行的基礎
4.5.2 物質能量代謝是城市產業運作的基礎
4.5.3 基於代謝過程的產業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
第5章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演化機理
5.1 城市發展演化的自組織機理
5.1.1 自組織理論
5.1.2 城市產業代謝:耗散結構的形成與演化
5.1.3 城市化動力機制:基於超循環理論的解釋
5.2 生態環境壓力脅迫下的城市化演化機制
5.2.1 城市人口與產業發展的有限性機制
5.2.2 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矛盾衝突
5.2.3 產業轉型的生態承載能力擴展機制
第6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轉型方法研究
6.1 產業轉型的集成化創新方法體系
6.1.1 轉型方法體系模型
6.1.2 轉型方法體系的內涵
6.2 基於企業技術創新的清潔生產方法
6.2.1 清潔生產的內涵
6.2.2 實施清潔生產的獲益者分析
6.2.3 影響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因素分析
6.2.4 促進企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的政策措施
6.3 基於企業共生的生態產業園建設方法
6.3.1 生態產業園的內涵及分類
6.3.2 生態產業園規劃分析
6.4 基於生產與消費系統耦合的循環社會建設方法
6.4.1 消費者類型及消費需求分析
6.4.2 可持續消費的實現模式
6.4.3 產品服務系統(PSS)的運行模式及實現手段
6.5 城市產業轉型的誘導型管理方法
6.5.1誘導型管理模型的建立
6.5.2基於能源價格的誘導型管理方法
第二篇 實踐篇
第7章 山西城市化現狀分析
7.1 人口城市化比較分析
7.1.1 縱向比較
7.1.2 橫向比較
7.2 城市現代化水平分析
7.3 城市發展能力評價
第8章 山西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相關分析
8.1 山西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8.2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相關關係分析
8.3 城市化與投資、產出的相關關係分析
8.4 城市化與收入、消費的相關關係分析
第9章 山西城市化的模式選擇
9.1 中外城市化模式類型分析
9.1.1 按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工業化的關係進行分類
9.1.2 按照城市化建設規模進行分類
9.1.3 按照城市化的空間關係進行分類
9.1.4 按照城市化的主導力量進行分類
9.1.5 按照城市化的人口轉移過程進行分類
9.2 山西城市化模式選擇
9.2.1 山西城市化的歷史模式分析
9.2.2 山西城市化的現實選擇
第10章 山西城市化投入機制的選擇
10.1 城市化投入機制的一般原理與我國的基本選擇
10.1.1 城市化的投入機制和成本
10.1.2 城市化投入的主客體及其重點選擇
10.1.3 我國城市化投入機制的基本選擇
10.1.4 我國城市化投入需要考慮的相關問題
10.2 山西城市化投入主客體的選擇
10.2.1 山西城市化投入的客體選擇
10.2.2 山西城市化投入的主體選擇
第11章 山西城市化的戰隧選擇
11.1 山西城市化的戰略目標
11.1.1 山西城市化的目標
11.1.2 山西城市化的原則
11.2 山西城市化的戰略定位
11.2.1 山西城市發展的空間定位
11.2.2 山西城市發展的起始規模定位
11.3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路
1l.3.1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與指導思想
11.3.2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
11.3.3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12章 山西新型工業化道路選擇
12.1 山西工業化發展階段分析
12.1.1 山西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綜合判定
12.1.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
12.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分析
12.2.1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優勢與機遇
12.2.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劣勢與困難
12.3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
12.3.1 建立多樣化路徑體系
12.3.2 產業轉型是重點
後記
參考文獻
致謝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
1.1.2 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污染事件不斷,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堪憂
1.1.3 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資源匱乏和環境問題嚴重製約著城市化的發展
1.2 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綜述
1.2.1 生態城市研究概況
1.2.2 產業轉型研究概況
1.3 本書結構、內容與創新
第2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演化及基礎理論
2.1 城市發展演化的歷史與現狀分析
2.1.1 城市發展的演化過程
2.1.2 城市化的理論基礎
2.1.3 城市化的重要意義
2.1.4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耦合關係理論
2.1.5 城市演化的不可持續性分析
2.2 可持續城市理論與實踐
2.2.1 可持續城市理論
2.2.2 可持續城市實踐
2.3 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理論
2.3.1 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理論
2.3.2 生態城市的內涵及特徵
2.3.3 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第3章 產業結構與產業轉型理論
3.1 產業結構理論
3.1.1 產業與產業生命周期
3.1.2 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理論
3.1.3 我國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
3.2 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
3.2.1 工業及工業化
3.2.2 工業化階段及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3.2.3 新型工業化道路
3.3 產業轉型理論
3.3.1 產業轉型的概念
3.3.2 產業轉型的系統變革理論
3.3.3 基於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轉型
第4章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耦合關係及建摸
4.1 產業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係
4.1.1 產業分工與城市發展的相關關係
4.1.2 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的耦合關係
4.2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結構模型
4.2.1 城市經濟運行的四部門模型
4.2.2 構建“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物質能量代謝模型
4.3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因素分解模型
4.3.1 能源消耗的因素分解模型
4.3.2 物質能源代謝的因素分解模型
4.4 構建生態城市“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關聯模型
4.4.1 基於“流”的複合系統關聯模型
4.4.2 基於“流”的“資源一產業一環境”複合系統建模
4.5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耦合關係的基本判斷
4.5.1 產業分工與集聚是城市經濟運行的基礎
4.5.2 物質能量代謝是城市產業運作的基礎
4.5.3 基於代謝過程的產業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
第5章 生態城市建設與產業轉型的演化機理
5.1 城市發展演化的自組織機理
5.1.1 自組織理論
5.1.2 城市產業代謝:耗散結構的形成與演化
5.1.3 城市化動力機制:基於超循環理論的解釋
5.2 生態環境壓力脅迫下的城市化演化機制
5.2.1 城市人口與產業發展的有限性機制
5.2.2 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矛盾衝突
5.2.3 產業轉型的生態承載能力擴展機制
第6章 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轉型方法研究
6.1 產業轉型的集成化創新方法體系
6.1.1 轉型方法體系模型
6.1.2 轉型方法體系的內涵
6.2 基於企業技術創新的清潔生產方法
6.2.1 清潔生產的內涵
6.2.2 實施清潔生產的獲益者分析
6.2.3 影響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因素分析
6.2.4 促進企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的政策措施
6.3 基於企業共生的生態產業園建設方法
6.3.1 生態產業園的內涵及分類
6.3.2 生態產業園規劃分析
6.4 基於生產與消費系統耦合的循環社會建設方法
6.4.1 消費者類型及消費需求分析
6.4.2 可持續消費的實現模式
6.4.3 產品服務系統(PSS)的運行模式及實現手段
6.5 城市產業轉型的誘導型管理方法
6.5.1誘導型管理模型的建立
6.5.2基於能源價格的誘導型管理方法
第二篇 實踐篇
第7章 山西城市化現狀分析
7.1 人口城市化比較分析
7.1.1 縱向比較
7.1.2 橫向比較
7.2 城市現代化水平分析
7.3 城市發展能力評價
第8章 山西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相關分析
8.1 山西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8.2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相關關係分析
8.3 城市化與投資、產出的相關關係分析
8.4 城市化與收入、消費的相關關係分析
第9章 山西城市化的模式選擇
9.1 中外城市化模式類型分析
9.1.1 按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工業化的關係進行分類
9.1.2 按照城市化建設規模進行分類
9.1.3 按照城市化的空間關係進行分類
9.1.4 按照城市化的主導力量進行分類
9.1.5 按照城市化的人口轉移過程進行分類
9.2 山西城市化模式選擇
9.2.1 山西城市化的歷史模式分析
9.2.2 山西城市化的現實選擇
第10章 山西城市化投入機制的選擇
10.1 城市化投入機制的一般原理與我國的基本選擇
10.1.1 城市化的投入機制和成本
10.1.2 城市化投入的主客體及其重點選擇
10.1.3 我國城市化投入機制的基本選擇
10.1.4 我國城市化投入需要考慮的相關問題
10.2 山西城市化投入主客體的選擇
10.2.1 山西城市化投入的客體選擇
10.2.2 山西城市化投入的主體選擇
第11章 山西城市化的戰隧選擇
11.1 山西城市化的戰略目標
11.1.1 山西城市化的目標
11.1.2 山西城市化的原則
11.2 山西城市化的戰略定位
11.2.1 山西城市發展的空間定位
11.2.2 山西城市發展的起始規模定位
11.3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路
1l.3.1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與指導思想
11.3.2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
11.3.3 山西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12章 山西新型工業化道路選擇
12.1 山西工業化發展階段分析
12.1.1 山西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綜合判定
12.1.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
12.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分析
12.2.1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優勢與機遇
12.2.2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劣勢與困難
12.3 山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徑選擇
12.3.1 建立多樣化路徑體系
12.3.2 產業轉型是重點
後記
參考文獻
致謝